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下那棵树》
植树不是闹着玩儿的,纯属力气活儿,坑要挖得深,水要浇得足,才能保证树的成活。自从有了植树的体力,就参加过义务植树,具体参加过多少次,种过多少棵树,树的长势如何,是否已经成材,到如今也无法说清楚。那时候,由学校或单位组织,一坐上车,就被拉到很远的地方,是什么林场,也叫不上名,只知道每年清明前后都要举行一次。那时年轻,爱凑热闹,全当做游山玩水去了。歇息时,几个人聚到一起,对着空旷的山谷,放开嗓子比吼,看谁的喊声响亮,回声最悠长。种树时出一身汗,回来后洗个澡,一次植树活动宣告结束,没有给人留下太多的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似乎比以前更聪明,越发地尊重起科学,知道了爱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明白了崇尚自然,就是热爱生命;确认了植树造林,就是造福后代。面对空气污染、河流干枯、绿地沙化、生态破坏,才意识到中国人过去犯过不少错误。有了错误不怕,就怕意识到错误不改,一错再错下去。不过,中国人自古到今,有一个传统,一旦动真的,其它国家是无法比拟的,就会加倍地弥补以往的过失。一时间,退耕还湖;禁止乱伐;取缔“发菜”市场;重新植被草场……植树也不再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一般性活动。每年有了“植树节”。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次本市立交桥下的植树。不曾想,就是这次植树,给我的人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那是一次全市性的植树大活动,四层双蝶交叉的米字型立交桥,向着八个方向延伸,连接着周边各省的高速公路,是全国高速公路网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方圆数百公里,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园林部门将要植被的面积,分成无数个小块,栽上各单位的牌子。那天,我和单位的几个同志,都带着孩子。园林工人分树苗时,将一根杂树苗抽出,顺手一折,扔到了一边。植树即将结束时,几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这根树苗,捡起,急火火地跑过来,问我:“叔叔!这根树苗为什么不种?”。看着孩子们一脸稚气,我说:“因为它的种不纯,咱们这儿只种桐树。”“爸爸!这棵树苗有根,能活!你看这根须全都好着呢!”女儿冲着我嚷了一句。看着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眼睛,个个都象蓄了一潭秋水,我心动了,去找了园林工人。给他讲:“让孩子们种吧!童心不可泯灭,如果你觉得不合乎要求,过些日子在拔掉也行。”还好,那位园林工人,没有坚持“种族歧视”观念。我掂起一把锨,孩子们顿时雀跃起来,“叔叔!把坑挖的深一些,多浇一些水,这棵树一定能活。”树栽好后,孩子们怕水少,用舌头舔着嘴唇,把带来的矿泉水全浇上了。
从那以后,奇怪地是这棵树让人上心,几个孩子,谁碰见我都要说几句那棵树的情况。一次周末,几个孩子又问我:“叔叔,那棵树能活吗?”我说:“说不定咱们走后,园林工人早把它拔了。”孩子们一听就急了,:“那树能活,不能拔,我们还浇了矿泉水呢。”第二天一早,女儿说要去学校,顺手从冰箱里拿了几瓶矿泉水,我问,带那么多矿泉水干什么,她低着头只说了一个,喝!。中午的时候,偶尔碰见家属区花房的花匠龙师傅,他说:我的女儿领着几个孩子,一早到花房找他要了一些肥土,出了大门搭车走了。天哪!几个孩子一定去了立交桥,瞧他们的那棵树去了。
