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依山傍海行下策恸肺伤心看劫绝
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近海一个大岛南端,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崖山与西面的汤瓶山遥遥对峙,两山之主脉犹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又称崖门。
崖门宽仅里许,形成天然港口,内可藏舟。“每大风南起,水从海外排闼而入,怒涛奔突,浪涌如山,复为门所扼,其势益大。故厓门春浪最为奇观。海水有时分清、浊二色”,而“崖山东西对峙,其北水浅”,北扼海港,南控大海,是不规则的半日潮侵袭之地;每天早晨和中午涨潮落潮时分,既可“乘潮而战”,又可“顺潮而出”,但“非潮来不可进”。崖山的这种地理特点,影响军事上的进退和机动;后来被元军利用,导致宋军大败。
宋祥兴元年六月二十三日,陆秀夫、张世杰、苏刘义等护送少帝赵昺,从吴川碙洲迁徙驻跸崖山,张世杰以为北面近海非大潮不能通行大船,南面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即在此建立大本营,升广州为翔龙府,继续抗击元蒙侵略者。
各地勤王兵马闻讯,亦纷纷云集于此。其中尤以新会及周边的士民为众:中乐都新昌村的邓荣,在江西省广信任知府,被元军所破。及闻帝昺幸崖山,即奔归谒帝,卫主抗元。他在乡间募集民兵数千到崖山拱卫行宫。崖门之战败后,被元军掳杀。禄洞李宗月,原在封州任职,闻崖山行朝,便弃官回崖山,事奉幼主。得知军缺饷糈,毅然捐粮一千石,被诏充新会县水界提督,警戒自坡亭、官塘至外海一带海域。并分拨民兵入卫。文章都伍隆起,因三世受禄,更是以死报宋,亲率乡兵拒元。又贡米七百石供军糈。后被叛将所杀。此外,有凌村陈元辅、陈英辅兄弟,献粟数千石饷军;水南村廖汝楫,出粟助师,起义勤王。还有黄梁都赵若榉募集乡民数百为义兵,卫宋抗元······总之,抗元战火,此时遍及新会外围的要塞通路。
此时计点官、民兵尚有二十余万,少帝诏命苏刘义为开府仪同三司,殿前指挥使,兼管民船义勇。配合张世杰督数十万之师,连云樯橹,夯土筑城,以为天险。共建军屋三千多座,屯兵于崖门四周,主要在崖门东面,但在崖门西边也有驻军。多于船上住坐。资粮取办广右诸郡、海外四州。
崖门内有村曰“三家村”,涧中有自生禾,粒长而白,有一红腰,传为御米,少帝昺之所食。又有泉曰“甜水”,亦尝进御。
又建行宫三十余间,依山势从低往高分为六个层次布局:
首先是南大门,四面建有围墙,左右设有回廊。另有东小门一座,右有三忠祠;北小门一座,左前方有望崖楼。第二是石牌坊即棂星门。第三是前殿“崖山祠”,左右两厢,洞开北门。第四是正殿“慈元殿”。两厢有“三忠祠”,“义士祠”。“三忠祠”前建有“天地正气亭”。第五是寝宫数座。第六是望崖楼,建于崖山之顶。
其正殿仿照当年京城临安皇宫谢太皇太后的寝宫“慈元殿”而建造,亦名曰“慈元殿”;“慈元殿”是崖山行宫的中心殿宇,为少帝赵昺和杨太后听政议事之所。
其名“慈元”者,盖取“天下第一慈母”之意:
慈者,慈爱,上爱下,尤指父母爱子女。唐代孔颖达《疏引?服虔》曰:“上爱下曰慈。”汉代贾谊《新书?道术》:“亲爱利子谓之慈。”慈者还有爱惜、仁爱之意,孔颖达谓:“慈者,笃爱之名。”慈也是慈母的省称,如“家慈”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盖杨太后不但深爱亲生子赵昰,在德祐二年五月,八岁的赵昰在福州登基后同听政;而且在赵昰病逝后,扶持和教育并非自己亲生的皇子赵昺,仍然视为己出。此外,太后所居宫室古代称“慈宫”;慈宫又借指太后,以“慈”为名的。
元者,居首位的、第一的。杨太后是国母、“第一母亲”。此外,“元”又有开始、起端的含义,“慈元”也有期望杨太后同听政的“崖山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寓意。
“慈元殿”内,陆秀夫仍然正色立朝,尚书大学章句训导少帝。又造舟楫,制器械,制舰船,行草市,作长守之计。
诸事已毕,乃自香山马南宝家迁端宗赵昰遗体于崖山,下葬于寿星塘,称永福陵。
