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此时的我又累又饿,没有太好的精神去想在河里面的那诡异之事了,还是先去找地方把夜饭吃了再说。
重新衣冠整整的走回到古镇里,立马把刚才近乎于裸奔的事抛之脑后了。古镇里的人家都亮起了灯,这小小的元通古镇,在这夜色中,伴随着河里的潺潺河水声,显得格外的古朴别致。
我随便找了一家小饭馆,点了份回锅肉,要了一份米饭,吃得那叫一个香,这回锅肉是川菜中的一道名菜,也是四川家常菜中最古老的一个品种,最正宗的是用切成片的猪的五花肉配上蒜苗大火同炒,但一定要用四川郫县产的郫县豆瓣来作料。在蜀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做起来方法其实挺简单,但要做好其实并不容易。
肚子填饱后,我到古镇外的路边找了一个小旅馆住下,在睡觉前,我从裤衩的内包里拿出那块从河底冒着生命危险捡上来的金属万字符块仔细端详,这块万字符和之前那第一块一模一样,看不出任何的区别,就连它在河水里泡了那么几十年,居然都没有生一点锈。我摸去摸来,头脑里把中学学过的化学科目中所有能记起的金属元属都回忆来比对,却始终还是看不出这到底是什么金属。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美美的睡了一觉,第二天天一亮,我便起来背上行李去开上吉姆尼,前往离元通古镇并不算太远的街子镇。那街子镇也是一个古镇,但是比元通大多了,可是我的真正的目的地不是街子镇本身,而是那个古镇背后的一座山。在那个山的山顶上,有一座修建于一千六百年前晋代时期的古寺,后来到了宋代,在那座古寺的下方又加修了一座寺庙,于是这一上一下两座紧挨的寺庙被人称为上、下古寺。我是这么想的,既然那地方历史那么悠久,必有一定的渊源和沉淀,里面也许有一些老人知道一些关于万字符的线索,说不定能在那里寻得一些蛛丝马迹。
车行到了街子古镇,找地方把车停好后下车步行进去,这里确实还挺大的,不过有点商业化,少了一些古的氛围,多了一些喧嚣,不过景色确实还是挺不错的,有广场,有廊桥庭阁,来到这里游玩的人也挺多。
我在街子镇里漫步了一会儿,欣赏了一下这镇子的风韵,然后穿过街子镇,过了两条小马路,便沿着一条向上的山路一直走,途中经过了一座吊桥,然后便来到了一座植被茂密、水清木翠的大山的山脚下,这山,便是古寺所在的山了。
这里的人非常少,不像街子镇里那样人来人往,从一个不大的山门走上去,进入了真正的山路之中,这里更是人迹罕至,一路上只听到两旁丛林深处的鸟鸣声和崖下的水流声,有一种空山鸟语闻道的感觉,仿佛自己是一个行走于山间的隐士。
一路沿着山间小径一直向上不停的攀登,时间一长还是有点累人,好在风景秀丽,空气也很让人舒服。山林处时有一些小亭子古香古色立于石崖边上,偶尔可以进去稍事休息。
我喘着气走了很久,前面五十多米的地方有一处向上的拐弯,在弯道的右边尖角处也座落着一个亭子,放眼望去,只见亭子里坐着一位身着僧衣的出家人,我心想一会儿走过去顺便问一下到寺庙还有多远。但当我走到亭子前抬头想跨进去时,发现亭子里空无一人,并没有什么出家人在里面。
我猜想应该是刚才登山登得有点累眼睛看花了,便自己坐在亭子里休息。休息好了后接着往山上走。
