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之洋?”崔世柏愣了一下,旋即眉头一皱,道,“你说的是当年给小里沟孙家看祖坟的那个风水先生么?”
我一听,就知道有戏,急忙坐直了身子,点头不迭。
“就是他!就是他!”
就连号称天星村百事通的颜林都不知道的人,没想到崔世柏居然知道,萧燚和胖子都不由得往前探了探身子,竖起了耳朵。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天星桥好像也是他怂恿弟子,教孙家和邓家一起修建的!”
崔世柏毕竟是附近有名的掌坛师,对于天星村的很多趣闻轶事,别人不知道,他却一清二楚。
“嗯嗯,是的!”我有点兴奋,语声微颤,“那、那你知道天星桥修好后,汪之洋和他的弟子去了哪里呢?”
“你问这个做什么?”崔世柏奇道。
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胖子急忙抢过话头,道:“黄桑思密达整天闲在家里无聊,想写一部有关掌坛师的小说,现在正搜集素材!”说着,朝我挤了挤眼,“黄桑,是不是?”
“是!”
虽然胖子这人一天到晚没个正经,谎话连篇,但有些时候还是有一点小聪明的。
崔尧德听说我写书,精神立马一振,回头冲我一笑,道:“黄帝,你要写掌坛师的书,一定要把我也写进去,给我安排一个风流倜傥英俊不凡的角色,引得无数狐仙艳鬼来陪我睡觉!”
“你做梦呢!”崔世柏一巴掌打在了崔尧德的后脑勺,笑骂道,“认真开车,别翻沟里去了!”
崔尧德不满地嘀咕了两声。
只见崔世柏整理了一下衣襟,对我笑道:“黄帝,那个……你可以把我写进去不?把我写成茅山大师,就是抓鬼特别厉害的那种,给大舅公做做宣传!”
——拜托,有点志气不?你是掌坛师,不是茅山道士!
我勉强一笑,点了点头,斜眼狠狠一瞪胖子。
接下来,崔世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老外公崔翰文,当然还有另外一个主角,汪之洋。
老外公自从给邓恭诚家打了一次犁头火,经过邓恭诚的强势宣传,李都、安乐、土桥、冯店、广兴几个地方,名声一时大噪,而邓恭诚的孙子出世,取名叫做邓帝,字汉文,并认了老外公做干爹。
因为邓恭诚这层关系,老外公的掌坛师身份在李都镇基本上是几人可以撼动了,于是,崔玄祖主持了他生前的最后一届斗法论道,将祖师令印传给了老外公。
崔玄祖仙逝后,老外公秉承遗志,广收弟子,如此过了三年,突然有一天,一个自称风水先生的瞎子前来拜会老外公。
这瞎子自报家门,姓万名归藏,妙丰人,因为听说了老外公的事迹,慕名而来。
老外公敬他是风水先生,道门同宗,更何况又是遭了天谴而瞎眼,因此设宴款待。
在饭桌上,万归藏以宾客的身份,却抢着给大家伙发筷子,结果可能是眼盲的缘故,各人面前的筷子发得乱七八糟,或交叉而放,或呈八字状……
崔家人见他是一个目不能视物的瞎子,又是客人,所以也就没有责怪,可老外公不是凡人,立即发现了万归藏看似随意摆放,其实暗含了整个李都镇的风水龙脉。
老外公立即对万归藏肃然起敬,当晚便同屋结榻而眠,剪烛夜谈,一直到了第二天也不愿睡觉。
万归藏侃侃而谈,对于风水道术,言论之精妙,令老外公折服,而涉及道释合流,更有精辟独特之见地,就连老外公也自叹不如。
老外公与万归藏一见如故,从此结为挚友,便留他在家住了几个月。
这期间,两人连榻而眠,相互切磋,大感倾心,万归藏这才以真名相告,原来他就是汪之洋。
当年,汪之洋因为得罪了孙家,于是携弟子避祸于妙丰镇某道观,从此隐姓匿名,由弟子供养着,偶尔也给人家看看风水,赚些钱养家。
但由于忌惮孙家报复,所以汪之洋一直没有回李都,但去岁将近年关,其弟子病逝,汪之洋境况愈加悲惨,道观里面的道士将他赶了出来,于是便又流落回了天星村。
当时,孙家之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作为农村茶余饭后的谈资,传说仍旧不断,老外公也从老一辈人的口中听说过这件事,但他不仅没向孙家告密,反而对待汪之洋更加敬重用心了。
听到这里,我和萧燚对视了一眼,心中恍然大悟,难怪崔家老宅会藏有汪之洋所著的《道释合流》一书,原来汪之洋早年本就在崔家老宅居住过。
我终于也就明白了,颜林为何不知汪之洋其人,想必当时汪之洋用的就是“万归藏”这个假名字,生活在天星村,所以老一辈的人可能只晓得万归藏,而不晓得汪之洋。
听得崔世柏继续说道:“那个时候,大概是一九三几年,抗日战争才刚开始不久,邓恭诚因为上了年纪,渐感身体衰朽,想给自己修建生基,所以来找老头子看生基!”
所谓生基,就是人还没死,在生前就未雨绸缪地把自己的墓穴先建造妥当,死后再打开,放进棺椁,重新封穴垒土。
看生基,其实就是看墓穴的风水,老外公身为李都镇当时有名的掌坛师,自然是不二人选,但老外公却向邓恭诚推荐了汪之洋。
邓恭诚曾与汪之洋的弟子打过交道,当年封桥之时,也有过一面之缘,但毕竟距今已过了四十年,再加上汪之洋样貌大变,而汪之洋又故意使用万归藏这个假名字,所以邓恭诚竟然没有发觉汪之洋的真实身份。
对于汪之洋在邓恭诚面前使用假名字这件事,老外公当着邓恭诚的面,虽然没有道破,但事后越觉不满,质问过汪之洋。
汪之洋的回答是这样的:“鄙人结怨孙家,以致颠沛,寄人篱下,四十余载,尝尽冷暖,今不愿再惹祸端,故以假名,别无他意!”
从此以后,汪之洋便搬离了崔家,在邓恭诚家里住了下来。
汪之洋到了邓家后,邓恭诚以上宾的规格对待,并把玉皇寨的那座庙宇拨给了汪之洋,让他可以在此精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