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一战,祭奠完崤之战阵亡将士后,秦穆公就班师回国了。
这一走,实在是无奈,他何尝不知道,此战虽胜,但也只是勉强报仇而已,只要晋国还在,想要打开去往中原的大门,在他有生之年怕是做不到了。
毕竟此时,距离他去世,也只剩下三年了。
(1)有朋自西戎来
秦国以西,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戎族部落,统称为西戎。这些民族文化落后却又勇猛无比,中原诸侯都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秦国其实就是边缘化的中原诸侯。秦国从建国到秦穆公,外交的主旋律都是和西戎打交道,或战或和。秦国的每一寸土地,可以说都是用秦人的血从西戎手里换回来的。
王官之战的几年前,西戎的君主派人出使秦国,其原因是穆公即位之后,秦国威名日益强大,便想派人来一探究竟。
从西戎来的这位使者,名叫由余。其先祖本是晋国贵族,后逃难到了西戎,由余本人也会说晋国方言。
秦穆公向这位戎族使者展示了秦国华丽的宫殿和器具,以显示自己文明国家的风度。
由余看后,却表示不屑,他对穆公说:“这些东西如果让鬼神去做,则过于劳神;如果用人力去做,也太劳民伤财了。”
在由余看来,中原诸侯的这些典章文化其实是无用之物,不仅无用,而且是“废物”。
做梦都想做中原诸侯的秦穆公对由余的看法感到十分奇怪,便问道:“中原各国以礼乐为治国之道,即使这样,有时还会出现变乱。你们没有中原国家的这些文化,那治国难度岂不是更大吗?”
由余笑着回答说:“您所说的这些所谓的治国之道,其实正是让中原诸侯越来越乱的原因。这些典章制度是上古的圣人黄帝所创造,他以身作则,努力实行,也仅仅能够达到小治。而后世天子君主则越来越腐败,他们依靠严酷的刑罚来治理臣民。臣民肯定就会怨恨君王的不仁不义,因此臣民和君王肯定会上下争斗,最后必然互相残杀,徒生变乱。夷狄则不会这样。君王对其臣民心怀恩德,臣民对统治者忠心不二,上下齐心,如同一体,没有中原那些花里胡哨的制度。这才是真正的圣人治国之术!”
秦穆公闻听此言,立即对由余刮目相看,对这位其貌不扬的西戎使臣是既欣赏又担忧。
欣赏可以理解,担忧是为了什么呢?
西戎乃秦之敌国,敌国有如此器识的贤才,穆公自然不可不担忧。
穆公曾私下里对自己的内史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内史廖则老辣地献了一计。
内史廖说:“戎王居住在的偏远闭塞之地,没什么见识,从来没见过中原的声乐女色。只要给他送点美女、乐队什么的,让他沉迷于酒色,消磨他的意志;与此同时,找理由请求由余在秦国多待些时间,来疏远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最后,只要扣留由余而不让他回国,以此耽误他的归期,戎王就会对由余产生不信任。他们君臣之间出现了裂痕,就可以让由余投奔我们秦国。反而而戎王沉溺于声色,肯定会懈怠国事,到时候西戎就不足有威胁了。”
好一手离间妙计!
穆公非常赞同内史廖的计策,立即依计而行。
一方面,秦穆公无比殷勤地接近由余,请他吃饭,甚至同坐一席,还为由余夹菜。以借机向由余询问西戎的态势。
另一方面,穆公命令内史廖把由十六名美女组成的乐队赠送给戎王,戎王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很高兴地接受了秦国的馈赠,日日笙歌,沉迷声色。
一年以后,也就是王官之战的前一年。秦穆公派人由余遣送回国。
由余见到国君对于国事十分怠慢,便屡次进谏,戎王正沉迷于探索新世界,自然听不进劝谏,对由余及其冷落。
同时,秦穆公多次派人暗中约降由余。
一个冷落不应,一个殷勤厚待,如果你是由余,你怎么选?
由余权衡得失,终于离开了西戎,来到了秦国。
(2)称霸
穆公用及其隆重的礼节接待了由余,并虚心向他求教讨伐西戎的策略。
由余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西戎的情况了若指掌,秦穆公得由余,犹鱼之得水也。
次年,秦晋王官之战,秦国大胜。
再次年,秦穆公依照由余的策略大举伐戎,秦军主次分明,步步推进,西戎各国全然不敌。最后秦军长驱直入,开地千里,益国十二,将西方广袤的土地收入秦国囊中!
周天子闻听秦国威震西戎,惊煞不已,当初犬戎入镐京,占领了大片西周故土,周平王给秦国开了张空头支票,只要能从戎人手里抢过来,便都秦国土地,没想到到了秦穆公这一代,秦国真的完整兑现了这张口头支票!
