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的认知世界
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三大守门员]“删减”、“扭曲”和“一般化”。
认识这三大守门员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他们是我们资产,同时也是我们的负债。
这三个守门员是我们对外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过滤机制。
同样的,这三大守门员,也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也充当了“心理防御机制”,保护我们不受伤害。
A,删减
删减,当我们在接收外在信息的时候,想象一下如果不对信息进行删减将会怎么样?
删减有点像我们所说的筛选。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文件柜,你把所有的文件,不管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甚至是那些毫无用处的文件都往里面塞,结果会怎么样?
我们是不是会把重要的文件放进文件柜,把一些不重要的文件放在其它地方,把那些毫无用处的文件直接丢进垃圾桶?
也就是说,如果不存在删减,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像这个文件柜一下,被乱七八糟的文件,有用的,无用的都塞进脑子。可能过不了几时,脑袋就被塞满了,你再也接收不到新的资讯了。
信息的删减,有些时候是删减掉我们不需要的信息,不重要的信息;同样的,有些时候却会删减掉我们需要的一些信息。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有些时候找某样东西的时候,比如找钥匙。说到找钥匙我这里有个现成的例子。
08年我在SC,正好赶上汶川大地震,当时我住在五楼(不要紧张,我不在汶川)。当地震来临的时候,我立刻意识到要往桌子底下钻。可是当我钻进桌子底下的时候,感觉这个不好,不安全。(从小到大教育就是,地震了,钻桌子。)于是马上就想到跑楼下去。我从桌子下面出来的时候,跑去找钥匙。我记得很清楚钥匙就放在桌子的面上。可是我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急就干脆不找了,一溜烟的往楼下跑。
各位,你们猜,等我跑到楼下之后,我发现了什么?
原来钥匙就在我的手上,还抓得紧紧的。
这个过程其实就被我对找钥匙的有关信息进行了删减。
在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我对一位朋友这样介绍自己“我叫曾红波,出生SC南充,现居HB沙市。我是一名NLP培训师,主要做情绪疏导、情绪管理的培训和情绪治疗。”然后听到我介绍的这位朋友立刻把我介绍给他身后的一位朋友,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叫曾红波,来自SC,是一名培训师,主要做情绪管理的培训。”各位看看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后者的介绍是否就是前者所要表达的真实信息呢?
后者是不是对我的信息进行了删减加工呢?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类的事件,我们看看下面的一些语言:
“我害怕”、“我很迷茫”、“我很不开心”、“他在生气”
这些语言都是经过删减加工之后的。那么“我害怕什么呢?”、“我很迷茫的又是什么呢?”、“他在生气,生什么气呢?”我们都不知道。真正所要描述的内容被删减了,这样很容易导致信息不明确,很多的问题无法有效的处理。
其实在我们的情绪上也是很容易被删减的。比如上面的“他在生气”,他到底在为什么生气呢?不知道。当我们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而生气的时候,我们如何去支持对方处理这个情绪呢?当然很难。
只是,当你在接触NLP之后,这个就不会存在很难了。
后面讲到的信念、价值观,我们很多时候进行某项信息的删减,都是根据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进行的。必然,我们删减信心无论是删减掉的是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是根据我们的信念、价值观而进行取舍的,选取最适合我们自己的信息,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潜意思完成的。
另外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删减,同样会对我们原有的信息在某个时候会进行删减。这种删减过的信息可能会重新组合,也可能还是会还原为原有的信息组合。
那么在情绪上讲删减有何用意呢?
由于删减,那么必然会造成我们对真实事件的误读。大部分人在很多时候都受外界事件困扰,认为是被外在的人事物激发了情绪,本身情绪与外在的人事物无关的,结果又被误读,那不就更让人困扰了么?
B,扭曲
想象一下,我们在接收外在信息的过程中,有没有对信息进行扭曲呢?
那么什么是扭曲?
