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和四年,十一月。南方也渐渐进入了冬季。
天气虽然转凉,却无法阻挡孟烈所有的事业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在南安城里面买下几个店铺,经过改造装修,烈火集团嘉州总店正式建立。每天都能听到抄着各地不同口音的商人,在专卖店络绎不绝地抢购着这“神奇”的烈纸。烈纸一时在益州的贸易超过蜀锦,成为益州第一特产。许许多多的商人不远万里来到这偏僻的蜀南小城,只为了能大量收购烈纸,大发一把。
很快,时间进入东汉五年。这一年,孟烈正好十三岁,已经在益州小有名气,特别在商界被称为天才少年。孟烈的身家也开始比千万钱计,是蜀南头等的富商。
看着规划的事业已经所有进入正轨,孟烈也心宽了不少,空闲的时间,便更多地融入当时的社会中,孟烈在犍为郡,蜀郡,和广汉郡等周边富庶的城镇考察游历,顺便考察下烈纸的使用。当他看到用烈纸抄的书籍的出现,心中一阵振奋。不过抄写的书,自然价格非常昂贵,完全不利于知识的普及。所以孟烈想起活字印刷术,决定将这项技术提前发明。
于是孟烈回到南安,由于大学专业就和机械有关,同时也在图书馆看过印刷术资料,利用油墨和泥字,仅仅半个月的研究,就将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给捣鼓出来了。同时孟烈在研究过程中,深感尺寸度量的不便,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尺寸制度的换算,还做出了一把米尺,成为将来中国所有度量的基准。成功研制后,孟烈在纸厂附近再次兴建一个不小厂房,同时高薪聘请十名技术熟练的工匠,将一整套活字印刷术设备的制造方法交代给他们,让他们仿造。等第一批三套设备被仿制出来后,孟烈又一次地召集年轻的饥民,进行技能培训,很快烈火集团第二个分厂印刷厂正式咯。
兴奋的孟烈顿时就把准备刊印经典书籍,《论语》《史记》《诗经》《老子》《战国策》《左传》等等举世闻名的著作被纷纷刊印出来。这里不得不提下孟烈集团又加进来的一个成员——王甫。作为爱读书的穷书生,常常四处去收集那些破烂没人要的近乎散落的书简,然后在一刀一刀地重新抄录起来。正巧那天孟烈碰到收集蛀坏的书简的王甫,当下好奇交谈下来,孟烈才知道这名后来刘璋手下的臣子前生这么坎坷,在敬佩的同时也起了收复之心,孟烈当时便让随从将带着身边刊印出来的几本名著送给王甫。王甫震惊于这充满油墨味道的新奇的纸书,在爱不释手的同时,也意识到此物的珍贵非凡,根本不好意思收下。于是孟烈便要求王甫帮助他管理印刷厂,这些书算是聘礼。王甫很感激,收下书,跟着孟烈来到南安。孟烈心里其实暗喜,仅仅几本书便拉过来了一名不错的文臣。在路上孟烈旁敲侧击地问着王甫的政治观点,和历史上介绍的一样,王甫对糜烂的东汉政府深恶痛绝,希望寻找一名明主能给益州到来安宁。孟烈听了心里喜滋滋的,慢慢地将自己的抱负说与他,顿时打动了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王甫,激动向孟烈效忠。几天后在孟烈势力成员聚会时,孟烈介绍了这位新成员。而王甫被孟烈暂时安排管理印刷厂,负责与买书订书的世家读书人打交道。
时间到了光和五年二月下旬,春节将至,最让孟烈有些担心的是他手下目前的头号智囊沮授这几个月来任然还杳无音信。这天,孟烈和杜月月在甘宁的陪同下,到益州治所广汉郡雒城,散散心,顺便商议当地的饭店新加盟云嘉连锁的事宜。雒城城池比蜀郡稍大,人口也多些,城市更繁华,世家豪门数目更多,但是城外饥民依然不少。忙了一上午,大家终于谈妥,签订协议。谢绝了新加盟店的邀请,孟烈等人便来到雒城一家最大最高的三层酒楼的顶层吃饭。
冬日的正午,太阳看着红扑扑没什么热量,孟烈一行人也没什么多大的胃口,随便点了些清淡的菜品,叫了几壶好酒,便边吃边聊。
“大嫂,你看他们这酒都比我们的清澈润喉些。我们去南中寻酒的探险队还没消息吗?”孟烈指着桌上的水酒说道。
“董事长,最近传来的消息,他们已经寻到这出产奇妙美酒的部落,正在协商全面订购他们的美酒。”杜月月回答道。
“你告诉他们,宁可多出些钱,也要把那个部落出产的美酒包下,并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他们将来出产的美酒全部供应我们。”孟烈斩钉截铁地说道。
“恩,我定会让他们做到。”杜月月点点头。
“不知道沮授先生什么时候才回来。”孟烈感叹着,担心道,“不会路上遇到什么不好事情吧?”
