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过,晋灵公被赵氏杀掉之后,即位的是晋成公,晋成公一即位便发兵攻郑,郑国被迫与晋国签订盟约。此时是楚庄王八年。
问鼎中原、平定若敖、吞并舒国之后,承载楚国霸主梦的熊侣,决定再找点事情做。此时正是楚庄王十五年。
只是可怜了郑国,因为楚庄王找的事情,正是发兵攻郑。好在这次晋国救兵及时给力,赶走了楚军。
(1)平定陈国
陈国的夏徵舒之乱,是楚庄王称霸历程中的小插曲,却也埋下了楚国后来亡国的一个小伏笔。
以前讲郑庄公的时候,曾经附带讲过陈国的历史,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当时陈国的国君是陈灵公,陈灵公和大夫孔宁、大夫仪行父君臣三人一起与春秋第一美女寡妇夏姬进行着热恋,而且这多角恋情公平、公正、公开。
夏姬与前夫有个儿子,叫夏徵舒,他实在受不了陈灵公君臣如此淫邪,愤怒之下射杀了陈灵公,另立新君。而孔宁和仪行父逃亡楚国。
虽然陈灵公是咎由自取,但熊侣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扩大底盘和威望的好机会,当即出兵伐陈。
楚军长驱直入,一举破陈,诛杀夏徵舒,这都不必多言,关键是陈国已是囊中之物,该如何处置呢?
楚庄王的做法是,将陈国变为自己的一个县,完全成为楚国的领土。熊侣扩大了领土,功莫大焉,群臣自然都来道喜。
唯独一个刚出使齐国结束回国的大夫申叔时闷闷不乐,也不道喜。
熊侣问:“你咋了,我占领了陈国,你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吗?”
申叔时答:“民间有一个小故事:一个人牵着牛踩踏了别人的田,于是田主人就把这个人的牛给抢走了,踩踏别人的田当然有错,但因为这个就把人家的牛给抢走了,也太过分了吧!大王您讨伐陈国,是因为陈国内乱,是正义的。正义的讨伐却把人家的土地给强占了,您以后还怎么号令天下呢?”
熊侣一听,说得有理,这么做是不太好,于是又让陈国恢复社稷。
当然,最后的最后,陈国还是被楚国吞并了,那是后来的事,这里就不多讲了。
那就多讲讲大家感兴趣的夏姬。
其实也不能多讲,这个女人的历史若是浓妆艳抹地讲出来,恐怕得占我好几章的篇幅。
夏姬也是大有来头,她是郑穆公的女儿,天生国色,令人着迷。据说还没出嫁,便和庶兄公子蛮产生恋情,公子蛮是第一个为她着迷的男人,夏姬出嫁之后三年,公子蛮就是去世了。夏姬嫁给了陈国贵族夏御叔,这是第二个为她着迷的男人,九个月夏姬便生下一子,就是夏徵舒,夏徵舒十二岁时,父亲病死。夏姬也守寡。
之后陈灵公、孔宁、仪行父成为了第三、第四、第五个为她着迷的男人。之后陈灵公被杀,孔、仪二人奔逃。
楚庄王攻灭陈国,夏姬被带到熊侣面前,身为一个正常男人,熊侣很想做第六个为她着迷的男人,跟熊侣有一样想法的还有他的弟弟——掌控军权的子反。
这时候,楚国大夫巫臣站了出来,他提醒楚庄王这个女人身边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下场,陈国也因她而亡,大王你可要想清楚!于是熊侣变打消了这个想法,他是唯一一个打消了得到夏姬这个想法的男人,果然不愧为霸主人物。
熊侣最终将夏姬赏赐给了一个已经丧妻的楚国大夫襄老,这应该是第六个为她着迷的男人。次年,襄老在与晋军的战斗中战死沙场。襄老的儿子立即成为了第七个为她着迷的男人。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第八个为她着迷的男人,我们谁都想不到,他就是楚国屈氏贵族巫臣,在大义凌然劝谏楚庄王不要被夏姬迷惑的时候,他本人已经在垂涎夏姬了,而夏姬似乎也对他有好感。
由于交战地点在郑国,襄老死后,尸体留在郑国,正好是夏姬的母国,巫臣借此作文章,他让夏姬回到郑国为法定的丈夫收尸,自己则等到楚庄王去世之后,利用一次出使齐国的机会,单独溜到郑国带走夏姬,远走高飞逃到晋国,他们在晋国安家落户,夏姬终于获得了安稳的生活,巫臣还做了晋国大夫,据说夏姬还生了个女儿。关于他们的女儿还有一段故事,就不多讲了。
五年之后,没能得到夏姬的子反,杀光了巫臣在楚国的所有族人。
巫臣为了报复楚国,向晋君建议联合吴国,对付楚国,甚至亲自来到吴国担任军事顾问。崛起之后的吴国,让楚国疲于奔命,甚至在楚昭王时期一度灭亡楚国!
