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今宵素壁冰弦冷
即将大功告成的李景隆在堤岸下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朱棣,你也有今日,哈哈,我李景隆今日必将一洗前仇!”
可是,他突然看见朱棣在高高的堤岸上手舞足蹈,似乎在调遣士兵。
“停!”他断喝。
进击的军队停了下来。
“主帅,如此良机,为何不进反停?”平安问道。
“你看。”他指着远处堤岸上的朱棣给平安看。
“或许他不过黔驴技穷故弄玄虚?”
“眼看即将获胜,一点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万劫不复。况且,朱棣已是瓮中之鳖,我们还是小心为好。”
“可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我心已决,勿复多言。即刻下令全军退后。”
李景隆又一次与成功擦肩而过。
而朱棣,又侥幸地躲过一劫。托李景隆的福,趁着这个时机,朱棣终于逃离了河堤,北军也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之机。
喘息甫定,朱棣想到自己自从起兵到现在,还未经历过如此惨烈的战役,自己的全部军队已经投入战场,再也拿不出一兵一卒。而自己本人也已经身被数创、极度疲惫,而且自己最爱的人也因此而亡。难道自己长达十余年的准备和隐忍就要到此结束吗?不!绝不!我绝不能让曦月白白地牺牲!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坚持,坚持,坚持下去,事情一定会有转机的。
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朱棣率领他的军队继续与南军血战。
朱棣的厄运还远远没有到头,此时的北军虽然处于劣势,但由于其素质较高,一时之间倒也能够形成僵持的局面。然而就在此刻,南军的一名将领又发动了新的攻势,打破了这个僵局。
这个人就是瞿能。
瞿能在前面的攻城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当初,瞿能领子瞿良材率千骑、借云梯,乘张掖门守军不备,虎威神勇,奋勇登城。杀声震天,燕军不可敌,遂砍开城门,领千余将士,准备冲城,又恐城中宽大,无兵接济难以脱身,立于城门,呼喊后兵接济。李景隆恐破城之功归于瞿能,飞马传报瞿能,令其孤军不入,以防暗算,待明日率大队人马一齐杀入。瞿能得令,不敢违抗,只得退出城外。若非李景隆的小人之心,他早已攻下北平城。
史载,瞿能雄才大略,少时随父从军,作战经验丰富,善骑射,明韬略,名闻朝野,在蜀期间,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相处融恰,使巴蜀之地政令通畅,民心大顺,从此四川政权稳固,军民团结。虽政局已定,然战后的蜀地经济衰败,百废待兴,瞿能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屯军戍边,强化军事,平定****,稳定民心。为响应朱元璋提出“以茶易马”的方略,瞿能在永宁(今四川叙永),雅州碉门(今四川天全)设茶马司,办理征茶买马各项事亦,以四川一带所产茶叶作为官茶,确保易马的资源保障,繁荣了经济贸易,充实了军队装备,使甘孜、阿坝、青海等藏区良马源流往内地,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瞿能的治军水平得到朱元璋的高度认可。此时云贵一带战事未稳,特别是“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安顺一线战情复杂,军队屯扎尤为密集。因此瞿能守四川犹为谨慎。
且,瞿能多次围剿边境叛乱,清除了分裂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对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僵持的战局中,瞿能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察觉到了战机:朱棣已经抵挡不住了,只要再来一次冲击,他就会被完全歼灭。
于是,他率铁骑奋勇杀出,大呼:“燕王倦矣,不趁此时擒之,更待何时!”士卒振奋,所向无敌。
此时战场上的士兵们已经杀红了眼,自天明打到中午,双方队形已经完全混乱。
瞿能以其冷静的头脑组织了大群士兵,并将他们重新整队编排,他要发动最后的攻势,彻底打败朱棣。
准备妥当后,他大呼“灭燕!灭燕!”的口号率先向燕军发动冲锋。
士兵们见主帅都如此拼命,皆大受鼓舞,纷纷冒死向敌阵冲去。
瞿能的冲锋彻底打乱了朱棣的防守体系,原本已经十分薄弱的防线又被南军骑兵分割成几段,堤下数位燕将同百余骑士均被斩杀,朱棣无法阻挡,惊惧失色,只得重新策马绕堤而逃。
这时,却忽然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件事发生得突然而然,其诡异程度实在不能用历史规律来解释。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正当燕军惊惧欲乱之际,忽然刮起一股旋风,李景隆将旗嘎然折断。
而《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此事发生在瞿能发动冲锋、朱棣军队即将崩溃时,要形容这件事情,必须要换用《封神榜》或是《西游记》中的语言:“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但见那妖风缠绕营中帅旗,只听得咔嚓一声,旗杆折断,大旗落地!”这件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风早不刮晚不刮,单单就在这个时候刮起来,这么大的战场,刮点什么不好,偏偏就把帅旗刮断了。
无论是哪种记载,总而言之,事实就是,在这个关键得不能再关键的时候,上天又伸手帮了朱棣一把。
我们还应该记得,朱棣起兵时,房上掉了两片瓦,都要道衍费尽口舌解释半天。如今连打仗的旗帜居然被吹断了,一个个封建迷信者惶恐不安之际哪里还有心思去打仗?
