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义军智勇兴巨浪元寇失威遁顽凶
“陈吊眼?这名字好怪啊!”郑毅一时好奇,不免口无遮拦。
“小孩子家,一点避讳都没有,真是对不起了!”郑虎臣喝止不住,连连道歉。
“哎!咱们都是些粗人,直来直去的,也没那么多讲究呀!”黄华笑道:“陈寨主本名陈大举,云霄南山保牛坑村人氏,乳名‘吊眼’或‘钓眼’,民间多呼‘陈吊’。从小喜欢习武,与父文桂、叔桂龙、满安耕作于杜塘红溪坂。因曾称号‘镇闽开国大王’,亦称‘陈吊王’【自注5】······”
从黄华的嘴里,郑虎臣等三人这才对陈吊眼的事迹略知一二:
景炎元年,元兵攻福建、江西、广东,端宗赵昰南逃,吊眼聚众在红竹尖起义。次年元兵入闽,文天祥奔走汀州、漳州组织抵抗,吊眼正要率义师应援,文天祥已由广东梅州转往江西。景炎三年,泉州招抚使蒲寿庚献城降元,吊眼大怒,随父陈文桂及叔父陈贵龙等率义师联合“许夫人”陈淑祯(一说为宋都督府张世杰夫人)和支援张世杰讨伐蒲寿庚。张世杰所部谢洪永等围攻泉州,闽北戴巽子、黄华、廖得胜等也群起响应,分别占据建宁、政和、邵武等地岩洞,后因元兵增援撤围。
是年二月,崖山之战,宋亡。五月,元廷“诏谕漳、泉、汀、邵武等处暨八十四畲官吏、军民,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依例加迁赏,军民安堵如故。”陈吊眼等率畲军接受招安,驻扎漳州城。
“哦?陈吊王接受招安,驻扎漳州城啦?”郑虎臣骤然听此消息,着实吃惊不小。
黄华嘿嘿一笑;趁着酒兴,对郑虎臣耳语道:“这是陈吊王的缓兵之计······”
“缓兵之计?”
“是啊!倘非如此,一旦元寇集齐重兵强行镇压,咱们这些个粗人怕是难以抵敌哩!”
郑虎臣听到这里,忍不住又问道:“恕小弟直言:大哥缘何未受招安,仍然在此落草?”
黄华道:“‘既入官,须服管。’那顶官帽是越戴越重啊!咱大老粗一个,宁愿刀头舐血,也过不了那样的拘束日子。哈哈哈!”
高日新道:“大哥在这山寨子里头,不但‘山高皇帝远’,而且过得也不比皇帝差多少嘛!啊,哈哈哈!”
黄华大笑道:“兄弟见笑!咱毕竟只是‘土皇帝’嘛!”
高从周道:“‘土皇帝’毕竟也是‘皇帝’,酒肉美女,样样不缺啊!”
黄华嘿嘿一笑,转头向郑虎臣道:“兄弟新来乍到,大哥是要找几个妞儿来乐呵乐呵!”说着,猛击三掌,便见几个身着畲族服饰的妙龄女子携着角、锣、铃刀等几式土竹乐器袅袅地踩着碎步来到厅下,随之一边击打欢唱,一边跳起了畲族舞蹈。只见她们身着一式的青蓝色大襟小袖麻布衫,衣领袖口和右襟镶着宽边五彩花纹,端庄秀丽;亦且“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别具风韵;兼之素面似玉,俏颜如粉,银圈银镯银链银环配饰得宜。而她们跳的那舞蹈,通过面部表情、肢体造型、动作韵律来表现思想感情;并不断地重复着“踏—步—蹲”的基本动作:左脚向右脚前斜进一步,左脚踏在右脚前,同时双膝往下弯曲成蹲状。舞蹈偏重下肢韵律,其动作幅度之大,呈现出一种“舞之蹈之”的独特情状,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其舞姿奔放大方,刚健自然,节奏明快,教人看了,端的养眼。且莫说那些个土竹乐器奏响起来,古韵悠扬;那些个畲族歌舞荡漾回旋,典雅自然······直令大厅里这些个英雄草莽霎时动念起了儿女情长!
