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23100000005

第5章 道德

第三节道德

一、道德的基础性

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着社会价值总量、价值结构,并决定着社会总体的、方向性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确定了总体的价值生产与分配形式,形成了主流的社会意识,这就是道德。道德的可执行部分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道德与法律共同确定了社会关系。

道德是连接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关系的纽带,是社会关系的基础。道德通过教育等多种形式使人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人的固定的行为方式,人就会按照这种方式来处理各种事务。这种固化的行为方式可以是思想、原则、节气等多种称谓,在具体的事务处理过程中就会以这些思想、原则、节气为标准,而不再以具体的利益得失为标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有节气的人,如牧羊的苏武、身在曹营的徐庶、抗元的文天祥,这些人坚贞不屈、高风亮节,受世人所敬仰。

社会发展程度是客观的,所以道德也是客观的;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也是发展的。举个例子: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以舍己救人为道德,学习赖宁成为社会风尚。赖宁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当地发生森林大火,赖宁勇敢的去救火,并献出了生命。过了十几年后,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就发生的变化,认为提倡舍己救人是不对的。改而提倡助人为乐,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帮组别人,但也应该保护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就因为社会发展了,中国的治安、消防能力提高了,不需要以牺牲普通公民生命为代价来保护社会财产了。

二、道德的模糊性

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着道德发展程度,然而道德发展却未必能够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程度,两者之间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距离,这体现为道德的滞后性。这种道德的滞后性,在以儒释道为主要思想的中国,表现的尤其明显。道德的滞后性带来了执行中的模糊性,也可以说不可精确执行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1、什么是中国?中国在古代政治上指的是中原政权,人口上指的是华夏民族及演化后的汉族。中国在现代政治上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可以算上台湾),人口上指的是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大大小小、分分合合的过程,不同的历史观点会带来不同的结论。如果以中原政权和华夏族为出发点,可分为夏朝以前的部落社会,秦朝以前的封建社会,汉朝之后的集权社会。行政的主体可以分为以炎黄为始祖的部落联盟及各首领,以夏商周王为中心及其分封的诸侯,以汉、唐、宋、元(蒙族)、明、清(满族)皇帝为中心及其所辖的各级官僚。这是目前中国史学的普遍观点,但这种观点是需要反思的。按照这种观点,夷、狄、蛮、戎就不是中国的,然而现在东三省、蒙古、新疆、西藏、云贵、两广就是中国的领土。这种观点无法解决民族与地域矛盾问题。表现在:其一,对当前国家的不认同。产生**、**、**等各种独立思想,如果解决不好以后独立思想将会更多。其二,元、清两朝定性。从地域上讲是中国的,但从民族上讲是外族的。甚至两朝皇帝本身来也不认同自己是中国的。其三,原有领土的定位,比如外蒙。外蒙在地域上归清朝管辖,如果因为外蒙归清朝就认为是中国的,那么中亚、西亚、东欧都是元朝的,又该怎么认定呢?其四,战争的定位。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是对外战争吗?匈奴是夏后氏的后裔,那是华夏族的一个分支。宋辽、宋金、宋元、明清是对外战争还是国内战争?其五,英雄的定位。英雄的定位到底以民族为标准还是以地域为标准。比如岳飞,如果按民族定位,把他定义成英雄,那就意味着兀术是入侵者,宋金战争就是对外战争,宋元战争也是对外战争,忽必烈是中国的入侵者。如果按地域定位,元朝是中国的,忽必烈就不是入侵者,兀术也不是入侵者,既然都连入侵者都没有,何来的抗战英雄?同理,如果把保持民族不受地域侵犯的都归入英雄,那孟获也是英雄,岂不是鼓动各种民族独立吗?2、什么是传统?传统是指继承下来并形成的体系。传统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倡导者不同可分为官方的和民间的。官方倡导的传统是忠孝礼义廉耻,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民间的内容又增加了宗教和侠义思想。汉族人的信仰不是一神教信仰,而是对各种教义进行糅杂,乃至加入了鬼神、玄学等各种思想。这种信仰方式造成汉族人的信仰既不虔诚也不坚定。支撑汉族人在某方面坚定的是侠义思想。但侠义思想没有系统性,也不被官方提倡。按照适用范围不同可分为普遍性(全国性)的和民族性(地域性)的。普遍性的传统并不多,可能春节算一个。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则林林种种不可胜数。但至于那些是传统那些不是传统也没有什么标准。3、传统文化的作用。(1)形成人的思想。人是群居动物,无法独立生存,人思想形成的过程必然要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上一代的思想及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给下一代。(2)保持群体的稳定。当一个群体具有比较类似的思想及生活方式时,彼此之间就能够形成和谐的关系,避免矛盾的产生,维持群体的稳定。(3)达到相互之间的认同。持有相同传统的人之间会形成内部的依赖关系,形成相互之间的认同与支持。4、传统文化的反作用。(1)造成民族矛盾。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差距往往比较大,由此产生的群体思想、社会道德差距也有较大。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可执行部分。不同的道德能提取的法律部分是不同的。作为国家,地域内包含各种不同的民族。国家的运作是以法律为基本工具的,也就是说各民族必须执行相同的法律。这就造成了道德与法律的矛盾。也就表现出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矛盾。(2)造成思想的滞后。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就是思想的继承性。即使该思想在上一代那里是符合实际的,但下一代的社会现状已经产生了变化,结果就是继承下来的思想一定存在与当代不符的地方。5、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协调而非领导。能够协调社会各工种、各成员的只有法律。发展法律的前提是应形成统一方向的道德观念。而要发展这种道德,就应尽快消除地域内不同文化差异。个人之于社会,应该是在统一方向上的个性差异,而不是方向上的差异。所以,对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进行改造而不是继承。