就这样大概走了一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山顶,这里一下就比较平坦,有几条弯弯曲曲的长廊通向寺庙庙门,寺庙的大门上方庄严的写着几个金字:光严禅院。原来这正是这古寺的本名。
禅院本身也是依山而建,原来这里还并不是这整座山的最高处,而真正的山顶,就是还要沿着这禅院内的石阶梯拾级而上才能去到,石阶的两边便是禅院内各个殿室,而这些殿室大多都属于下古寺。
我一路挨着进殿拜了各殿的菩萨佛祖,慢慢走向山的最上方。这最上方便是那历史最久的上古寺所在,可惜来到这里我才发现,曾经古代的上古寺在六七十年代的运动中被人为毁掉了,现在这里零星修复了一些部份殿堂,但没有古代的那种完整规模了。
这时候,禅院里的敲钟声响了起来,洪亮,悠长,让人心底里有一种清澈的感觉。我找了一间看上去年代最久的殿室走进去,里面有一位看上去约莫八十多岁的僧者长老正闭目诵经,我不好打扰他,于是在墙边等了一会儿,待他诵经完后才走过去,向他攀谈请教了一些佛法知识,聊熟了后我拿出那个万字符块,向他询问是否见过和知道这个东西的来历,长老拿起万字符看了许久,最后摇摇头,说这个形状他倒是很熟,因为这种万字形状也是佛家里的一个图案,代表着很深奥的意义,但至于这个金属块,他以前并没见到过相同的。
我谢过长老,从殿室出来,这时候我发现殿室后面还有一条小路通往后面的山中,那是另一座山,但和这边相隔不远。
我心想干脆从这小路往那边走走,难得来到这种幽静古刹,空气又这么清新,不如在这周围散散步再离开。
顺着那条小路走,两旁全是密林,越往里面走,林子越深。也不知道走了多久,感觉已经来到另一座山里了。
这座山林给我的感觉有点不一样,开始想不出是哪点不一样,过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原来是这山林里根本听不到任何鸟叫声,虽然也是林木翠绿,但就是听不到任何自然界的动物的声音,连虫鸣声都没有。而且树木丛林茂密得有点可怕,有些地方甚至都密得透不出任何光线了,远看过去那些树丛如同山洞一般黑暗。
这样一来,我想在大自然中散步的那种闲情雅致就被消掉了大部份,一下就没那种感觉了,于是想转身走回去了。
这时候,突然在前方的密林后面传出来一阵阵敲钟声,我以为是刚才那古寺里的钟声又响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啊,光严禅院可是在我身后另外那座山上,和这声音完全是相反的方向,而且这敲钟声明显不是刚才光严禅院里的钟声,就音质听上去都能听出不同,一听就不是同一个钟发出来的。
难道那密林后面另有寺院?没听说过啊。而且这方圆十多公里内,就这光严禅院最是著名,一般来说不应该还会有另一个寺庙就建在光严禅院的不远的地方,这不太符合常理。
不过这钟声又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我便有点好奇了,于是继续往前面走去,想走拢去看个究竟。
很快就来到了发出钟声的那片密林前面,望眼看去,这密林非常深,里面杂草丛生,一看就是很久很久没有任何人到这里来走过的。我心想,那里面的寺院里的僧人居士们难道是隐居在里面很久没往外走过的?