表现了畲民长期在山区从事原始劳动方式的山地文化特征。舞蹈者还用角、锣、铃刀等道具来渲染艺术效果、塑造形象,以表情达意。尤其是在铃刀响声不断,鼓角齐鸣的场合,再现畲民战胜自然的英武风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与畲族相依为命的山歌,与畲族血脉相连的生活风俗,是这一民族的象征,是区别其它民族的一个标志。将它们溶入舞蹈必然会强化畲舞的民族性。艺术家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开始山歌、劳动及风俗带入舞蹈,不断缩短它们的距离,使其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后便出现了畲族歌舞,以歌叙事,以舞抒情,不断展现着畲家的生活、劳动、思想情感和愿望。
美酒佳肴、歌舞绝色,最是陶醉人心!否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薪、晒灰、淋卤、煎盐,以致蓬头垢面、胼手胝足,却只能换来近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除却盐夫,谁承受得?诚如曾在浙江定海的晓峰盐场做过盐官的著名词人柳永的《煮海歌·悯亭户也》所云: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盐夫诚苦矣!就连这个一生流连于风花雪月之中的风流才子,都忍不住要为之悲悯!
盐夫诚幸矣!有了黄华等人的精心组织、大胆举义,盐夫终于想到了也要做回主人!
转眼冬去春来,年关将至;从年头辛苦到年尾的盐夫们,终于盼来了最为喜庆的日子:
“十二月十八,妖冶谁堪夸?
‘云裳仙子’圣,原是百合花!”
清脆悦耳的童谣,响彻武夷山“好汉坡”上下周围。
“头陀军”将士听了,无不心儿痒痒的,早已随着童谣飞出山寨啦!
黄华首领原是当地人,自然熟悉当地民俗,早早地便将寨中人马安置已了:轮班干活、轮流休息,保护百姓、保证安全······
当然,郑虎臣父子并曹猛来此非止一日,早也有人向他们介绍了十二月十八的“赏花大会”,他们当然早就准备妥了,这日一早,便自汇入人流,来看盛会。
“赏花大会”原是建宁府各县和括苍等地畲族“溪峒蛮”的一种祖传习俗,到了十二月十八这一天,花期最盛,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都将自家精心栽培的百合花陈列在自家门前,任人观赏;这还不算,不知自何时为始,竟开始“爱花及人”——每每借着赏花盛会,势必选出美女花王,谓“云裳仙子”者,花以人名,人赛花美。届时,每每有那诸多喜爱热闹之人,齐来捧场,将此盛会簇捧得锦上添花,热闹非凡!
“哇!这花的花色品种还真多哩!”郑毅一时喜不自禁,“秦王暗点兵”!
曹猛观其所指,霎时眼花缭乱。但见“百合百合,品种真多”:
看花色,有白、黄、粉、红、紫、橙等。
看形态,不外乎钟形、喇叭形。
看花瓣,有卷瓣、钟花等。
亲身参与其中,他们这才知道:百合花之如此受到喜爱,皆因其种头是由近百块鳞片抱合而成,古人视为“百年好合”、“百事合意”的吉兆,故有“百合百合,百年好和!”“但逢喜事,百事合意!”之说。当然,它那副端庄淡雅的芳容确实也十分地可人:植株挺立,叶似翠竹,沿茎轮生,花色洁白,状如喇叭,姿态优美,隐散幽香,以致被人誉为“云裳仙子”之美名,从而著称于世。
当然,更有寓其“花语”者,随意取来一朵、两朵······乃至百朵、千朵,赠与中意可人儿,借以表达爱意;可惜,此乃好事者之乐,“信者有,不信者无”。毕竟光凭这一点,并不能保证赠受双方平静地度过一生,他们必须具备足够的自制力,完全抵抗外界的诱惑,才能保持不被污染的纯真。
就在郑虎臣等三人兀自流连花丛之际,“赏花大会”竟已不知不觉地逐渐进入高潮:但见人潮涌动于花的海洋,又簇捧出如花似玉的几位绝色女子,遴选着美女花王······
终于,经过公推选出的、宛若天仙的“云裳仙子”,其与好事者的激情互动——以百合花表达自己赠与对方的美好祝愿——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将此盛会推向了极致,人们欢呼不已,歌舞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