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羊肠小道九曲十八弯,我紧紧贴在向队长的身边,一路讨教有关考古的学问。
说话间,小路不知不觉伸向了一条花木丛生的山坳,真可谓曲径通幽。
走在最前面的几个队员挥甩砍刀开路,大家顺着山坳来到一片茂密的参天古树林。
这里的巨树几乎没有在五百年之下的,它们将天光遮挡在外,像是从白昼一下就进入了夜晚。
这里的植被生长茂盛,与其说藤蔓缠绕着大树,不如说是包裹着大树。
还有的古榕树的树干一束一束的,巨大得像凝固的瀑布。
树叶遮天蔽日,难怪飞机和卫星根本发现不了这个古镇遗址,再加上西面的神农架原始森林过于庞大,人们的视线很难被这里吸引。
步行了大约一个钟头,一条狭长的山谷蓦地里横现面前,西北和东南走向,而我们距离山谷的最近一端约有两三公里左右。
于是向焕堂决定全队绕过山谷,去到对面看看是否有文明的遗迹。
大家一听脚都软了,纷纷吵嚷起来,但抱怨归抱怨,队长的命令还是要执行的,毕竟他作为高龄专家都已经身先士卒,我们这些新兵蛋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只盼望在对面真能发现点什么,才对得起快起泡的双脚。
向焕堂这个人话不多,给人一种24小时总在思考《道德经》的状态。
不过他对我却有问必答,于是一路上我逮住时机就向他求解心中疑虑。
我的问题是,目前知道小镇是在1936年被摧毁的,却不知道它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没有史书记载?以及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遗址直到今天才被人发现?
向焕堂的措辞非常谦虚,其猜测似乎完美解决了我的困扰,他说:“武汉与襄阳之间自古多走水路,更何况小镇依山傍水,所以来到这里的人不可能翻山越岭,只能是乘船,比如从汉口起船往襄水上游开,至小镇下船。所以当年必然是水上贸易带起了这个小镇的繁荣。那么据我所知,湖北是元末明初才逐渐出现西方商人,由他们带来了水上贸易,或许是他们在行船途中发现了这片风水宝地,逐步将这个渔村的规模带动起来,所以小镇也应是在那个时期兴起的。至于为什么没有记载,你见过别的渔村在历史上有记载么?然而当渔村变为城镇规模后,又恰逢满清朝廷对洋政策总是变幻不定,时而妥协时而战争,这个小镇必然也是时隐时现,所以遭到历史的忽略是自然的。也正因为它的地理条件,导致陆路交通的不便,所以其灭亡后人迹罕见。你看,湖北省的第一条铁路是在1892年才竣工的,至今铁路都没有修到季兰山脉,那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会注意到此地呢?这儿的隐蔽性比军事基地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它才得以埋没至今。”
这一席话使得我思维高度集中,不然没听懂那就尴尬了。
当大脑在高速运转时,不知不觉便忘却了脚的疲劳。
果然,一绕过峡谷便在林中发现一棵古老的榕树,三支浑圆粗壮的树杈上面堆积了许多腐木,像是鸟儿的巢穴一般,又似乎有人工的痕迹,它曾经会不会是一座树屋?
此刻气氛霎时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果这树上的碎木块是人为的,那么应当能在周边找到另一些人为之物。
队员们的精气神一下便饱满起来,立即以这棵榕树为圆心向四周查探,希望能发现一些有用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