据说,吕洞宾成仙得道之前,本是读书人。他的好友中有个同乡叫苟杳。苟杳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为人忠厚,是一个老诚君子,读书又很勤奋。吕洞宾很赏识他,与他结拜为金兰兄弟,并请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读书,以后能有个出头之日。
一天,吕洞宾家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见苟杳一表人材,读书用功,便对吕洞宾说,想把妹妹许配给苟杳。吕洞宾深怕苟杳贪恋床笫之欢误了锦绣前程,连忙推托。没料到,苟杳本人听说林家小姐貌美,执意要应允这门亲事。吕洞宾思索良久同意了。他对苛杳说:“贤弟既然主意已定,我不阻拦,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听了大吃一惊。但寄人篱下,怎得不低头?再说,婚礼的一切花费都得仰仗吕家,谁让自己一贫如洗呢?思前想后,还是咬咬牙答应了。
苟杳成亲这天,吕洞宾喜气洋洋,跑前跑后张罗一切。而苟杳却无脸见人,干脆躲到一边。到了晚上,送走了宾客,吕洞宾进了洞房。只见新娘子头盖红纱,倚床而坐。吕洞宾不去掀那红盖头,也不说话,只管坐在灯下埋头读书。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还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了。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一连三夜都是这样,可苦坏了林小姐,回头再说苟杳,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天,刚进洞房,见娘子正伤心落泪,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一连三夜都不上床**,只顾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得苟杳目瞪口呆。新娘子抬起头来一看,更是惊诧莫名:怎么丈夫换了个人?半天,夫妻俩才恍然大悟。苟杳双脚一跺,仰天大笑:“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我啊!”林小姐也是心中欢喜,对吕洞宾充满了敬意。夫妻俩都说:吕兄此恩,将来一定要报答。
几年后,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夫妻俩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而去,一晃八年过去了。这年夏天,吕家不慎失火,偌大一份家财化灰烬。吕洞宾和妻子只好在残砖破瓦搭就的茅屋里寄身,不用说,日子过得是够难的。吕洞宾只好出门去找苟杳帮忙。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上了苟杳府。苟杳对吕洞宾家遭大火非常同情,热情接待了他,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吕洞宾一住几个月,一点银子也没拿到。吕洞宾仰天长叹:“人情薄如纸,一阔脸就变,滔滔然天下皆是也!”一气之下,不辞而别。
回到家乡,吕洞宾老远就见自家的破茅屋换成了新瓦房,大为诧异:自己远离,子幼妻弱,怎能大兴土木?及至走近家门,更是惊得三魂走了两魄:大门两旁竟贴了白纸。家里死了人?他慌忙进屋,见屋里停着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陶大哭。吕洞宾愣了半天:她为哪个戴孝?轻轻叫一声:“娘子。”娘子回头一看,惊恐万状,颤颤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还是鬼?”吕洞宾更觉诧异:“娘子怎出此言?我好好地回来了,如何是鬼?”娘子端详了半天,才敢相信真是吕洞宾回来了,说:“哎呀!当真吓死我了!这不会是在梦中吧?”原来,吕洞宾离家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了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帮人抬来一口棺材,说是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妻子一听,天塌地陷,哭得死去活来。今天正哭着,不想吕洞宾竟回来了。