扭曲简单的说就是“放大”“缩小”,这是最直接的扭曲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对某些信息进行放大或者缩小。
当然扭曲不仅仅是进行放大或者缩小的扭曲,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信息扭曲。信息的扭曲就好比用凹凸镜看世界一样。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信息扭曲的例子:
1,指鹿为马。
2,你和他们一样的笨。
3,你们都是没有出息的。
4,你什么事都做不好。
5,他和其他同学一样都不喜欢我。
7,这群孩子都是很调皮捣蛋的。
8,这个事很困难。
9,这个社会上只要是个当官的都贪钱、好色。
10,她的爱如流水。
11,弹丸之地
12,你是明天上午来,还是后天早上来。
13,你是去学习美术,还是去学习钢琴。
14,他的动作如雄鹰展翅。
15,踩死你就如踩死一只蚂蚁。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得出,扭曲也有存在创意。如果我们的生活中缺少扭曲,那么我们将会缺少多少的创意。没了创意,我想我们的社会也不会发展到如今的现状的。
扭曲很可能会导致我们对某些事或者某些人的看法不断调整,比如看不起某些人。对某些人事物进行扭曲,我们就容易误读真实的信息,一旦我们受限于外在的人事物之下,那么就容易导致我们困惑,带给我们苦恼。
C,一般化
一般化,就是说这个世界“非黑即白”,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不存在中间地带。
当我们处于一个一般化的时候,我们很难有其他的选择。
当我们把我们认知的经验当成事情的全部,或者把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当成事实的全部真相,而没有其他可能的时候,我们就可能陷入一个圈子当中,走不出来。
比如说有些男人或者女人经历了一段“背叛的感情”,然后以此“类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女人或者所有男人都不是好男人/不是好女人。这个“一般化”的想法,很可能就会导致这个人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找不到一位理想的伴侣。
类推,就是指一般化。
当前我们的社会,出现很多这样的“一般化”现象。
比如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敢去扶起来,为什么?原因是:担心对方反过来找自己的麻烦,说是自己推倒的。其实这就是一个“类推”的现象。
可是如果没有类推的存在呢?难道就是非常好的么?
显然也不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类推,我们很可能一次又一次的被同样的事件绊倒,比如被同样的“易拉罐中奖”事件骗走钱财。
如果没有类推,我们的科学家就很难根据一些实验的结果来类推这个实验的方法是否可行。
我们了解类推,在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要让我们处于一个局限之中。
比如一下例子:
我永远都做不好这件事。
没有人在乎我。
中药是无效的。
人都是骗子。
所有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
当我们认识到类推的局限性的时候,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一些信念,从而不会受制于一些“一般化”的经验之中。
NLP世界中讲的是:凡事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案。
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如果我们陷入了“删减”、“扭曲”、“一般化”我们要如何调整呢?这就涉及到NLP里面的归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推下切或者上归类,下归类。(关于归类,请查阅相关NLP资讯)
在这里我做一个简单的调整例子,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有什么区别?尝试去回答后面问题的答案。
1,她让我很伤心。——她做了些什么让你很伤心?
2,这件事情很难处理。——这件事情怎样难处理?
3,他们都不理我。——是谁不理你?(他们指的是哪些人?)
4,事情非常的混乱。——什么事情混乱?(哪一件事情混乱?)
5,她不再喜欢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我做不好那件事。——是什么阻碍了你做不好?(加入你去做了,会发生什么?)
7,所有人都是坏人。——你过去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坏人?(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不是坏人的人?)
8,我在这里无法做到这件事。
我们以后面讲到的理解层次来调整,去尝试回答每一个问题,你又会发现什么?
你在哪里可以做到这件事?[环境]
你到底无法做什么?[行为]
是什么阻碍了你去做到这件事?[能力]
假如你可以做到,那会怎么样?[信念]
谁可以做到这件事?[自我认同/身份]
三大守门员要告诉我们什么?
“删减”、“扭曲”、“一般化”告诉我们这三个过滤机制,在我们将外部感官系统接收来的信息转化为内部表象的时候,会对信息进行“删减”、“扭曲”和“一般化”操作,然后再重新组合成为我们的经验。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不一样,所以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将会有不同的经验体验。这是因为三大守门员都根据自己的内在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对外在感官系统接收来的信息进行“删减”、“扭曲”和“一般化”操作,然后在组合成适合自己的信息体制。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就有了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为何“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存在。
当我们明白这样的信息过滤机制之后,我们就能认可和接纳别人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观点。
我们就会明白妻子、丈夫、孩子、爸爸和妈妈也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信息过滤机制”。他们出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是正常的。
因此,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