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先生,你如何看此事?”,程松心里盘算已定,便问道。
“万事万特皆有心法,小儿既然主意已定,我等须尽力相授,方不负其祖上英魂”。
“也好,如此勉儿和塘儿就拜入阳明派,知行先跟我回扬州,师弟师妹还要去我派西门办事”
“爷爷,我有一事”,程勉道,“我三人刚刚在楼上玩耍,甚是投缘,以后我可否带着戚哥哥去看知行哥哥”
“当然可以”,你三人不如以兄妹相称。
“兄妹不好,不如让他们叫我师姐吧”
“小丫头还想当姐姐”,程松笑道,见栗先生点头,便道“你们须排个年岁长幼出来”
一问年纪,张知行最长,已是十三岁,南塘和程勉同岁十二,却是南塘先出生,程勉反是小师妹,气得程勉直跺脚。
众人说笑完毕,只见程松满脸严肃,对着三少年讲道,“,但有一事,尔等三人须知,唐时河东先生柳宗元在永州为官,因永州产毒蛇,百姓为避苛税宁愿冒生命之险而捕蛇代税,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以后不管你等三人为官与否,须谨记,苛政猛于虎,将来若不学坏,天涯海角我也要拿你”,说罢挥手撒出,在一青石上用烟丝画出一个慎字,三人见如此郑重,连忙拜授,默默记下。
程松待三人拜毕,便收拾行装,如此小张公子先拜入了玉斗派下,因师门规矩只称一枯一荣为师公,程松本欲带着张知行先回扬州,小张公子却想顺道回江陵老家看下,程松一想如此甚好,有枯荣在旁,一般人虽有所谋也不敢虎口拨须,况且自己有伤在身,便由一枯一荣送到玉斗派永州的子舵会同众人,在众人护送下往扬州而去,一枯一荣带着知行一路向北不提,程勉却和栗韩二翁上了阳明山。
却道这阳明派自王守仁创立以来,因其四处讲学,在湘赣各地均有分院,如江西吉安府的阳明书院、湖南长沙府的岳麓书院、福建武夷山下的武夷精舍等,而各分院的院首多是阳明派饱学大儒,学生也多是以文为主,只有在永州府的阳明山,却是精研文武经世之地,可谓人才济济。
这阳明山的所在,正是古时所讲的零陵之地,盖因舜帝到九嶷山而驾崩,葬于此地,后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来寻舜帝的陵墓,遍寻不到,于归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后人感二女多情,便称舜陵为零陵,这零陵依潇水、靠湘江,风景如画,满山碧绿,溪水清澈见底,真是人间仙镜,待到春日杜鹃开时,又是满山映红,山中又有古刹万寿寺,嘉靖年间,秀峰禅师在此坐化成佛,佛身不腐,明藩渭王上告朝廷,崇其号曰“七祖”,改寺名为万寿寺,三百年后,******听说八山之一何仙姑生于此地,乔装打扮来此,却寻不到何仙姑的寺观,才找到万寿寺,于是进庙中求签卜卦,主持解其所求之签,送了六字,“成在川、败走湾”,后来日军侵华,移都重庆,又败走台湾,一一应验。
话说回来,只四人边走边看,这永州风景不似桂林,山也清水也碧,但是山势连绵,与桂林山水相比虽然不及,也是极赏心悦目的。
不一日便到了山下一书院,大门上挂着一块牌匾写道“阳明别院”,此院主要是研究心学的儒生所居,院首飞身出来相迎之大堂,步法轻盈,心力修为不低。程勉只见院中分了数不清的书隔,每个隔中都是书积至顶,或一书生坐于案前看书,或二三书生聚首言谈,书生或老或幼,皆束发长巾,一身白衣却一尘不染,少说也有一二百人,只听书声琅琅,毫无嘈杂之音。
栗先生入大堂后和韩同孝便入了座,院首却只在旁站立,指挥小书童奉茶,“致知堂、致行院、致心别院的堂主、院首都到了吗”,栗先生道。
“皆已到来,属下便去召唤”,院首见栗先生点了点便跨门而出。
“同孝,你给两儿讲一讲我派中堂院设立”,栗先生道。
只见韩同孝起身言道,“南塘、勉儿,我阳明派下共立三堂,就是刚刚我师伯所说的致知、致行、致心,三堂堂主便是我师伯栗先生的三位弟子,三人文武理经皆修,皆因其所能而各为院首,致知堂责汲取天下儒释道并各家杂学,与天下名宿大儒皆有交流,与我阳明心学相印证,同时管理各地分院,致行堂责修武艺、经略、兵法,维护我派声誉,应对无知之徒的挑战,并行侠义之事,除暴安良,逢乱世则维护正义,致心别院则为我心学长老研究我派心学奥理,著书立言,却少与外界有所来往”
“同孝便是致知堂前任首座,如今他却懒了,不愿理这事,致知堂数代首座却只他一人只修文不修武,一书生耳,遇到强敌,就知道求助同门,如今跑去深山野地,要不是我派人去请,他还真在桂林府待着了”,说完哈哈大笑,戚南塘知道他年老却私底下就很随意,便只认真听言,却不插话,程勉心里欢喜,栗先生如此随和,正对了她脾气,但是相处仅一日,也不敢放肆。
说话间只见三位中年男子进了室内,全是一身白衣,只是头顶束发上加了玉冠,三人向栗先生拜毕,又向韩同孝拱了拱手,便按栗先生示意,随韩同孝各自入座。
“此次我外出之前命尔等来小书院,有四件事告知尔等三人”,栗先生道。
“第一件是朝中如今申时行任首辅,其缓和文武众臣关系,并未动居正师弟各项国策,但皇帝不理朝政,玉斗派下已经着手举荐能臣,庭祥掌管致知堂,当适时应之”,只见右手边第二位男子起身应是,这便是致知堂首座陆庭祥了,南塘见他双目凝重,五短身形,方脸大眼。又见栗先生举手示意他坐下接着道,“第二件是我此次在永州城遇到石门老人的六大弟子,观其武功不凡,那石门老人近年做恶渐多,玉斗派司徒掌门已前往河南,玉斗派下意追查实证才欲铲除,致行堂却要阻其为恶,救人而行侠义道之事,庭禅你当即作安排”,这吴庭禅便是致行堂首座,程勉见他身材高大,壮而不胖,双眉入鬓角,细眼长睫。“知心别院前往江陵、京城、山西收集张师弟遗策,整理成书,庭修此事交由你办理”,这是知心别院首座揭庭修,却是个乐呵呵的胖子,听完后三人起身领命。
“不急不急,还有一事”,栗先生不紧不慢道。
“师父请讲”,三人齐道。
“我此次带此二少年少女来此,入我门中,这少年是戚继光将军遗孙,女娃娃却是玉斗东门程掌门的爱孙女,来我门中学武修文研经,此事我思之他们文师以同孝师侄,武师以庭节,你二人意下如何”
“掌门师伯所命本不该辞,但是师侄怕有辱掌门之令”,只见韩同孝道。
程勉心想,这吴庭禅玉冠皂衫,身强体壮,能领一堂必然本领高强,韩同孝却粗布麻衣,恐怕就是一个书翁吧,能有什么本领。
“我派中不乏文经武略的弟子,却只有你助居正师弟制定国策,通晓举国之情,因此我才着你做这个师傅,我也知居正师弟死后朝中纷争不断,你也心灰意懒,想退隐山林,岂不知如今皇帝数年不朝,正是庙堂用人之计,二少年祖上不是忠臣良将,便是江湖同道,我岂能辜负”。
韩同孝见如此说,只好答应,便和吴庭禅领命,带二少年而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