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翼王的突然发难,崔元赟根本一点准备都没有,不由得心中一虚。不过毕竟被人家指着鼻尖这样指责,崔元赟感觉四周看向自己的眼光是那么的刺目,因此他壮了壮胆子,高声道:“和我户部有什么关系?”
翼王冷笑道:“你户部尚书私自虚报荆州户口土地,并私自允许冯思勰增加赋税,最终导致暴动事发。你敢说,荆州的事情和你没关系吗?”
“翼王殿下,这可不是随便说的!”
“这冯思勰的口供在此,你还敢抵赖!父皇,儿臣奏请连同户部一起彻查!”一怒之下,翼王把那份准备上奏皇帝的口供扔到了地上,这下崔元赟彻底老实了,再也没有顶撞过这杀神一般的翼王一句。
整个朝堂上也因为翼王的发怒行为而彻底安静了起来。太子和尚书令王道蕴互相看了一眼,知道此刻大势已去,这几个人是保不住了,因此选择了沉默。最后,皇帝当即下旨,命恒王主理彻查吏部之行为,翼王为辅。之后就散朝了。
散朝时,翼王对于崔元赟的冲撞行为仍甚为不满,临走时,还对他说了句:“你的事情,等查完葛宝旭再说,到时候攫夺绕不了你!”吓的崔元赟冷汗直流。
对于吏部的贪腐,恒王是比较清楚的,再加上有翼王和刑部尚书贺若章这样的帮手,所以查起来也得心应手,没几天就查清楚了吏部尚书葛宝旭和几个侍郎的贪腐行为,甚至连小小执事主管的贪腐行为也查的一清二楚,一个月后,正式并呈报皇帝阅览。
这段时间中,太子爷曾罕见的前往翼王府对翼王示好,希望翼王能够手下留情,放了葛宝旭等人一马,将来必定重重的酬谢。可性格直爽的翼王明确的表示,可恨之人,不值得饶恕。太子也只好悻悻离去。
对于翼王的行为,郑景仁双手鼓掌赞同。他也越来越觉得,跟着翼王这样一个恩怨分明的大英雄,就算为了他去死,也值得了。
恒王的奏章上报后,皇帝再次勃然大怒。这吏部也太不像话了,连个小小的执事都能贪腐上万两白银,如此下去,大宋何谈文景汉武盛世!一怒之下,皇帝要下旨斩首吏部尚书,幸亏太子力保,尚书令自认识人不明,也愿承担处罚,才平息了天子之怒。最终判了葛宝旭家产充公,举家发配琼州。其实大家都知道,按照道理来讲,真正能考核冯思勰这种地方大员的,只能是尚书令。
诏书发布,举国哗然,葛宝旭被发配出京之日,百姓纷纷出来“欢送”,不过,送的最多的是烂白菜和臭鸡蛋。
没过几天,太子党的另一员股肱之臣户部尚书崔元赟上书朝廷,声称自己年迈多病,欲告老还乡,皇帝恩准了。
失去了吏部尚书葛宝旭和户部尚书崔元赟这样的左膀右臂,太子觉得非常的郁闷,心中对于恒王的仇恨更加深了一层,同时,对于那“只会打仗,不懂朝政”的翼王心中也产生了嫉恨,他在密室里对心腹谋士苏希绛狠狠的说道:“将来登基的那一天,一定要将恒王千刀万剐,翼王发配岭南”。苏希绛赶紧劝道:“眼下宣王没有回来,殿下切记不能和风头正盛的这两个人硬碰。太子现在要做的,就是忍耐。”
看到皇帝的信任日重,恒王又和几个下属一起对当今的官员选拔制度进行了一番分析,几日后,形成奏章上报皇帝。奏章中写道:“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於身,必见割夺;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此国之人才凋零之根源也。”
针对此种情况,恒王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即抛弃多年沿用的九品中正制选官之法,而进一步采用阳嘉之制,即任命时,不以门第为第一标准,而是在律法、政务、文学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并进一步提出了三关法,第一关,入门关,即对待选人员先进行律法、政务等方面的考试,过关者方可获得铨选资格,第二关,面铨关,即不再由吏部一言定官职,而是由其召集各空缺职位之主事集中在一起对入选者统一品评,对合适者,方可录用。第三关,审核关,所有录用者,张榜公布天下,供天下万民阅览。
这样的奏章一出,整个朝堂一片哗然。不但太子认为此举有伤祖制,更有以尚书令王道蕴为首的大批官员直接摇头否定了这个奏议。恒王等几个人仍然坚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天下大治的宏图大业,翼王对于这种亘古未有的新鲜方法想不清楚,所以也没有发表意见。
朝堂上乱哄哄的一片。
皇帝赶紧将众人弄平静下来,可是仍然无法拿定主意,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翼王,他希望翼王能够说个意见,好解决太子和恒王之间一比一的难题,他也好做个决策。
仿佛看懂了皇帝的眼神,翼王赶紧答道:“五弟的这个方法前所未有,儿臣也不甚明白,待儿臣想清楚了再回父皇。”
翼王的话基本上等于没发表意见,但皇帝听了深有启发,他大脑中灵光一闪,遂决定效仿秦孝公时代商鞅变法时朝廷辩论的方式,就此奏议展开朝堂大辩论。
三天后,朝廷辩论如期举行。此次辩论一共有四方参与,作为裁判的皇帝,作为正方的恒王等几个人,作为反方的太子、尚书令等一群人,还有作为观望方的翼王等一大群人。
