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7日,我参加了高考,为我的高中阶段的学习交上了一份答卷,也交上了通往大学的通行证。
而刚好在四年后的同一天,也就是2009年6月7日,我在黑*暗中成功地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为我大学四年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黑暗中的时光也是匆匆,如今几年过去了,那一切却依旧清晰如昨,我记得那圆满的背后是有着太多人的帮助和付出。
6月6日中午,班长电话里说我可以顺利毕业,只需要去学校参加论文答辩即可。我欢喜不已,疾病中被压抑很久的心终于可以瞬间释放,原本以为泡汤的毕业证却能亲手触碰到了。
那天下午,我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了有着中国魅力城市之称的雅安,再次走进了我魂牵梦萦的四川农业大学。
我是那年1月初突然失明的,虽然我完成了大学全部的学分,但毕竟没有完成毕业实习,所以本来是没有资格参加论文答辩的。
是同学们多次奔走,赢得了学校为我开启的绿色通道,才有了我这天站在讲台上的论文答辩。每每想到这些,心中总会涌起暖意。
6月7日,是我们全专业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日子。上午,一群还没有进行答辩的同学都来陪我,亲热地说着话,并一同和我专注于我的毕业论文。
我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筹措问题探究——以雅安市**乡镇为例》。
论文主题是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展开的,以具体调研的数据和假设的经济模型探究各个环节的资金筹措问题,以期为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因为我没有参加毕业实习,所以论文的内容和数据基本上来源于我在大二时期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由同学代笔将调研报告改成了毕业论文。
记忆的闸门一点点打开,我情不自禁想起了那年暑期我们团队在**乡镇走门串户、走访政府等一丝不苟调研的情景,也情不自禁想起了我曾经和另外一个团队参加全国创业计划大赛获得了四川省片区奖项的快乐。
在充分准备好论文后,他们又和我一同在学校那些熟悉的地方轻轻走过。一路上都是同学们亲切的欢声笑语,那一草一木,那教室操场,依然熟悉如故。
时针慢慢回转,回忆滋长在我脑海,我们快乐地回忆着在教室里畅游知识海洋的喜悦,回忆运动会上奋力摇旗呐喊、欢声鼓舞的青春,回忆大地震时我们排在了长长的献血的队伍中的感动,回忆了这片热土的点点滴滴。
我爱这片热土,在2013年的雅安大地震后,已经不在雅安的我,心却被牵扯疼了。我用写作换来的稿费,买了几十本少儿图书,捐助给了雅安一所落后的乡村小学。
我听到了朋友给我说的这样的情景:在全校升旗仪式后,红旗高高飘起,孩子们排在了一起,老师将我捐助的图书分发给了每个孩子手中,孩子们脸上都绽放开了天真又灿烂的笑容。
不过几十本图书而已,如此简单的一个行为,却能让全校的孩子都多了一份快乐,那所小学也只有几十人,所以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本图书,享受了阅读的快乐。
我对那片热土的微小行为,无意被当地电视台得知了,他们说这种正能量的举动需要传播,便盛情要对我进行简单的采访。
我同意了,简单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大学是在美丽雅安度过的,我现在虽然看不见了,但我这个大哥哥希望那里的孩子能多读书、读好书。”
和同学走在大学校园里,我不时地和来陪我的同学拥抱握手,他们过来拥着我的肩膀、握着我的手,实在亲热至极。
是的,我们大学同学的情谊是很深厚的,尤其是在08汶川大地震破坏了校园后,同学们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互相帮助和相互关怀所建立起来的醇厚情谊,更何况他们感知了我的不幸的遭遇。
这份情谊也体现在我在CD住院期间不少同学来看望我,两个班的班长送来了班费和同学们捐助的金钱作为了我的治疗费用,此情真挚,此义浓厚,绝非语言可以完全表达……
下午,我答辩的时刻在我的急切期待中终于来临了。
我是倒数第四个上台答辩的,那个时刻接近6点,教室里密密麻麻坐满了人,但是却安静极了,我用心感受着这种无比支持我的特殊氛围。
“下一位,请中里同学进行答辩。”
我的身体不自觉地僵直了下,坐在我右侧的妈妈和左侧的同学轻轻地握了握我的手。我感觉妈妈的手比我抖得更厉害,她比我还紧张。
我深吸了一口气,慢慢站起来,妈妈把我带到讲台上,教室里瞬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激动的泪水在我眼眶里打转。
以前我曾多次站在讲台上,可这一次却大不相同,这种感受让我终生难忘。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的声音微带着颤抖“谢谢学院能给予我这次答辩的机会,谢谢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为我站到这个讲台上所做的一切努力,谢谢你们!”我又鞠了一躬。
渐渐地,我恢复了平日的镇静自若,因为竭尽全力做过准备,加之以前成绩一直不错,我的声线中充满自信和力量。教室里始终很安静,我知道大家都在认真听我的答辩。
我很顺利完成了答辩,非常流畅地阐述了论文的大概内容,得到了答辩老师的点评和认可。
答辩很成功,因为我表达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更多是对校园生活和青春的感悟,甚至是用生命在答辩。
二十多分钟里,不时响起热烈地掌声,到后来掌声中竟然搀入很多同学低低的哭声,我的眼角也终于很湿润了。
我在讲台上无比清晰地倾听着这些炽烈的情感,默默铭记这一切,校园也会铭记我们的这一切。
答辩完成,我走出教室,很多同学围到我身边,每一个人都是先告诉我他的名字,然后和我激动相拥。很多女同学依然在轻泣,大家在感伤我已逝的光明和同被蒙上晦暗的未来。
这一天,我在众人的掌声和哭声中走完了大学的最后一步。
等所有人完成了论文答辩,我们全班同学进行了最后的毕业聚餐,陶醉中高歌了我们的青春之歌,大喜、大乐、大疯、大忧、大愁绪、大别离……
黄昏时分,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一行四十余人浩浩荡荡向青衣江边的农家乐挺近。穿过江上的廊桥,我们便直接走上了通往位于半山腰农家乐的林荫小路。
在服务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围桌坐罢,丰盛的菜肴也已满桌,纷纷把啤酒灌满酒杯。
班主任首先站立、端杯,满面笑意地大声说道:“祝贺大家顺利毕业喽!”我们不约而同掌声欢呼声一片。
班主任将整杯酒一饮而尽,随即我们也一齐干杯。
大家都邀请我讲两句,我站起身,接过同学递到我手里的泛着新鲜泡沫的啤酒,无比激动地说道:“祝贺大家,也祝贺我,今天顺利地毕业啦。谢谢大家!”