朱棣大喜过望,他也没想到毫无出路之时竟然会出现如此转机。
朱棣是一个能够抓住战机的人,他趁着南军惊恐不安之时,亲率劲骑绕到南军后侧,和前来救援的朱高煦千余精骑合兵一处,发动猛攻。
南军惊慌失措之余无力抵挡,李景隆丢盔解甲,残败而逃。明军将士一时无有主率,混乱一团,各自突围回撤,全军溃败。
朱棣又借着风势顺便放了一把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烟焰涨天。
突然发生的变化,让瞿能大为意外,回眼望去,见朱棣已冲破其营,大本营已经陷入一片火海,士兵们四散奔逃。瞿能心下甚慌,为掩护主力,他带着儿子瞿良材驳马迎敌,驰入阵地,阻挡朱棣。再看各阵,俱被风沙卷得纷乱,不知方向,正要冲开夺路,沙尘卷到面前,迷目难开。想要突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瞿能回望一直跟随自己拼杀的儿子,苦笑道:“今日即在此地为国尽忠吧。”
瞿良才率直答道:“儿子紧随父亲,大丈夫为国事而死,死则死矣!”
瞿能欣慰道:“不愧为我儿。”
瞿能随即率军奋死拼杀,后被朱高煦领众击落马上。瞿良材也难逃危运,直至薄暮时分,二人相继战死,血染沙场。
南军大败,最能作战的平安也撑不下去了,抵挡不住北军的攻势,率军败走。素来有逃跑传统的李景隆更是二话不说,晨夜南奔,辎重牛马,丢弃一地。老前辈郭英也向西逃去,只是,估计他对李景隆已失望至极,逃命都不愿意和他一起,而是选择了另一个方向。
白沟河两岸数十里伏尸累累,断戟残兵,洒满遍野,鲜血染红了河水。白沟河之战,除瞿能父子之外,李景隆部下的官兵被杀或溺河而死者十余万人,其余全部逃散。
所谓兵败如山倒,朱棣自然不会放过追击的机会。他下令军队全线发动反攻,誓要一举将南军全部一网打尽。同时,他密令朱高炽,组织一小组精英势力,去河堤下游搜索吕曦月的下落,看是否天存侥幸。
按照战场的形势,朱棣本来是很容易达成将对手一网打尽这个愿望的,但一支军队的出现打破了他的美梦。
当朱棣追击时,意外地发现一支士气高昂、未受损失的精锐部队挡住了他前进的路线。
率领这支军队的正是徐祖辉。
徐祖辉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出场过。我们应该还记得他是明朝大将徐达的长子,朱棣的大舅子,朱棣儿子朱高炽朱高煦的嫡亲舅舅。当年他曾力谏朱允炆杀掉朱高炽兄弟。奈何朱允炆不予采纳。
史载此人身高八尺五寸,英俊潇洒有才气,在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做事。徐达过世后继承了爵位。数次在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练兵。后掌管中军都督府。建文年初,加封太子太傅。
此战开始之前,朱允炆曾单独召见徐祖辉。
“祖辉,当初没听你之言,才致今日,朕甚悔之。”
“事已至此,皇上不宜过分忧责,须保重龙体。”
“如今之势,朕已是夙夜忧叹,寝食难安。”
“臣愿为皇上分忧。”
“将六十万大军交由景隆统帅,我终是不放心。”
“皇上的意思?”
“为防万一,你率军为其殿后罢。”
“臣遵命,臣定不负皇上所托!”
“如此甚好。”朱允炆忧心忡忡,愁眉难展。
现在,朱允炆的未雨绸缪之计起了作用。
徐祖辉的掩护为军队的撤退赢得了时间,也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徐祖辉的确未负朱允炆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