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的时间,特长教育就已初见成效。
其中一个例子很典型,在市里一个普通高中里,有一个学生,他三天两头打架斗殴,老师的批评教育丝毫不起作用,学校研究决定要开除他。开除这个学生的那天,石亦非正好到那所学校去调研。
石亦非像往常一样,没有通知任何人,没有前呼后拥,他自己在校园中到处走走看看。当时正好是上课时间,校园里没有见到随意走动的师生。
在学校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里,石亦非看到一个学生正在投入的画一组画。组画的名字是“别了,学校!”第一幅画画的是一个落魄的孩子在校门口向学校鞠躬告别;第二幅画画的是这个孩子转向一条曲折的小路;第三幅画画的是小路的尽头一团漆黑,孩子倒进黑暗里,只露出一只希望抓住什么东西的手,旁边配的文字是“路在何方……”。
整组画画面形象,生动感人,所配文字遒劲有力,可见孩子有很好的绘画才能和写作功底。
画画完了,这孩子茫然地站起来,又看了看他的画,无声地转过身来,正与他身后的石亦非面对面,他漠然地看了石亦非一眼,就要走掉。
“孩子,我们可以谈谈吗?”石亦非喊住了那孩子。
“谈什么?你能帮我走出困境吗?”那孩子黯然地回答。他对石亦非并没抱什么希望,也不想和他交谈。
“如果我能帮助到你,我肯定不会推辞。请你相信我,孩子!”看到孩子的画和字,石亦非好像看到了孩子的未来。
初次谋面,又能用平等的口气和他对话的成年人,他从没有碰到过,他有些疑惑地看了石亦非一眼,没有说话。
“孩子,请你相信我,我能帮到你!”石亦非迎着这孩子疑惑的目光,真诚地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给我说说,行吗?”
“叔叔,您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吗?”看样子这孩子打消了顾虑,他愿意和石亦非谈谈了。
“我也是老师,但不是这个学校的,我能帮助你却是肯定的!”石亦非再次给孩子吃了定心丸,让他放下戒心。
接着孩子向石亦非讲述了他的故事。
他叫王喆,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爸妈虽然都是普通的职工,但一家人生活得却是和和美美。然而,上苍却不眷顾他们一家,在孩子七年级那年,他的爸妈在一次建筑事故中同时离去。年幼的他怎能承受得了失去双亲的打击,虽有奶奶的照看,他的成绩还是一落千丈。
他不知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最终他选择了网络游戏,在游戏中打打杀杀,暂时忘记了痛苦。然而,回到现实课堂,他无精打采,天天昏昏欲睡。这样做得到的结果大都是老师的呵斥和教训,他非但没有改悔,反而对网吧更是流连忘返。遇到找茬者他不怯不惧,拼了命和别人搏击,往往占上风。就这样,他似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途径,打架斗殴就成了家常便饭,直到被开除。
了解了王喆的心理和处境,石亦非决定要帮助他,让他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孩子,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面对困难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能对自己放任自流。犯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执迷不悟。”石亦非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愿和你一起面对这件事,好吗?”
无助的王喆已对石亦非产生了信任感,就用期待的眼光看着石亦非说:“叔叔,我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了,孩子!”石亦非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我现在就带你去见校长,我给你说情,让你留下。”
“可以吗?”一听去见校长,王喆有些顾虑地说。面对眼前这个文弱的“老师”,王喆产生了怀疑,校长凭什么会听他的?
看到王喆疑惑的神情,石亦非一下笑了,“傻孩子,人不可貌相,你可不要小看叔叔哦!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我能行,你觉得呢?”
王喆笑了。
就这样,王喆被学校留了下来。
石亦非在回去前,给王喆留下了二百元钱,并郑重地告诉王喆,他以后一星期来看王喆一次,希望听到他天天进步的好消息。王喆也向石亦非保证,不再出校门去网吧。
从那以后,每一星期,石亦非都要抽出一个时间去看王喆,给他送些学习资料和生活费,并且给他带去几本励志的名人传记。不到一学期,王喆的学习明显进步,已由班级倒数升至中上等,打架斗殴的恶习也改掉了。
一次同学聚会,有一位国画画得很好的同学,说这几年高考向艺术生倾斜,这对爱好体音美的学生来说是高考的一个捷径,并且出路很好。他想办一个美术补习班,想在各高中学校中招收些爱好绘画的学生,集中辅导,直到高考。
这使石亦非一下想到了王喆,想到了那些在学海中苦苦泛舟,却无以为渡的学生们,艺术特长或许就是他们泅渡高考的诺亚方舟。那时,石亦非的特长班教学试点刚刚开始。
对他同学的要求,石亦非立即拍板,要聘请他的同学到王喆所在的学校对美术生做定期辅导,他的同学也是慨然应允。于是王喆成了绘画艺术第一批受益者中的一人,两年后,王喆考上了北京清华美院,他的人生彻底发生了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