朝廷论战非常激烈,恒王坚定的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作为此次变更多年来施行的官员考核九品中正制的依据。并且提出只有变,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只有变才能最终一统天下,实现文景盛世,汉武版图。
太子和王道蕴等人则坚定的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并且以商鞅变法最终身死而秦人不怜为依据。同时太子等人鉴定的认为现如今大宋人才鼎盛,不变法照样可实现皇帝的雄心壮志。
两边争来争去,谁也不肯服输,辩论声一浪高过一浪,朝堂上吵的房顶都要掀起来了,弄的皇帝好不心烦。其实要说皇帝有实现刘姓先祖“文景盛世,汉武版图”的雄心壮志也不为过,只不过这位皇帝更多的是在说在嘴上,听到耳中,最多的不过是在心中梦想,要说真的付诸实施,那还差的太远。此时此刻,这老皇帝实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决定朝堂论辩呢,这朝堂上吵吵嚷嚷,弄得自己心绪不宁不说,还根本就不太可能有个结果。要是能有个人出来将这场论辩给叫停了就好了,皇帝现在想的只有这个。
还是他的三儿子了解他的想法,也不能说了解,他只是觉得这么多大臣在朝堂上这么吵嚷实在是不成体统。最后他一声大喊叫停了正在争吵的双方。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翼王出班行礼:“父皇,儿臣认为,今日已晚,看来是难以有个结果了,父皇也已经累了,不如就此散朝,此事可留待以后再议。”
这话正中了皇帝的心意,也正中了太子的心意。太子也赶紧奏道:“父皇,三弟言之有理,此事可等六弟回来后再议!”
这位皇帝马上就恩准了。不等他人说话,直接打着哈欠起身回宫了。恒王本来还想奏请父皇明日再辩,可没等行礼,他的父皇已经走了,无奈之下,只好郁郁而归。
朝堂辩论“结束”后,恒王直接回了府。翼王的侍卫统领郑景仁则明显的感觉到,翼王非常想找个借口和他的弟弟说几句话,但恒王因为着急和贺若章他们商讨官员选拔与考核之法,没追得上。或许,他十分想了解为何恒王要有如此疯狂的想法。
或许是让这朝堂辩论给闹的,皇帝一连几天没有早朝,害的郑景仁白白的空陪着翼王去了皇城好几趟。
这一天,空悬着的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人选终于尘埃落地。对于户部尚书人选,皇帝选了还算老当益壮的聂平,而对于礼部尚书,皇帝居然选了许久不参与朝政的郝楚友,这个人年纪实在太大,胡子花白,说话有气无力的,连走起路来也是颤颤巍巍的,郑景仁随翼王见过他两次,每次看见的时候都想笑。其实也挺怪难为皇帝的,他怎么就想起了这么两个人来了呢?
朝堂上终于安静了下来,皇帝也开始了日常的早朝。太子和恒王之间也没发生多大的争吵,恒王固然对身为长兄的太子尊重,而太子则更多的是在等待,他在等他的六弟赶紧回来。翼王对于朝政之事不是十分擅长,更多的是选择中立。
盼星星盼月亮一般,送南越国使者的宣王终于回来了。太子兴奋的发疯,亲自到建康城外迎接,并且当晚就给宣王举行了盛大的接风洗尘宴会,宣王也亲亲热热的对太子大哥示好。酒酣耳热之际,太子抱怨恒王趁着六弟不在的这些天搞掉了自己的两大臂膀,还断了自己的一条财路,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宣王不停的开导太子说将来整个天下都是大哥的,大哥只需暂时忍耐,将来再做谋算。最后太子说道,将来自己当了皇帝后,一定要杀了恒王以解心头只恨,对于不懂朝政的翼王,太子也恨恨的表示要灭灭他的威风,省得不识好歹。
这一切,宣王都诺诺以答。
对于宣王的回京感到兴奋的不只是太子,还有他的老爹皇帝。因为宣王可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还带回了另外一波南越国的使者和两头白象。据说南越国为了感谢宋国许婚的恩德,特地再次派使者送来了两头白象作为贡品送入建康。
皇帝兴奋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因为有大臣上奏说白象乃是吉祥之物,今南越国送来了两头,实在是一大瑞兆。看来很快就可以搞个泰山封禅了,搞的皇帝心里怪痒痒的,他特意指派礼部挑了个好日子,热闹非凡的办了个观象仪式,大街上看大象的老百姓也都人山人海的,皇帝深刻的感受到了帝王至尊无上的威严,同时,也感觉到,这宣王不但有贤良的名声,而且还挺能干的,这趟差事办的就相当不错,看来平日里冷落他了。回到宫里,皇帝特地去了趟宣王母亲岳嫔所在的月华宫,很是亲热了一番,那岳嫔也很是识趣,更加卖力,让老皇帝深觉痛畅。次日天刚微微亮,圣旨就已经颁下,宣王母岳氏性情贤良,生子有功,即日起晋封为丽妃,迁入芷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