“三弟,别太担心。益州里冀州相隔千里,就是我要涉足远行都要花很久的时间,”甘宁见状,安慰道,“沮先生一文弱书生,回来时还要带上家眷,路上说不定还会遇到什么特别的情况,所以来回几个月的时间也不算稀奇。”
“是呀,”杜月月也说道,“董事长,这种情况很正常。”
“哎,这天下一定要打碎了重新建设!”孟烈呼道,“连流通都这么不方便,国家怎么强盛的起来!”
孟烈说着,来到窗边,看着窗外街道。大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豪华的士族大家豪门恶商车马纷纷高速横行,扬起大片土灰。街边叫卖的小商小贩,灰头灰脑匆匆行走面露饥色的行人,沿街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店铺,还有偶尔在路边生长的焦黄的柳树,便构成了东汉末年市井的画面。孟烈想着见过的每座城外的饥民,想起自己已经开展的事业,不禁豪情万分,咏诗一首:
“卧舟还看夕阳影,晚云哪堪归来情。
自古成败何足道,碧血一腔凝丹心。
报家报国报民族,思农思商思百姓。
趋异祛病平四方,神剑一指天下宁。
大鹏展翅九万里,开疆扩土蛮夷清。
龙腾华夏迎盛世,舍我天下谁来顶!
披肝沥胆终不悔,为我堂堂中华兴!”
“好一个‘报家报国报民族,思农思商思百姓’,好一句‘龙腾华夏迎盛世,舍我天下谁来顶!’,只听此诗便知此人为忧国爱民的非凡之杰,公与兄,没想到益州也有此等人物!”一声清越的声音从楼梯处传来。
孟烈回头一看,只看见一名黄衣黄冠身高一米七五多,面貌清秀如女子,而且一脸睿智满身正气的青年书生登上三楼,友好地看向孟烈。接着,一名白衣白冠,高额睿智的书生也跟着踏上三楼。
看着这熟悉的脸庞,神采的眼光,这身白衣白冠,不正是孟烈朝思暮想的沮授沮公与吗!
两人对视一愣,顿时激动万分。孟烈直接冲过去一把把沮授抱住。“沮先生,你可来了,我想死你了!”
“主公,”沮授也激动地两眼含泪,“恕我迟来咯!”
“没关系,”孟烈道,“只要你回来就好!”众人都为孟烈和他手下的感情深厚而感动。
“沮先生,三弟可担心你了,不停的打听你的消息,”甘宁看到沮授来了,也挺高兴的,逗乐道,“你怎么才回来,是不是舍不得离家啊。”
“哪有,我家都一起搬来了,现就在城里的客栈里,兴霸可别逗我啦,”沮授也心情大好道,“你知道我来迟是为了什么吗?我可给主公准备了一份大礼!”
“什么大礼?”甘宁问道。孟烈等人也挺好奇地看着沮授。
“我的大礼就是……”说着,沮授指着黄衣黄冠的青年书生,“就是他!”
“好你个公与,居然那我作礼物,”青年书生笑骂道,“真是太过分了,我还没答应你呢!”
“好啦,文若,你刚才也赞叹我的主公,你不是和我打赌,认为十三岁的少年不可能有我说给你听的如此精辟的见解吗?”沮授拍拍青年男子的肩膀,笑道,“待你和我主公接触后,便知道我主公的厉害咯。到时可要愿赌服输辅助我主公哦!”
“我荀彧既然打赌自然会遵守赌约,如果你主公真是如你所说这般,我自然倾力辅佐!”荀彧大声说道,并挑衅地看着孟烈。
孟烈等人地看着两人的表演,一阵疑惑。
“主公,这位是颍川荀家弟子荀彧,别看他年轻,才智比我都高……”沮授拉过荀彧来到孟烈身边介绍。
“你就是荀彧!我的天啊!”孟烈这才反应过来,一把拉住荀彧的手,高呼道,“天啊,上天对我实在太好了,我真是太幸福了!”
无视荀彧的疑惑,沮授仿佛预料到这一切的对孟烈意味深长地笑道:“嘿嘿,难道主公也知道文若啊!”
“当然知道呢,”孟烈没注意沮授的笑意,继续激动地说道,“要知道文若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才啊!在我知道的整个大汉所有智者文臣中,能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王佐大才。才能确实还要比沮先生还要高些。”孟烈嬉笑地看着沮授。
任荀彧怎么年少骄傲,也经不住这么高调的夸奖,更何况荀彧本来就是一个谦谦君子,听他夸自己是王佐大才,不禁俊脸微红咯。“不敢当不敢当,我一路便听公与说与公子的思想事迹,令我万分敬佩,能否细说与我呢?”
“主公,人我是给你带来了,能不能收下就看你咯。”沮授笑道。
“那是一定,文若,公与你们一定还没用饭吧,来来来,我们一起好好喝喝,”孟烈脸都笑烂了,左手拉荀彧,右手拉沮授来到酒席和甘宁等吃起酒来。
[bookid=1877191,bookname=《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