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慈禧太后可谓是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自咸丰皇帝病逝热河以后,她掌柄朝纲近五十年之久。其间虽历许多风风雨雨,众多的政敌多次试图推翻其统治,但她凭借着自己的权术与手腕,地位愈益巩固。朝政大事,悉由之决断。官吏任免,必由其认可。且不说慈禧太后的突然去世,给予清朝今后政治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震动,就眼前而言,使得正全力操办光绪大丧的满朝文武们,更加忙乱不迭。
当天,三岁的小皇帝溥仪和众大臣们,在结束了乾清宫为光绪皇帝举行的殓奠礼之后,又匆匆赶往仪鸾殿,看视慈禧太后大殓。随后又护送灵柩,移于皇极殿安置。亲王以下文武大臣及官员,齐集皇极殿举哀,为慈禧太后举行殓奠大礼。当日,又另为慈禧太后组织了由王大臣们参加的治丧班子,并用朱谕的形式予以颁布:大行太皇太后所有大丧礼制,著派肃亲王善耆,顺承郡王讷勒赫,都统喀尔沁公博迪苏,协办大学士荣庆、鹿传霖,吏部尚书陆润庠,内务府大臣奎俊,礼部左侍郎景厚,敬谨管理。
从此清朝政府配备两套人马,分别为光绪和慈禧治丧。十月二十三日,命恭亲王溥伟,贝勒载洵、载涛、载润,在皇极殿慈禧太后灵柩前,代小皇帝溥仪奠酒。命贝子溥伦、辅国公溥佶、镇国将军溥侗、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在乾清宫光绪灵柩前,代小皇帝溥仪奠酒。光绪三十四年,清朝政府在政治上,正实行一些重大举措。
当时迫于形势的要求,以及朝野和全国各地的强烈呼吁,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从光绪三十二年起,清朝政府决定仿照西方国家模式,进行政体改革,宣布准备实行立宪体制。光绪三十三年,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同时命各省成立谘议局。光绪三十四年六月,资政院奏拟院章,颁布谘议局及议员选举章程。八月,又颁布了以保障“君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但是,繁重的治丧事宜,以及由于慈禧的去世而产生的权力真空,各个政治派别的重新组合及演化,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放慢它的政治改革步伐。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光绪皇帝灵柩由乾清宫移于观德殿安置。宣统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加上光绪皇帝谥号:同天崇德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闰二月二十三日,加上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三月十二日,移光绪皇帝灵柩至梁格庄行宫暂安。派王大臣轮班守护。十月初四日,将慈禧太后灵柩移于普陀峪清东陵安葬。
光绪皇帝的死,引起当时人,以及后世人们的许多猜测。慈禧太后与光绪之间长期存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前者始终控制着后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慈禧太后为人阴狠狡诈,特别是对于政敌,毫不留情,必置于死地而罢休,这也为世所共晓。矛盾的双方,突然相继死去。而且饮食、行动、自由都受到严密监视和控制,年龄只有38岁的中年人,竞死在了阴险狡诈、握有实权,年龄已届73岁高龄的老太太之前,成为晚清最大的疑案。
至此从溥仪开始,清政府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甲午战争后清朝面临许多政治和外交危机,民间革新与革命思潮涌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号召推翻满清帝制。革命思想及主张逐渐得到认同并影响广泛之后,同华兴会、爱国学社、青年会合组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于武昌发动的辛亥革命成功,随后数月内各省回响,纷纷独立。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已经独立17省。
行宪后第一届中华民国政府领导阶层官员合影,岌岌可危的清朝起用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虽然袁世凯发兵击溃湖北的革命军,但他希望议和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后双方断断续续停战,并正式派代表于上海议和。革命期间因有黎元洪与黄兴之争,久议不决。孙中山自海外返国,被独立各省代表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的总统府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同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已经于1911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定为临时宪法,同时定南京为临时首都。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隆裕太后代宣统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清朝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