吕洞宾心下明白:都是苟杳玩的把戏。他操起一把利斧,狠劈棺材。“咔嚓”一声,棺材劈开了,里面竟全是金银财宝,还有一封信。吕洞宾展开信读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如梦初醒,苦笑一声:“贤弟,你这一帮,可帮得我好苦啊!”从此,吕苟两家倍加亲热。这就是俗话常说的“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苟杳”与“狗咬”同音,传来传去竟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以上是吕洞宾的一个传说,提起吕洞宾可以说形象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八洞神仙”。在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实则历史上果有其人,真实的吕洞宾其实表字洞宾,号纯阳子,名叫吕岩,也有人说他本是唐朝宗室之后,因为武则天要诛灭李家皇室子孙,不得已才随母亲姓吕。他是道教的最佳形象代言人、社会活动家、道教内丹理论家和诗人。吕洞宾出生于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据说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六九一年),年已四十六岁的吕洞宾又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钟离权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宾。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五十三岁归宗庐山,六十四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因为他的形象极佳、剑术高超、不避酒色、比较亲民,所以他被奉为著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五恩主之一,五文昌之一,全真派五阳祖师之一、钟吕内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托梦之神、科考之神、文具之神、淘金之神、理发之神、杂记祖宗,亦有医神、武神与财神的性质。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说过:“故佛道中惟观自在(观世音),仙道中惟纯阳子(吕洞宾),神道中惟伏魔帝(关帝),此之圣愿力宏大,欲普渡之身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因而,在华夏民族佛、道、神三教中香火最盛的就要数观音、吕祖、关老爷了。
且说张通与王中孚、张芊芷正在终南山楼观台观赏景致。楼观台位于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北麓中部的山前台原和浅山区。南依秦岭,千峰耸翠,犹如重重楼台相叠,山间绿树青竹,掩映着道家宫观,古称石楼山。山前梁岗起伏,属于黄土丘陵,楼观台的核心景观说经台,建在数百丈高的山岗上。台北与扇形的土坎相连,面向如画的秦川渭水,苏轼游此吟有名句:“此台一览秦川小。”
三人随着登山的人众行至楼观台的说经台下,就见上面的游人一片片的跪了下来,紧接着就听见上面的人传下来一句话:神仙吕洞宾让王重阳上前回话。王中孚听了就是一愣,自己要取名重阳子的事儿只有张通和张芊芷知道,未曾跟别人说起过,难道这里还有叫王重阳的?神仙鬼怪的事情,他根本就不相信,那么上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正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张通贴至近前低低的说道:“伯父,您不是想让全真道法发扬光大吗?”
王中孚是何等的睿智,他一听张通话里有话,就知道有可能是张通安排的在故弄玄虚,仔细一想,也好,正是机会,索性就把戏唱到底。于是紧走几步,来到说经台边。只见游人跪伏的中间台上站立一位仙风道骨的出家道人,头戴纯阳巾,眉清目秀、面颊红润,五缕长髯飘洒胸前,身穿五彩仙衣,手持棕拂尘,背后背剑,跟庙里供奉的吕洞宾一般无二。
王中孚知道这里面有玄虚,但为了今后全真大业,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急忙上前跪倒施礼:“弟子王中孚拜见纯阳祖师!”
那位吕洞宾开口声音洪亮,犹如鸣钟一般:“王中孚!”
“弟子在。”
“尔乃九十九洞天外天三清座下辅极帝君王重阳是也,道号重阳子,受太上元始天尊所差来人间转世投胎,现课业已满,尔即刻组建全真教派,于终南山重阳宫普化道法、拯救黎民百姓、天下苍生。”说罢,抛出两本金黄色书帛,稳稳地落于王中孚面前:“此乃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奉太上元始天尊所差,特授予尔,吾去也!”
只见这位道人腾身而起,在树尖上几个纵跃,消失在群山峻岭之中。周围正在跪着的游人纷纷议论:
“哎,我说,刚才这位仙人就这么来的。”
“是啊,谁说不是啊,普通人谁能做到了啊,在树上飞啊。”
“真是神仙!”
“嗯,是吕洞宾,跟庙里的一模一样啊。”
张通一看目的已经达到,马上趁热打铁,连忙扶起王中孚,把他搀到正中,自己则带头跪倒叩头:“参见辅极帝君!”周围的老百姓一看也都再次跟着跪倒:“参见辅极帝君!”
“参见辅极帝君!”“参见辅极帝君——”
参拜声一浪高过一浪,传遍大山周围,张通对着张芊芷一使眼色,和王中孚三人一起,也像刚才那位道人一样,几个纵跃,就消失在远处更高的山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