马南宝,汴梁人。宋南迁时,其先祖曾来粤知新会事,举家定居于新会城。后其曾祖徙居香山沙涌村。
南宝家道富裕,读书好义,尤工诗。宋景炎二年,端宗自潮州浅湾被元兵追逐,航海避敌过邑(邑,又称“四邑”,主要包括珠江南三角洲的新会、开平、恩平、台山)境,南宝献粮千石以饷军,端宗敕奖其功,召拜权工部侍郎。后来,端宗被元军所迫,丞相陈宜中、少傅兼枢密副使张世杰、殿前指挥使苏刘义奉帝进驻沙涌,亦曾以南宝家暂作行宫。南宝竭力保卫,劳瘁备至,守卫严密,元人不得而知。帝居南宝家数日后,元兵攻陷广州。诸将召募潮居里乡民数百人勤王,南宝献酒谓各将曰:“痛饮黄龙府在此行也!”并高声歌唱岳飞《满江红》词,慷慨激昂,互相鼓励,闻者无不为之感动。元将哈喇歹及宣府梁雄飞、招讨王天禄等前来袭击,张世杰与他们交战于香山岛,惜战败,将士被执杀者甚众。陈宜中所统率士兵尚有数千,舟船八百余艘,败退秀山,中流遇大风,舟沉,士兵溺毙众多,宜中仅以身免。张世杰奉帝舟退保秀山,飓风吹击,风浪大作,帝惊悸,遂得疾。元将刘深复袭井澳,世杰力战。陈宜中欲奉帝走占城,自先行前往,南宝闻知,恸哭曰:“丞相必不还,国事危矣!”后来果然数召不还。
景炎三年春,都统凌震光复广州,南宝赋诗志庆。此时,帝舟于碙洲,帝疾发作,四月驾崩。张世杰、陆秀夫护立卫王昺即位,号祥兴。五月碙州危殆,奉帝昺过邑境,抵达沙涌(邻崖山),因行动保密,未进邑城,暂宫于马南宝家。派观文殿大学士曾渊子充任山陵使,奉端宗遗体还殡于南宝家,把伪作之灵柩出葬,南宝雇人于寿星塘五处作疑冢,掩蔽真相。
其后苦思朝廷退路,经众臣充分商议,认为新会崖门两山对峙,高四十余丈,面临大海,海面壮阔,以为天险,可以固守。于是众臣将少帝赵昺迁都新会崖山。南宝方欲往崖山,因得病而止,乃尽力安置匿藏部分宋室宗裔等,并组织召募乡民勤王,“潮居里民多应募从军者”。
六月,元世祖忽必烈为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水、步骑军二万由海道南下,都元帅李恒副之,率步骑由陆路南下,进攻闽、广,会歼南宋残部。
陛辞之际,张弘范请求“以蒙古信臣为首帅”,云:“国制,无汉人典蒙古军者。臣汉人,恐乖节度,猝难成功。愿得亲信蒙古大臣与俱”。因为他深知此前无汉人统蒙古军的先例,顾虑难以指挥,无法保证成功。但世祖鉴于以往安丰之战中,“委任不专”,张弘范之父张柔与蒙古主将察罕捍格龃龉,以至“进退失据”的教训,乃曰:“尔忆而父与察罕之事乎?其破安丰也,汝父欲留兵守之,察罕不肯。师既南,而城复为宋有,进退几失据。汝父至,不胜其悔恨也。由委任不专,今岂可使汝复有汝父之悔乎?尚能以汝父宣力国家之心为心,则予汝嘉。今付汝大事,勖之哉!”至此断然决定把这次行动的指挥大权完全交付给他,并赐以锦衣、玉带,张弘范辞曰:“遗爝未息,延命海渚,奉命远征,无所事于衣带也。苟以剑甲为赐,则臣得仗国威灵,率不听者,臣得其职矣。”忽必烈深表赞同,尽赐所需;为示信任还专门赐以尚方宝剑,并当面交代:“剑,汝之副也。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张弘范衔命至扬州选调水陆兵将两万人,分道南征。他以李恒为副手由江西南下广东,以其弟张弘正为先锋直趋闽、广。行前张弘范特意告诫其弟要勇敢作战,谨慎从事,表示自己不会因私情稍假宽纵。进军途中,张弘正连拔三江寨、漳州、鲍浦寨等几座防守坚固的城堡,致使其余“濒海郡邑皆望风降附”。就连宋丞相文天祥、礼部侍郎邓光荐也在五坡岭被俘获。
此时,张弘范终于不负世祖重托,由海道袭取漳、潮、惠三州。李恒则率步骑越大庾岭入广东,取英德,占领了广州。至此,张弘范、李恒最终约定:率军会至崖山,彻底消灭南宋势力。
宋祥兴二年正月,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
张弘范本为汉人,却能成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这不能不说是元蒙拜将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然,你也许会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嘛!”