说罢,我将整杯酒倒入嘴里,大口大口地倾喉而下,溢出的酒汁洒在脸上,洒在衣襟上,我却品出了其中青春洋溢的豪迈滋味。
同学们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一片碰杯声和灌酒声。整个场面瞬间沸腾起来,都沉浸在快乐之中。
聚餐期间,同学们酣畅淋漓地吃着、喝着,肆意地笑着、闹着,都是那么尽兴,那么青春飞扬,男子豪气万丈,女子巾帼不让须眉,一次次相互碰杯,一次次让杯子空空如也。
聚餐期间,不断有同学走到我的身边,和我紧紧握手拥抱,追忆我们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
有同学对我说:“你记得吗?我们一起争论过《西方经济学》上的经济模型。”
有同学说:“你还记得吗?我们曾一起在运动会上摇旗呐喊,尽情欢呼,肆意挥洒汗水。”
有同学握着我的手说:“06年暑期社会实践,我们一起在上里古镇走乡串户,特别认真地完成每一份调研问卷,撰写了一篇非常优秀的调研报告。”
也有同学在我耳边轻轻说道:“08年大地震后,我们一起回到了7楼随时可能摇晃的宿舍帮同学们去拿需要添加的衣物。”
这些我都记得,当然记得!
这些走过的青春,早已在我的脑海留下印记,在我的身体刻下了青春的纹身。
就餐过半,餐盘狼藉,沸腾声也渐渐暗淡下来,有不少同学喝得大醉,几个女同学也酒量不支,由同学搀扶着,相互静静说着话。
而我,由于疾病,是以不能多喝酒的,我也更想清醒地多听听同学们的声音,多记住这份青春的美好。因为毕业,也意味着即将分离,我深深知道,同学们也意识到即将分离,心中都是惆怅万分,是以一个劲喝酒,借着酒水来冲淡忧伤,试图用最后的欢快来代替离别的痛苦。
我记得我在大二时去送别一个大四的朋友,他对我说:“我和你,这次分别后,有可能一辈子再也不会见到了。”当时那句话曾轻轻地触碰了一下我心的最深处。
可此时此刻,我们也将真正的分离,将各奔东西去不同的远方,真的有可能一辈子再也不会相见,那种分离的痛完全占据了我的心,也在同学们心中迅速蔓延。
沉浸在离别愁绪中的我们三三两两搀扶着走出就餐房,在农家乐的小院里围在一起,随意地坐着靠着,任山间的鸟叫,任凉风袭来,任青衣江水不停歇的流淌,我们都静静地很少说话,用心体会着这份相聚时光,无声胜有声,醇厚的友谊在心与心之间传递。
偶有两三人轻轻说话声,冲淡不了山间的寂静;偶有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划破不了夜空的深邃。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一位女同学轻轻哼起了:“那一天,送你送到最后,我们一句话都没有留……”
紧接着,几个喝得大醉的男同学声嘶力竭地跟着唱到:“当拥挤的月台挤痛送别的人们,却挤不掉我深深的离愁。我知道你有千言你有万语,却不肯说出口……”
六月九日上午,是个分别的日子,我将第一个离开度过四年时光的大学校园,这也是在完成我的情感答辩。
在通往校门口的那条梧桐路上,和同学们说不完的依依不舍,道不尽的声声珍重。和男同学紧紧拥抱,和女同学亲切握手。
最后,我和本寝室的七个兄弟在江竹筠烈士的铜像前做了最后的合影留念,我们纯真的笑容和我们杰出的校友“**”的笑容永远地绽放在了最美的心田。
发车的那一刻,同学们齐声向我高喊着:“中里加油!我们相信你!中里加油!我们相信你!”
我不住地向着他们挥手,望着他们的方向,尽管我看不见,但我分明清楚地知道他们就在那个地方。车缓缓地开动了,载着我沉重的心情和同学们满满的祝福。
有一句话,我始终还是没有对他们说出口,永远地埋在了心的最深处:“这份情,我永远永远地记住了!”
同时,车子虽然已经缓缓开动了,但我的耳畔却听到了车窗外同学们不少的哭泣声,伴着那熟悉的歌声:“当你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我只能深深地祝福你。深深地祝福你,我亲爱的朋友,祝你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