周襄王专门派遣召公前往秦国向穆公表示祝贺,并赐金鼓表示鼓励,正式册封秦穆公为西方霸主。
称霸西戎,真的就这么简单?
真的,就这么简单,相对于称霸中原来说。
浪子回头,何其珍贵!
秦穆公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认清楚了这个现实,东方不可及,西方犹可追!
秦穆公有称霸九州之志,亦有驰骋天下之胸怀,可惜的是秦国穷山恶水,困窘落后,建立不易,发展更不易。国力不及,所以秦国历史,只给穆公安排了个称霸西戎的任务,因为只有横扫西戎,后方才能稳定,后方稳定,秦国才能放心转身坐西朝东,眈眈虎视于中原!
后来秦国一统寰宇,穆公功大焉!
(3)生前身后事
两年之后,即公元前621年,秦国春秋史上最负盛名的君主秦穆公与世长辞,在位三十九年。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是穆公死后,国人唱的《黄鸟》之歌。却不仅是悼念穆公。
为穆公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人,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皆是良才,国人对他们的死悲痛万分,由是赋《黄鸟》之诗。
这是也穆公遭到众多史家诟病的原因,也反映出当时秦人确实文化落后的一点,毕竟以人殉葬是商朝旧俗,周人重人道,早已革除这个毛病,当初宋襄公祭杀鄫子,便给自己留得恶名。
直到宋朝,才有大文豪苏轼为秦穆公平反。苏轼认为穆公生前不诛杀丧师之将孟明视,说明他待人极为恩厚,是不会忍心用三良殉葬的。三良之死,就像刘邦时期的田横自杀后,手下数百人自刎殉主一样,完全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而并非殉葬。
到底是众史家对,还是东坡先生对,今人难以揣测,可能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永远也无从知道晓的。
春秋前前后后的诸多霸主中,秦穆公是最特殊的一位。
其他霸主都是在中原或接近中原的地方称霸,而秦穆公却是在西方,收服的对象不是中原诸侯,而是西戎。
虽不是称霸中原,却又无比名正言顺,因为经过了天子正式的册封。周人的复仇梦,最终竟是被秦人圆了。
穆公去世后,继任者皆为平庸之辈,加之内乱纷争不断,终于春秋,秦国难以东进一步。
这种情况,直至战国时期的秦献公才有好转。
当时晋国早已三分,魏国武卒纵横天下,秦献公以举国之力对抗魏武卒,勉强不败。
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即位,孝公不堪国弱受辱,决心招贤强国,迎来公孙鞅变法,秦国这才唤来新的生机,六世之后,秦王嬴政一统华夏。
这便是秦国之后的历史,我们其实可以发现,秦穆公给之后的秦国留下了一个非常优异的传统。
这传统,便是对客卿的尊重和信任。穆公时代的名臣公孙支、百里奚、蹇叔、由余,全都不是秦人,全都是客卿。
正是这个传统,秦国才能不断注进新鲜血液。
秦穆公爱良马,更爱贤才。伯乐,正是一位擅于相马的贤才。
秦穆公让上了年纪的伯乐在后辈之中推荐一位年轻的相马高手,伯乐确认为自己的后辈只能发现一般的良马,能找到天下难得的好马的只有一个叫九方皋的人。
于是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并让他去寻找天下好马。
过了一段时间,九方皋说自己找到了一匹黄色母马,是好马。秦穆公一看,竟是一匹黑色毛皮的马,而且还是公的!
秦穆公便质疑伯乐,九方皋连马的毛色公母都分不清,哪里还谈得上会相马?
伯乐却对九方皋赞不绝口,称九方皋相马已经是出神入化,他体察的是马的内在素质和精妙之处,所以忘却了马的外表形态和粗糙之处,这样才能找到天下难得的好马,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秦穆公这才恍然大悟,伯乐和九方皋不仅交给了他相马的道理,还教给了他用人的道理。
此所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当中,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论,穆公用人确实如此。
据说秦穆公刚见到百里奚时,还嫌弃他老迈年长,在了解到这老者真有治国之后,不仅重用百里奚,还放心的任用百里奚推荐的蹇叔。
这种用人胸怀,秦人继承了秦穆公,特别是在战国时期。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王时期的张仪,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蔡泽,秦庄襄王和秦王嬴政时期的吕不韦和李斯,全是影响秦国历史的大才,却或来自魏国,或来自楚国,或来自燕国,总之不是秦人,全是客卿。
秦国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传统,源自秦穆公。
这是他留给秦国最后的一份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