钟声已经停了,但发出钟声的位置我大概已经确定了,于是我拨开像人一般高的茂密杂草,慢慢向着这连阳光都透不进来的丛林里面走进去。
丛林里也是很奇怪的连一点鸟叫声都没有,完全寂静。我一边拨着乱草,一边慢慢前行,手和脚被藏在杂草里的荆棘划出了许多小口子,不过那对我来说都不是事,因为出来这些日子很多苦都习惯了。
就这样慢慢走了大概半公里,突然前面的密林一下没了,豁然见到一片凹下去的山谷,要说是山谷其实也不准确,因为那里并不深,其实就是比这片密林要往下低下去一些。但是那片山谷非常大,就像一个很大的广场一样,比我家乡蓉城的天府广场可是大多了。
但是让我震惊的并不是这片如超大广场一样的山谷,而是一座座落在这个山谷广场上的一个规模相当宏大的如宫殿般的建筑群。
这个建筑群是古代风格,但我因为才疏学浅,看不出具体是哪个朝代的,整个建筑群是被一条围墙围在里面的,所有的建筑都是宫殿模样,上面的房檐建得很是讲究,金黄色的瓦,上面塑立有一些不知道是人还是神的各种姿态的雕像,姿势不一,有站立着的,有坐着的,还有单腿站立的和盘腿的,另外还有一些鸟和兽的雕像,都在建筑的屋顶上和瓦尖上。
宫殿的殿身外墙是橙红色的,外墙外面还立有许多深色的高大的柱子,作为支撑宫殿建筑的骨体。宫殿有许多,少说也有十几二十个,大部份都是大宫殿,而且这些宫殿的排列都很考究,没有重复,没有古板,完全是一种艺术的组合,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群相当壮观,我在电视上看过北京故宫的航拍画面,镜头从直升飞机上拍下去看整个故宫,而我现在俯视那建筑群就是那种感觉。而把建筑群围在里面的那个围墙,也并不是光的墙,墙的顶端也有墙檐,像宫殿的房檐一样,墙体也是色泽浑厚明亮的。
我正纳闷这些建筑是什么,就听到又一阵钟声从那片建筑群里传来,“铛……铛……铛……”,悠扬空灵,但是让人内心能感到一种平静。传出钟声的地方是一座高于周围宫殿的小堂楼,估计是专门的一座钟楼。这时候我又看见从另外一个殿后面拐出来一位拿大扫帚的僧人,走出来在那殿门外的前院地上扫地,原来这建筑群是一个很大的寺院啊。我知道佛教里的钟声有着超度众生的效能,所以能听到寺庙钟声其实是一种福缘。不过这寺院却看不到任何游客,唯一看到的就是寺院建筑群间偶尔走过的少量都穿着僧衣的出家人。
我觉得有点奇怪,这么大的一座寺院,比开头那个光严禅院要大多了,就算是位在这深山里,但也应该或多或少都会有游人或香客来烧香拜佛或者参观的,怎么看上去一个从外面来的善男信女都没有?
这时候我肚子里在咕咕叫了,我这次出来吸取了上次和飞哥他们外出时没食物的教训,这次我背包里随时都带有吃的干粮以及饮用水,不过刚才从山下一路登上来,到现在我都并没吃过任何东西,一是刚才还没怎么感觉饿,二是干粮终归当不了正餐,我的原则是能吃好好的正餐就尽量不去吃干粮,毕竟正餐再不济也会比干粮可口些。现在看到这么大一座寺院,我便打算去这寺院里好好的吃一顿斋饭。我以前在家乡的文殊院吃过斋饭,虽然都是素,但感觉很好,现在这座寺院这么大,里面的斋饭应该也做得很有特色。
于是我往山谷下走去,在密林口看着那山谷就在眼前,但走起来却需要左拐右拐,要绕开那些山岩石壁,而且完全没有路,连小径都没有,下山谷的途中脚下除了杂草就是乱石,我实在搞不明白那么大的寺院里那么多僧人平时是怎么外出的,这连路都没有,他们难道个个都比金庸笔下的少林寺武僧的轻功还强百倍?
就这样,我在这山间乱石中摸爬了近半个小时,终于下到了山谷里,怀着一会儿进斋堂要大吃一顿斋饭的美好愿望来到那个我在上面看到的广场一样的地方,我一下就愣住了,只见眼前什么建筑都没有,别说殿堂,就连一片瓦都没有。这一片广场上和山的其它地方一样,也只有乱石和杂草。
我四处到处寻找,把整个广场和山谷都找遍了,依然没有找到任何寺院,完全看不到有任何人定居在这里的踪迹。我来回走了几遍,十分确定我没有走错,我来到的就是我刚才在上面看到的地方。
(作者:花园二食堂原创于起点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