到楼下,我推了自行车,立刻去了立交桥。老远就看见那位园林工人,提着水龙头给孩子们浇水,洗手冲脚,孩子们一脸汗浑身土。还是女儿眼尖,远远看见我推着车子往过走,就喊了起来:“爸爸!树活了!”孩子们一看见我,都喊起来了。那位园林工人也认出了我,笑着说:“孩子们一早就来了,又是培土又是浇矿泉水,还给树上了肥,我经管这活儿20多年了,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我向园林工人致了谢,顺便又看了那棵树,确实活了,枝干上都缀挂出新叶,我问园林工人,这是一棵什么树?园林工人说:“我也一直在纳闷,这新出的叶子与别的树叶不一样,还带着金边,说不准。”旋即,我就领着孩子们回来了。从那往后的几年里,每逢植树节,孩子们都要去立交桥,看那棵树,回来后讲许多关于那棵树的话。从此,树与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这几个孩子都上了大学。来信时,还常常问及到立交桥下那棵树。那哪是一棵树呀!分明是孩子们种下的一颗心……
不久前,我又去立交桥看那棵树,结果那棵树被铁栅栏围了起来,旁边栽了一块不锈钢牌,上面刻有文字,×年×月×日,国际著名植物学家,世界稀有植物保护委员会主席威廉·卡尔博士,来我市旅游,偶尔发现了这棵世界稀有树种。此树别称“生命之树”,成活率及低,全世界仅存数量不多,且已古老……这棵树是在全市义务植树中,几个孩子无意中栽种的,此树已被联合国命名为:“童心金鸡纳树”,特立此牌,予以保护……
《旅游感叹调》
常年在办公室工作,自然少不了干一些接迎送往的琐事,也陪外地客人游览省内的名山大川。时间一长,便掌握了旅游中的窍道,也曾遇到过不少麻烦,本想将这些经验,留给自己长期使用,但又一想,还是奉献给各位游客为好。所谓的经验,其实说穿了,无外乎是一条结论:风景优美门票贵,小贩蛮横语言秽,慎之又慎总上当,气的两眼直发胀……
宝塔山顶
逢夏,陪几位客人去延安,车至宝塔山顶,才停稳,一女子前来收费,问清了,停车收费,合情合理,一个字,交。掏出10元,找回6元,找回的钱还没装进兜里,又一男子过来收费,说是门票。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山顶上,并没有门呀!收费人读懂了我的意思,说:“门在山下,怕你们麻烦,才扎在山上来收。”闻声,我猛然想起,刚进山门时,门是大开着的,有人满脸笑容,左右快速摆动着手,热情地放进我们的车辆,弄了半天,原来采用的是“诱敌深入”战略。为了不在客人面前折面子,我又抢先交了钱。就在大家兴高采烈地准备登塔时,又有人要收费。我发怒了,声也大了起来:“你们还有完没有?不到30米,竟连续三次收费!”那收费人慢条斯理地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说:“你厉害什吗?这次收的是登塔费!”我们吵了起来。那收费人叫来一位民警,民警极横地说:“这是规定,想上就交钱,不想上就一满地往山下走!”客人们一听此话,忙过来劝我说:“算了,算了,这塔也不怎么雄伟,没什么好看的,兴许上去也后悔。”就这样,客人们执意不再登塔,三三两两地往停车的地方退。这是就有人看着干枯的延河,说了一句:“滚滚的米酒缺了水,热腾腾的油糕塌了馅儿。”车离市区,我隔窗远远地望着那宝塔山,直想喊冤……
秦俑馆前
