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这一族,渊源古老,不亚于周,不亚于秦。楚之先祖,据说也是中原人,而且是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人,后来徙往南方,渐渐自成一个部族。
(1)楚国渊源
商末之时,楚族投靠周,并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后来周成王将楚分封丹阳,为芈姓诸侯。于是楚人劈荆斩棘,以丹阳为中心,向四周推进,与洪水猛兽和其他部族争夺生存空间,终于成为了南方最大的部族。
但楚国的地位还是非常低下,起先之时封子男之爵,为周朝分封的最低等诸侯,而且楚地偏远,文化落后,一直被中原歧视为为南蛮,不过楚国反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一点与秦国倒是大为相似。
楚国作为一个偏远南蛮,其崛起引起了周王朝的警惕。当时的天子是周昭王,他决定亲自南征,给楚国施以颜色。
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昭王中了楚人的圈套,全军覆没,昭王本身也溺水而死。
周夷王时期,诸侯渐渐不臣于周天子。楚国势力也蒸蒸日上,其首领熊渠十分膨胀,觉得楚国不应受中原控制,于是称王,不仅称王,还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
到了周厉王时期,历王加强了对诸侯的控制,熊渠迫于压力,去掉了自己的王号。
西周灭亡之后,到了东周桓王时期。楚国首领熊通认为自己的先祖追随周文王、武王,灭商也有楚人大功,不应该被中原如此蔑视,于是熊通伐随国,通过随国向周天子索要爵位。
周天子虽然失势,但还是自视甚高,况且祖先昭王被楚人所害,当然不会赐予楚国爵位。
你不给,那我便自取。熊通效仿先人,自称王爵。其谥号为楚武王。
而此时,春秋的大幕已经拉开,被蔑为荆蛮的楚国即将进入中原诸侯的视野。
在位51年的楚武王死后,其子楚文王建立郢都,楚国国势更猛,江汉一代的诸侯被楚国收拾殆尽,楚国开地千里!
楚文王死后,其子庄敖即位。几年之后,庄敖被弟弟熊恽所杀,熊恽即位,他就是楚成王。
(2)与中原的交锋
楚成王是楚庄王的爷爷,也是楚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且这位大人物跟前面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都有过交集。
楚成王杀兄即位之时,楚国已经成为中原诸侯的巨大威胁,所以楚成王比起先祖来反而低调,他主动向周天子示好,周天子面对强盛的楚国,只能安抚楚国镇守南方蛮夷,千万不要入侵中原。楚国在南方的地位,总算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
十六年后,中原崛起了一位强大的霸主——齐桓公姜小白。
这对楚国并不是什么好事。就像秦国历代国君都想要东进中原一样,楚国的历代国君也都想要北上中原,这大概就是先天不足的国家的自强吧。
楚成王的双眼是紧紧盯着中原的,齐桓公打的竟是尊王攘夷的旗号。
从南方崛起的楚国,便是齐桓公最想要攘的“夷”。许多中原诸侯,如宋、郑、陈、蔡等国,在楚国崛起的过程中,饱受欺凌。陈、蔡国小力弱,离楚国又近,只能放下中原诸侯的架子,臣服于楚;宋、郑力量稍强,还可以挣扎一下,但也只能向齐、晋大国求救。
所以,作为中原领头羊的齐国,必须向楚国施压。
当八国联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楚成王并没有想到,齐桓公来势竟如此凶猛。
南方荆棘丛生、毒瘴遍布又如何?楚人照样建国。
周天子在楚国北方封了一圈姬姓国又如何?楚人照样拼杀。
周昭王亲自征讨又如何?楚人眼睛都不眨一下。
从来没怕过的楚国人,这次还真得掂量一下。齐桓公八国联军背后,隐藏的是中原诸侯联合起来的巨大力量。
楚国等偏远诸侯之所以能逐渐发展强盛,其原因之一便是中原内斗不止,而如今纷乱的中原竟然连成一块大石,朝楚国压了过来。
楚成王派出的使者叫屈完。前文书讲过,屈完不卑不亢,总算化解了这次危机,楚国与中原签订盟约,代价仅仅是重新向周王进贡包茅。
召陵会盟之后,楚国并未在齐国面前退缩,而是继续北上攻伐,但并未与齐国发生正面冲突,与齐国的拉锯争霸战中,楚成王并没有落得丝毫的下风,最后因为齐桓公去世,齐国人才凋零,楚成王终于笑到了最后。
