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31°88′11″E112°24′23″”这是考古队掌握的古镇遗迹位置。
全队仅休整了一天便从襄阳出发,直奔此地理坐标。
人生头一次参与考古工作,能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一段非凡的经历,心头涌起说不出的激动和期待。
随队到达现场后,辽阔的穹窿在头上静止,不息的襄江水在脚下汹涌澎湃。
站立在一片旷世的废墟中,昔日的城墙只剩下一堆残砖断瓦,随处可见陶陶罐罐的碎片。
古镇内遍布的各种残骸似乎印证了这里就是在民国消失的回云镇——破旧的黄包车,坍塌的染坊,以及埋在荒草中的军用运输机,油漆剥落的外壳上隐约可见青天白日勋章。驾驶室里还有两具士兵遗骸,都身穿国民党军服,不过腐肉和衣服已经烂成一团,骨头也已发黑。机舱里有降落伞包和一箱散落的手榴弹,但都已风化成石。
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啊!
很难想象在遥远的过去,这儿漫山遍野都是农田和庄稼,到处的沟壑、阡陌、桃花林里住着人家,山巅上清风吹起缥缈的炊烟,牧童追赶的牛羊掩映在匍匐的草甸,农夫们在青山绿水间劳作,蜂飞蝶舞,繁忙的农事跟着二十四节气流走……而现在这里已然变为了一座坟庄。
正在这时,史论专家组传来好消息,说已经查到该古镇消失的原因所在。
据已解密的国民党军方三级绝密文件记载,1936年这里曾爆发过登革热,感染者于三日之内便因全身内脏出血而死。为隔离病毒,国民政府秘密调派了四十架“鹰Ⅱ”轰炸机将这里一夜变焦土,不管染没染病的通通被炸死,可谓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次年抗日战争爆发,于是从此以后这里再也无人问津了。直到五十年后,也就是1976年,这个军事机密才得以重见天日。然而沧海桑田,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的国民政府早已败退台湾,这所古镇便遗忘在时光的记忆里和历史的洪流中了。
这个消息使心情愈发难言,既为接近了这里就是回云镇的判断而欣喜,又为其遭遇轰炸的野蛮行径而缅怀。
天空中响起隆隆雷声,像是传来一部悲剧的序曲。
向焕堂队长对天气十分敏感,他以经验猜测这云层的形状不同寻常,并感知这个地方虽然气压不低,但却有着极强的上升气流,水汽容易上升为对流雨。
要知道这种气候一般盛行在热带雨林,而在温带大陆是极罕见的。
此外,队员们还发现这里位于一块中温地热带当中,一口废弃井水的温度达到40℃,四周皆有小型温泉。
向焕堂将此情况汇报给了局长,并取样水质送回去检验。
局长说他会派人去趟国家气象总局,希望得到确切的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这里的气候成因。
直觉强烈告诉我,也许正因此地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回云镇了。
于是更加细心发掘杂物,期待出现能证明这里是回云镇的字样。
到中午,探路的队员报告说在古镇外围的灌木丛中有一些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季兰山森林,但他不敢跑得太远,因为小路似乎没有尽头,一直通向幽暗的丛林深处。
这消息让队长顿时两眼放光,当即下令只留下少许人勘察遗址,其余队员跟随他重新整装出发。
大家都不知道山路有什么可探的?有啥东西能比这个遗址还重要?在路的尽头无非是年久的驿站或荒芜的茅舍,这有必要出动全部人马吗?
不过既然是向焕堂的决定,我们都觉得必然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