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流,岁月匆匆,转眼两年的时间过去了。
温馨家园里的家人们已由三十多人增加到六七十人了,各方面的管理也越来越有序了。手脚好的成年妇女,像张妮,李姐等,担当起了厨师的任务,一日三餐由她们负责,温馨家园每月发给她们五百元的工资;郑叶,春桃等年轻的又有些知识的女孩担当起了管理教育孩子的任务,每月也可以领取五百元的工资;有些轻微智障的妇女担当起了清洁工的任务。她们每天把院落各个角落,各个寝室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的衣服她们也会用洗衣机洗得干干净净;她们每月同样可以领取五百元的工资。但因她们不善管理,杜凌寒就为她们每人设立一个账户,每月替她们存入五百元钱……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有了自己事业的杜凌寒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她希望她的温馨家园越办越大,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柔弱的人儿。
事业的追求能化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心灵的冰霜,理想的光芒能照彻人们灰暗的心房。当一个人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他所从事的事业上时,他内心的痛苦就会被充实的生活所埋葬。
杜凌寒是这样,石亦非也是如此。
日子在无声无息、无波无痕的岁月长河中悄然流逝着,杜凌寒和石亦非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向前行进,他们的人生似乎没有了交集。然而,生活中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变数,明天会发生什么事,遇到什么人,没有谁能够预料到。
舒琪已七岁了,上了小学一年级;舒琪的妹妹雅琪也快五岁了,已上了幼儿园中班;石亦非和王品的女儿安琪儿也已七岁了,也上了小学一年级。孩子们在爱他们的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他们却不懂得爸爸妈妈内心的痛苦。
石亦非还是一如既往细致周到的呵护着安琪儿和王品,这在外人看来,他们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被人赞羡着,让人仰慕着,而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石亦非把身心的痛苦变为工作上的动力。生活上,他表现得很低调;工作中,他投入饱满的热情。他完全凭着个人的能力,因工作态度端正,成绩出色,连年被评为市级和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职务也连年升迁。
五年左右的时间,石亦非由最初的普通职员,升迁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再到主任再到教育局副局长,仕途很顺利。
然而升官发财并不是石亦非的人生追求,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才是他的人生理想。
婚姻的失败已使他痛彻心肺,精神的家园他不能再荒废。
在所有的工作日里,他不是坐在典雅肃穆的教育局长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在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奔走呼号。
他奔走在所管辖的每一所学校中。去时每一所学校时,都没有前呼后拥的情景,一辆摩托车是他形影不离的坐骑。他去哪一所学校之前绝不事先通知,不定时不定点的到各个学校查看走访,他要看到各个学校真实的学习状况。做调研,写报告,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会议,寻求对策,直到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所以他对辖区内每一所学校各方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如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的好坏等等,在当地教育局档案室都有详细的记录,他要求每一所学校的情况都要做到有案可稽。
完美的工作要求,别样的工作方式,或许会遭来非议,会使他人产生嫉妒的心理,甚至会让上司对他的作为产生一种越俎代庖的心理。然而,石亦非完全没想到这一点,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他的工作上了。
通过详细的调研,加上以往工作的经历,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思想走向在石亦非的心里越来越明晰,他把这些材料及他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写成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国家级的教育报刊上,前后有数十篇,都在不同程度上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其中的一篇——《当代中学生心理浅析》的文章更是让世人警醒。
那篇文章是他在几个中学调查分析的结果。在走访中,他了解到了分快慢班的巨大危害。在绝大部分中学里,学生因学习成绩的优劣被分为三六九等,班级也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被分成快慢班,就是同一班级内的同学排座位也是按成绩的优劣次序而决定。宏志班凌志班的同学各个精神抖擞踌躇满志,而普通班的孩子就像缺爹少娘的孩子,因失去护佑、缺少正确方向的指引而朝着不同方向歪歪斜斜地生长着。混日子的、怨天尤人的、谈恋爱的、打架斗殴的、专门刁难老师的、空虚无聊乱涂乱写的、脏言脏语低级趣味的,什么样的都有。
他们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却无用武之地。学习上,他们是优等生的陪衬,所以他们就干脆破罐子破摔,放任自流算了。这些学生有男生,同样有女生,他们大都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文化知识上硬拼硬打往往是没有出路的,他们没有航向的青春只能在既浩瀚又凶险的社会洪流中颠簸。
对于这种现状,石亦非忧心忡忡。人生之路关键的往往只有几步,有人指引,就有可能走向一条坦途,无人过问,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经过认真的思考,又经局长同意,他向省教育厅提出书面申请,请求教育厅批准在他的辖区内搞一个特长教育试点。他要辖区内各学校增设特长班,如器乐班、绘画班、舞蹈班、棋艺班、书法班、写作班、体育班等等。并组织各乡镇有志于此的老师在假期里到国内知名高校去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定期请高校专职专家到辖区内各学校亲临指导,同时又请求省厅每年拨发专款。
在申请报告里,石亦非有着教育家高远的发展眼光,面对当今的教育现状,他高瞻远瞩,侃侃而谈。他的才情,他的对教育的热情赢得了省教育厅领导的一致称赞,省厅当即批准了他的申请。有了上级的支持,又有了专项活动经费,石亦非的教育改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石亦非的教育事业渐趋辉煌,他的人生理想也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