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中原失去了领头羊,又是各自纷乱,而想要接过齐桓公霸主权杖的,只是一个自不量力的宋襄公。
前文书讲的宋襄公在盟会上被楚成王活捉的故事,发生在楚成王即位的第三十三年。次年,成王在泓之战中大败宋国,宋襄公受伤而死。此时的楚成王,风头实在可谓正盛。
再次年,楚国来了一位贵客,此人是晋国公子,名叫重耳。成王心知此人必不平凡,以诸侯之礼招待了重耳。
四年之后,也就是楚成王即位的第三十九年。楚成王伐宋,晋文公来救。
晋国是继齐国、宋国之后第三个想要引领中原的诸侯,晋文公势头正猛,楚庄王并不想跟其鱼死网破。
但是楚国令尹子玉却执着要打这一仗,于是成王只留下了少数军队,自己先撤了。最终子玉在城濮之战中惨败覆没。晋文公接过了齐桓公的霸主接力棒。
城濮之战是晋文公的胜利,却并不一定是楚成王的失败。楚成王甚至早就知道此战必败。
晋文公想除掉的子玉,恐怕也是楚庄王想除掉的。种种迹象表明,子玉的败亡,很有可能是楚成王借刀杀人。
为什么楚成王要干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楚国王族是芈姓熊氏,芈姓除了熊氏还有诸多别氏,子玉本名成得臣,便是成氏的首领。这些贵族长期把持大权,令楚成王很不痛快,必欲除之而后快。
从这个角度来说,反而是楚成王成全了晋文公。
楚成王,完全是有能力称霸诸侯的人物。
这位有能力当霸主的人物,下场果然和真霸主齐桓公相类似,甚至比桓公还惨。
成王早年立的太子是自己的大儿子叫商臣,当时的令尹子上建议成王不要立商臣,就是怕以后成王年老了想立别人,而商臣又是个凶悍残忍的人,到时候国家必乱。
成王起先不听,立了商臣;后来年老了却又想要废掉商臣,另立子职。
子上一语成谶。
楚成王即位的第四十六年,也是最后一年。商臣在得知父亲想要废掉自己后,在老师潘崇的支持下,带兵包围了父亲的王宫。
楚成王想要吃了熊掌再死,商臣知道这是父亲想要拖延时间,并不允许,楚成王只得上吊自杀。
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
楚穆王即位后,先后攻灭江国、六国、蓼国,进一步控制江淮要地,虽然在位仅仅十二年,但是也努力扳回了楚国城濮战败的劣势。
穆王死后,儿子熊侣即位,我们的主角楚庄王正式登场。
(3)三年不飞
混账!
这是楚庄王即位的前三年留给人们的印象。
这三年的楚庄王,真可谓是楚国史无前例的昏君,国家大事一开不管,饮酒作乐整日不歇。
晋国攻伐蔡国,蔡国向楚国求救,一直与楚国是同盟关系的蔡国,万万没想到楚庄王尽然视而不见。
楚国发生大饥荒,巴东戎族迅速袭击楚国西境,东部夷、越各族则趁机骚扰楚国东境,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叛乱。
这三年间,楚国乱成了一锅粥,而且还是烧糊的那种。但楚庄王却不闻不问,将事物交给一众大夫,自己不闻不问,甚至宣称有敢劝谏的杀无赦!
第一个看不下去的是伍举。
迫于杀无赦条例的压力,伍举没有直说,而是隐谏。
据说伍举见到楚庄王的时候,庄王正左右手各抱一个美女,坐在乐队中间享乐。
伍举说:“我们这里有只鸟,三年了,也不飞也不叫,你说这是只什么鸟?”
庄王当然知道这是在说他,心中不免一惊,伍举分明是在对他旁敲侧击。于是他答道: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紧接着又说,“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
然后,一切照旧。楚庄王该享乐该享乐,而且有增无减,更不用说什么“飞”“鸣”了。
第二个看不下去的是苏从。
苏从说话就比较直接了,直接该骂的骂,该劝的劝,一副全然不怕死的样子。
楚庄王说:“你难道不知道敢谏者死吗?”
苏从说:“死我一个人,劝醒国君,拯救国家,那也值了!”
楚庄王一下子变了脸色。
三年了,整整三年了,每天骄奢淫逸,每天吃喝享乐,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三年的隐忍退让,熊侣看清了这朝中的每一个人,哪个是奸佞小人,哪个是贤士忠臣,他全都一清二楚。
现在,这只南国雄鹰,是时候一鸣惊人了,是时候一飞冲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