其实最后一段才是重点,夏姬的故事只是铺垫而已。
(2)围郑
郑国和宋国位于中原,也位于晋国和楚国之间,再加上郑、宋国力相对弱小,他们自然就成为了晋、楚争霸的焦点。因为宋国是楚国北上必经之路,而郑国是晋国南下必经之路。谁能降服宋、郑,谁就能占得上风。
宋国已经服事于楚,而郑国此时却是结盟于晋,所以:
楚庄王十七年春天,修整完毕的楚国大军再次出动。
此次楚国出兵阵容之盛,可谓庄王以来之最。熊侣任命令尹孙叔敖将领中军,子重、子反两个亲弟弟将领左军、右军,自己则亲自统帅全军北上,兵锋直指郑国。
熊侣此次志在必得,楚军迅速将郑都团团围住。
郑国也实在不易。此战之前的十几年中,郑国被晋国攻伐四次,被楚国攻伐七次。可怜郑国只能谁来打我,就和谁签订新的盟约,以前的大佬见状,又以背弃盟约为由来一顿胖揍,可怜郑国在这种恶性循坏中陷入无限折磨,其实宋国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
眼看国都被围困十几天,郑襄公焦头烂额,没办法的他只能通过占卜来决定是战是和。
郑襄公在供奉祖宗的宗庙前占卜。结果是:
与楚国议和,不吉;与楚军死战到底,吉。
郑国军民大哭迎战。
熊侣正在攻城,一见郑国士兵突然在城头大哭不止,被吓了一跳。熊侣深知哀兵必胜,只得暂时退兵,避却郑军气势。
最终,郑襄公虽然坚持抵抗了三个月,仍然被楚军破城。
看来,郑国是要亡了。
与先前的陈国不一样,楚国灭陈在道义上说不过去,所以只能留下陈国,而此次楚国以背盟的理由伐郑,郑国竟然抵抗到底,楚国灭郑,道理上说得过去。
郑襄公只能光着身子牵着羊来迎接进入郑都的熊侣,并且低眉认错,希望楚国能够放郑国一条生路,看在历代与楚国交好的先君面子上,不要隳灭郑国社稷。
此时熊侣手下的臣僚没有一个站出来为郑国说话,他们一致认为耗费楚国三个月精力的郑国,应当从诸侯列国地图上抹除。
极有可能是上次攻陈时,申叔时的一席话让熊侣动了心。因而熊侣并未灭郑,他说,郑君有如此诚意,肯定很得民心,怎么能就这样断绝郑国的社稷呢?
于是熊侣亲自领军后撤三十里。楚国一撤军,郑国随即与楚国签订盟约,并派遣公子到楚国做人质。
郑国勉强捡回了一条命。
(3)大战在即
荀林父现在可以说是特别尴尬了。
郑国被楚国大军围困,晋国派军来救,结果军队刚准备开渡黄河,郑国却扛不住压力投降了。
身为新任的晋国中军帅,同时也是全军主帅的荀林父,你说他尴尬不尴尬。
这个河,渡还是不渡;这个仗,打还是不打。
渡河去打,郑国已经投降了,你还救谁;不渡河后撤,眼睁睁看着楚国得胜班师,谁能咽的下着口气。
自晋文公改革以来,晋军分上、中、下三军,每军有一名正帅、一名副帅、两名大夫,再加上一名管理军法的司马,加起来一共有十三个管理人员,其中中军正帅为全军统帅。
但是三军是名义上的,各军正、副帅都有自己可以指挥的军队,也就是说实际上有六军。可谓是阵容庞大!不过郑国一投降,这庞大的阵容一下子愣了。
郑国在投降楚国之后又派使者向晋军说好话,说郑国投降实在是不得已,并非要背叛晋国,现在楚军正处于骄傲自大又疲惫不堪的状态,郑国希望晋军可以将其一举击溃!
谁都知道郑国的心思,只要能鼓动晋、楚两国决出胜负,郑国就能选择其中的强者跟从,再不用受两国交欺之苦。
其实晋军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问题就在于晋军内部分歧实在严重。
对于现今的局势,晋军将帅分为两派:
中军副帅先縠认为,这正是击败楚国,威服郑国的好机会,此战非打不可,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表示赞同。
上军正帅士会认为楚国有备而来,还是要避其锋芒,下军正帅赵朔,下军副帅栾书,下军大夫荀首,都表示士会说得对。
本来就威望不高的全军统帅荀林父,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