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朦胧淡月云来去
黄昏,梅园。
那日去看望朱允炆后,朱允炆的病便奇迹般地好了。只是,后来的战况越来越不妙,他的心情也越来越糟。他不知道,他以之为荣的东昌之战无非如同一个人临死前的回光返照。
我又回到梅园,又开始了等待。有时,我想想,自己都觉得毛骨悚然,我居然是在等待着朱允炆的失败,等待他从一个权力的最高峰跌落下来。只有那时,他才完全属于我。是否就因为这份等待终有尽头,我才等了下去?如果是,我是否太冷血太残忍?
果果一声脆生生的“师傅!”将我从沉思中唤醒。我还以为果果和我一样也在幻想。
但,分明地,吕曦月站在我面前。
我吃惊不小,大感意外:“你,你怎么又回来了?没找到他吗?”
“不,”吕曦月摇头,清晰地答道,“我找到他了。”
“那你为什么还要回来,为了他,你是命都可不要的啊,是不是他负了你?”
“不,不是,是我自己要回来。对了,”吕曦月浅浅一笑,“你那日念给我听的那诗真好,我送给了他。”
“别跟我提诗,我只问你,你好不容易和他在一起了,为何要回来?”
吕曦月正视着我,“因为你们更需要我,”顿了顿,她接着道,“那****和王老的谈话,被我无意间听到了,王老、白朴、皇上,包括七七你对我都有救命之恩,我不能不报。更何况,我还想再见见父母,略尽孝道。
我的泪****了眼眸,这还是那个为爱生为爱死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吕曦月吗?
“果果,师傅不在的这些日子,功夫可有懈怠?”
“果果不曾懈怠,一直跟着白师傅练习呢。只是,果果想念师傅了。”
“师傅也想念果果呢。”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在他的行宫又一次披上盔甲,准备征战徐州。
与以往的征战不同的是,朱棣已经决定着将是他的最后一次进攻。他看着自己的将领们,长年的出兵征战,这些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张玉、谭渊,以及众多的将士。通往帝王的道路艰辛漫长,打了这么多年仗,尽头遥遥无期,自己却是发自骨子地感到了疲累。
“此次出兵,是为最后一次作战,当做最后之决断,有去无回,有生无死,不成功,便成仁!”朱棣挥舞宝剑,慷慨悲壮,掷地有声。
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冲击。
他的老冤家盛庸、平安、铁铉等人已经得到消息,修好城墙等待着朱棣来攻坚,然而,事情的发展让他们大出意外,朱棣并没有去找他们的麻烦,而是取道馆陶渡河,连克东阿、东平、单县,兵锋直指徐州!
这一来,盛庸和铁铉慌乱了,他们明白朱棣的企图,他的目标不再是德州、济南,而是那最终的目的地——京城。
“如果让朱棣达到目的,一切全完了!”他们惊恐地达成共识。于是他们一反防守的常态,开始了对朱棣的追击。
第一个追上来的是平安。他率领四万军队尾随而来,速度极快。平安认定,朱棣虽然出其不意发动进攻,但徐州城防坚固,足以抵挡北军,至少可以延缓一段时间,待自己赶到,里应外合,内外夹击,便可彻底击破北军。
但平安忘记了,朱棣从来不是一个按常规出牌的人。
朱棣在击败徐州城中守军后,守军便龟缩不出,企图固守。
这时的朱棣的创意思维已在道衍“攻徐州,弃山东”的启发下被激发出来。这次他完全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徐州守军固守不出,朱棣没有再问道衍为之奈何,而是直接发布号令:“绕开徐州,转攻宿州!”
朱棣的创新思维让平安很崩溃。他得到消息后大吃一惊,他怎么也没料到朱棣竟然又会置徐州于不顾。
而朱棣的行动无非再一次昭告天下,他的目标是京城只是京城。这种豁出去的亡命行为让平安感到很恐惧。而平安现在一心想做的便是,追上他,阻止他,不惜一切代价!
