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祖从此跟随师傅云游四方,走访名山大川,学那凤鸣将军的手段,不在话下。
就在公元1908年,世界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20世纪,而这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王时代,开始了清朝第九代皇帝光绪执政的第34个年头。
这一年,对于已经走过264年的大清帝国来讲,也许是最为不幸的一年。因为在年底,王朝的两位最有权势和地位的统治者,相继去世。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酉刻,光绪皇帝死于北京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皇太后——慈禧太后在紫禁城仪鸾殿病逝。
一个是当今皇帝,另一位则是操纵朝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太上皇”。事情来的太突然,没有任何人预料到,以致一切后事都显得那么匆忙,没有章法。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宫中时,举朝震动。
王公大臣们既对这位年仅38岁的中年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惊恐,同时更为尚未建储,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而担忧。按照从雍正年间传下来的规矩,每一位继承大统的皇帝,都要于其在位期间,预先写下继位的皇太子名姓,置于密封匣盒之内,藏在紫禁城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这块匾额是顺治皇帝亲自书写,为宫中最高之处。当皇帝重病不治时,在朝廷重臣共同看视下,宣布匣内诏书内容。这就是清朝所独有的秘密建储制度。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都是由这个方法,被立嗣而后继位的。
光绪没有子嗣,但是大臣们知道,皇帝也没有用秘密建储的方法,在皇族中选择继任者。这大概是皇帝正值壮年的缘故。
就在人们惊恐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从仪鸾殿的病榻上,传出皇太后懿旨: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根据慈禧太后的这道旨令,溥仪继皇帝位。
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们通常说的“宣统帝”。溥仪与光绪有着极近的血缘关系。光绪皇帝是溥仪的伯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载沣承袭了他父亲醇亲王的爵位,并在前不久当上了摄政王。不过,溥仪此时还仅是个三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的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从仪鸾殿很快又传出第二道懿旨: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这实际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在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太后还发出过第三道懿旨。依照清朝祖上的惯例,为宾天的皇帝组建一个以满洲文武亲贵大臣为成员的办理丧事、赞襄政务的班子。第三道懿旨中说:著派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士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内务府大臣继禄、增崇,恭办丧礼,敬谨襄事。此时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但由于她的上述安排,宫廷内出现的暂时混乱状态,逐渐平息,局面得到稳定。
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开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了。摄政王载沣首先向中外宣示了光绪皇帝的遗诏,同时以嗣位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褒扬光绪帝生平伟业,痛悼他的突然故世,并表示要遵循古制,行持孝三年之丧礼。
十月二十二日,即光绪去世的第二天,年仅三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皇叔宾天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亲临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小殓。然后在众朝臣的簇拥下,护送遗体到乾清宫西配间停放。在这里,小皇帝按照清朝丧礼仪俗,剪去头发,穿戴起孝服。亲王以下的文武大臣,也全部穿上了白色丧服。各按品级位次站立,齐集举哀,并看视为光绪皇帝大殓。大殓毕,灵柩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
小皇帝溥仪又随众臣在乾清宫举行了隆重的殓奠礼。然而就在人们忙于往返涵元殿与乾清官之间的时候,刚刚为光绪皇帝安排了后事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病榻上辞世。终年73岁。慈禧太后的身体有病,这是人们都知道的。自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那年起,慈禧太后的健康状况就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到了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左右,开始经常患病。
据一位曾在慈禧身边做女官,名叫德龄的外国人后来回忆:那时太后她老人家已经病了,国事的棘手,和年龄的增长,终于也使她进入了每个人所不能避免的老倦的阶段。最近她除掉还能进些饭食之外,一切的政事,都完全不问,每天只在宫内服药将息。光绪三十四年的夏季,慈禧太后病况有所加剧,身体愈益不适。正如她自己后来在遗诰中所述:其时全身倦怠,精力疲惫,睡眠、饮食失宜。由于政务繁忙,未能及时调理静养,至日甚一日。复又新遭光绪之丧,悲痛不能自制,使得病势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