——尽管张弘范可认作“好汉”;然而,他的父亲张柔是“英雄”吗?
张柔,河北定兴人,农民出身,原为金国人(其祖先可能为北宋遗民)。金国衰亡期间,金都从中都南迁到汴梁,以避蒙古之军锋。张柔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金任命他为定兴令。后来又升迁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事。元太祖十三年,他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后来在连年征战中,积功累进,成为蒙古军中的头号汉人大将,与史天泽、严实等人齐名。他的幕僚除了金朝最后一科的状元王鹗外,还有乐夔、敬铉、郝经等人,都是穷极一时之选的俊杰。
——尽管有父亲做“范儿”,然而事实上,还是“朱墨皆可染,成败在于己”:
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亡国四年,张柔投降蒙古人二十年后、年已四十九岁时,张弘范出生,成为蒙古汉人。张弘范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其八哥张弘略,字仲杰,以通经史,善骑射知名于时,后来承袭万户爵位。张家在元初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据说藏书过万卷。郝经很长一个时期是张柔为子弟们礼聘的家教,张弘范当然也是郝经的门下士之一。在父兄师友的薰陶下,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元宪宗蒙哥六年,张弘范二十岁时,长成七尺男儿,仪表出众。依据当时男子成年蓄须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丰采翩翩,堪称“美髯公”。他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马上舞槊知名于时。另外,他的口才很好,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爽朗可通,很有特色。他的作品不留底稿,随手散落,后来有人为他网罗遗佚,刻印了一部诗集《淮阳集》。庐陵邓光荐写序时赞之云:“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生,豪快天纵。······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那一年他八哥张弘略正任顺天路总管,当赴皇帝驻地述职时,留下张弘范代理其事,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绝好机会。当时蒙古军的纪律松弛,他们所过之处,对百姓百般骚扰。张弘范认为:“国家有法,当令行禁止。否则都要绳之以法。”决意改革风气,严格整顿纪纲。这样,许多违反军风纪的蒙古兵都受了处分,不少人挨了军棍。从此以后,风清弊绝,耳目一新。来到顺天府的蒙古军队都相互告诫,再也不敢胡闹了。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张弘范年方二十四岁,便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适逢山东军阀之一的李殪起兵叛乱,忽必烈命令张柔和张弘范率兵二千迅速来大都并亲自检阅,立即任命时年二十六岁的张弘范为行军总管。在平叛进军中,张弘范不避艰险,屡立奇功,成为忽必烈很器重的一个青年将领。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处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赏必罚。胸怀坦白,不怀报怨之心。且发自内心、持之以恒,以此让他在士兵中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信赖,逐渐取得了很高的威望。至元元年,张弘略调至京城充任宿卫。忽必烈在张柔诸子中特别选拔出张弘范来代替张弘略的职位,并把象征特殊荣誉的金虎符亲自交给他,正式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这一年他整二十八岁,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贵族新星。这一年,他的长子张珪出生,以后成为这个家族第三代中的名人,也是元朝后期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