深秋,又陪几位客人去临潼,秦俑馆前,一街两行,商贩云集,售皮货者甚多,从停车场向兵马俑展馆行进中,一光头小伙儿,手持一条皮围巾,拦了我们的去路,叫嚷着:“青狐皮围巾,原价900元,便宜卖了。”我一挥手,拨开了送到脸前的皮货,说:“去——、去——,再不要蒙人咧!”那光头小伙儿耍起赖,反说:“你说不是狐皮是啥皮?”“我说这是狗皮!”其实我真不懂皮货,只是随便说说而已。那光头又说:“算你说对了,今天就卖给你!”我推说:“我不买。”“狐皮让你说成狗皮,你又不买,你这分明是嚷汁人呢么?!你还让我们这些下苦人做不做生意?今天由不得你。”那光头满脸凶气,把皮围巾往我肩上一搭,说:“就算是狗皮,你出个价,赔钱我也卖!”为了不耽搁客人参观,更不想惹起事端,就顺嘴说了一句:“35元!”那光头用眼睛乜视着我说:“今天算是栽倒你手上了,成交!”我没零钱,抽出一张50元的大票,那光头接过钱,又甩回两张10元票,说:“交个朋友,零头不收。”说完一转身走了。过了一会,其中一位客人对我说:“你真把这玩艺当狗皮了?那是长毛兔皮!这些货都是从南方批发来的,充其量每条10元。”客人们进馆参观去了,我又翻过身找光头论理,浩淼人海,身影难觅。忽见一穿制服的市场管理人员,忙向他申诉了自己上当受骗的过程,那穿制服人,冷冷地一笑,说:“我们只管固定摊位,这里的流动骗子很多,怪就怪你眼里没水。”
当我们开车离开秦俑馆时,冷不丁地我隔着车窗瞄见那光头,无奈车已起步,且加大油门,那光头斜眯起眼睛,有意给我扮了一个鬼脸,我真相砸碎车窗玻璃,跳下去抓他。但是,那是不可能的……
登钟鼓楼
入冬,领客人参观钟鼓楼,行至钟鼓楼广场,见一小贩口若悬河,放声高侃:“邓老搞开放,炒菜也要讲花样;5毛钱买冰棍,吃完也没尝出牛奶味,扔到地上是个棍儿;5块钱不算贵,片、丝、丁、茸全学会,炒得香,吃得好,再也不会把架吵……”小贩说话间,瞥见我们几个人,话锋立即一转,笑容可掬地说:“新来的同志没看见,敬请几位往前站,我再从头做一遍。”一弯身,从地上抓起一个笋瓜,手中的金属花刀,一来一往,空中就飞起一条条长丝儿;旋即,又提起一根黄瓜,落下的竟是一个个圆片;一个胡萝卜,在他三下五除二的改刀下,瞬间变成一朵朵小花……小贩得意地又说:“三秒钟学会,一分钟毕业,既简单又好看,袖子绾起就能干。”在小贩的热情鼓动下,我们每人购得一个。登楼购票时,一卖冰棍的老太太,瞧见我们手中的金属花刀,问多少钱买的,我们照直说了。老太太笑了,笑毕,抬手一指,说:“向左拐,走百步,5毛钱一个。”我们无奈地苦笑了,彼此都清楚——上当了。
桥山遗风
开春,再陪客人去皇帝陵,此地先前来过多次,便让司机陪同上山,借机在车上小憩一会儿,约莫一个时辰,还不见客人下山,就在工艺摊上闲转,问过几件眼熟的器皿,不比书院门的价高,便知货真价实。不一会儿,客人们下了山,每人手里拎着一袋醉枣,都说好吃不贵。客人们又去看工艺品,司机递过枣袋,随便尝了一把,酒味很浓,香甜可口,嚼毕,顺手将枣核顺坡扔下,那一个个枣核就坐在了山下来时的柏油路上。
开车下山时,一当地人挡了我们的车,幽默地逗:“文武官员,请此下车,我以在此等候多时!”司机不解的问:“山上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怎么现在又全都下车?”那当地人一指柏油路面上的枣核,我便明白了许多,后悔不该将枣核从山上扔下,便起身下车认罚。那当地人问:
“你们刚才吃了醉枣?”说着将一秤砣提起,我怕事态扩大,忙弯身去拾捡枣核,且用于光盯住那黑呼呼的秤砣,生怕那当地人一气之下,照我后脑勺使劲闷砸。这时,那当地人又说:“我家三代人,均以做醉枣为生,在此地颇有名气,但这枣醉味不醉心,更不能昧良心,你们买的枣,分量肯定不足。”接着,那当地人一边如数退钱,一边赔礼解释:“我们家有两杆秤,一杆是5公斤的,一杆是10公斤,今早妻上山走的急,拉乱了秤砣,两杆秤的一斤都变成了8两,我急着上山去换秤砣,发现了滚落下来的枣核,捡起嗅过,便闻出了我家的酒味。再抬头看时,你们正在上车……
车下桥山,直奔西安,客人们纷纷议论起那当地人的美德。我也在想,皇帝已故数千年,但他那古朴善良的品行,依然影响着桥山四周的后人。又一想,那宝塔山顶的收费人;秦俑馆前的皮货人;钟鼓楼广场的巧嘴人,他们究竟是受了谁的影响……
<a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