三月,平安得到消息,朱棣已经离开徐州,趋进宿州。
眼见北军行动如此迅速,平安心急如焚,命令士兵急行军。在他看来,朱棣急于打到京城,必然不会多做停留。自己只要能赶上北军,就是胜利。
日夜兼程,平安终于赶到宿州附近的淝河。
平安刚追到淝河,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遭到了朱棣的伏击。
原来朱棣为了甩掉平安这根讨厌的尾巴,已经在这里埋伏了两天。
平安没想到,追了一个多月的朱棣竟然会在这里等待着自己,全军毫无防备,被轻易击溃。
平安反应还算敏捷,立刻策马向反方向狂奔,残余部队也赶紧紧随其后。
朱棣的攻击虽然打垮了平安,但也减慢了自己军队的前进速度,而南军也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追击的部署,重新集结了人马追了上来。
五月,南军和北军终于正式相遇于睢水附近的小河,南军的统帅依然是平安。
朱棣盘算了一下,如果光明正大地开打,己方并无多少优势,那么,只有用上自己的拿手好法——偷袭了。
他如往常一样在河对岸排布士兵,用以迷惑对方,却把主力连夜撤到三十里外,趁着月黑风高渡河对南军发动了进攻。
朱棣身先士卒,牺牲了睡眠,顶着黑眼圈摸黑亲自指挥了这场偷袭。他以为这次夜袭一定可以全歼南军。
朱棣整队上岸后便对平安军发动了进攻。
平安果然没有防备,阵脚大乱。就在全军即将崩溃之际,一支军队出现了,这支军队正是南军的援军,带队的正是朱棣的大舅子****祖。
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祖得到讯息后,带着部队日夜兼程赶来救援,正赶上这场偷袭,于是,一声令下,命令军队立即投入战斗。
朱棣万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深夜里竟然又多出一支军队来,在糊里糊涂地挨了****祖几计闷棍后,他立刻敏锐地意识到大事不好,随即率领全军撤回。
****祖趁势大败北军,并斩杀了北军大将李斌。
朱棣的这次夜袭可谓偷鸡不着蚀把米,不但没有完成战略任务,反而丢了不少士兵的性命。朱棣红肿着双眼,沮丧极了。
回到大营后,将领们长久以来积累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他们一直背负着反贼的罪名,拿着自己的脑袋跟着朱棣去拼命。虽然朱棣带给过他们很多胜利,但随着战局的发展,他们也已看出,胜利还很遥远。此次出征可谓孤注一掷,但现在遭遇大败,却连京城的郊区都还没有看到。
他们纷纷向朱棣进言,要求渡河另找地方扎营。
朱棣明白,这些将士的要求实质便是变相撤退。也明白自己所谓直捣京城不过是一个许诺而已,能否兑现自己也不知道。但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后撤军心必然大乱,因此,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他一如既往地用坚决的语气说道:“此战有进无退!”
可是,将士们的情绪并未平复,依然吵吵嚷嚷,要求渡河。
朱棣无奈,为了安抚他们,也显示一下自己的民主大度,他下令:“愿意留在此地和我并肩作战的站在右边,愿意渡河的站在左边。”
朱棣对自己的这招深表满意,他相信,没有谁敢和他公开作对,他们都会乖乖地站在右边,那时,自己再发表一通“既然大家皆心甘情愿,我们同心协力,必可众志成城”之类的励志演说即可。
但,这一次,他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将领们呼啦啦地全站到了左边。
这下,朱棣又气又恼又尴尬又愤怒,只得将开始准备好的励志演说吞下肚,转而气愤而又心灰意冷地道:“你们自己看着办!”
撂下这句话便准备离开的朱棣,被朱能拦下。
“王爷,请准许我对将士们说几句。”
朱棣点头同意。
朱能制止了将士们的纷扰,大声道:“请诸位坚持下去罢!当年汉高祖刘邦十战九败,最终不也占据天下了么?现在敌军已经疲弊,坐困于此地,我军胜利在望,怎么能够有退却的念头呢?诸位难道要令王爷的大事功亏一篑么?若如此,我朱能第一个不饶他!”
将领们都不说话了。他们都清楚,张玉死后,朱能已成为第一大将,素有威信,且军中亲信众多,得罪了他日子未必比现在好过。
朱棣适时再次表态:“请相信,付出了那么多代价,我们必将拿到属于我们的荣光!”
朝堂上,龙椅上的朱允炆愁眉苦脸。大臣们为前线战况争论不休。
齐泰道:“皇上英明,若非皇上安排徐将军前去援助,我军只怕也荡然无存。”
朱允炆重重叹口气:“徐将军赶到固然及时,却不能永除朕心头大患,朱棣一天天逼近,朕如芒在背,不知各位可有良策应对?”
黄子澄道:“如今,皇上安危系于京城安否,当调回徐将军,保卫京城。”
朱允炆沉吟良久,缓缓道:“传朕旨意,召回徐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