(二)忠孝。忠孝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可怕的道德,没有人敢承认自己不忠不孝,甚至没有人敢认真的分析和质疑忠孝。国家和民间的思想都提倡忠孝,最好是忠孝双全。如果忠孝不能两全,该如何取舍?没有标准答案,但在潜规则里倡导先忠后孝。忠孝的理由是,国家父母给了你身体肤发衣食住行,所以你要回报。忠是对主人忠,孝是对父母孝。人不能不忠,因为如果不忠他就不给你利益,这很好理解。忠是连自然界里的猴子、蚂蚁都会的事情。但人为什么要孝呢?自然界里的动物没有孝,人也不是从来就孝的。《史记》记载,舜的父亲瞽叟想把舜烧死在房上、埋死在井里。父慈子孝,反之,父不慈则子不孝。舜很孝,这是他能当天子的一个优势,这也可以反衬出其他人不特别孝。由此推论,在五帝时期孝还不是普遍的。孔子克己复礼是要恢复西周习俗。由此推论,西周时期孝已经普遍了。可以大概的认为,孝形成于五帝时期,成熟于西周时期。孝实质上是利益合作形式的反推,父辈先把子辈养大,子辈再给父辈养老,其实质是将他人先给予的利益进行返还。忠孝的对比在于:忠是我给你你再给我,我不给你你就不给我,所以我不得不给你;孝是你先给我我再给你,你已经给了我,我可以不给你,但是我仍然给你,是因为我有自制能力。孝是比忠更难做到的事情,是更高的思想境界,是从自发到自觉的升华。《中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在治国的前面。在实际生活中,不齐家而治国的人,往往不可靠。对于孝以及孝的思想,应该理性的提倡并控制合理的程度,但不必像埋儿奉母、闻雷泣墓、恣蚊饱血那样盲目与变态。对于忠则是需要反思的。忠的实质更类似于正常的利益合作关系,领导与员工、主人与仆人、国家与个人,都是分工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作为合作关系,双方是平等的,所以忠应该是双向的,不应该是单向的。不能只要求员工、仆人、个人忠,也得要求领导、主人、国家忠。自动降低身价、盲目忠于上级的人,不但愚蠢,而且下贱。

(三)仁义。1、什么是仁?仁的思想自古就有。西周时期封建制度完善,家的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分封制很好的适应了社会需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加剧,催生了各种治国理念,这就是有名的“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原有的家的观念进行了整理分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企图实现“克己复礼”的目标。儒家思想虽然在春秋战国等动乱时期没有什么作用,但在社会稳定的汉朝得到了国家提倡,成为主流思想。仁的核心思想是主动给予。对国家讲的是忠,对家人讲的是孝、悌、慈,对外人讲的是礼、信、恭、惠、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根本做法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先拿出来给别人,或者至少是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2、什么是义?社会的运转需要的是个体之间的合作,为了解决合作过程中客观上的不公平,就需要容忍。容忍度越大,个体合作的几率越大,社会运转越能持续。为了让社会认可个人的可合作性,个人必须体现出足够的容忍度。这种容忍度就是主动牺牲掉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以此来吸引其他人与己合作。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动牺牲。义的理论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被中原民族所接受,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成为协调民间活动的主要方式。义的产生是有历史原因的。西周时期中国封建制度非常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士族阶级。士族虽然也属于贵族,但不同于有领地的王、公、侯等高等贵族,士族没有封地,无法通过食地生存。士族又高于农、工、商等下等庶人,不愿依靠劳动生活。这就决定了士族必须通过为高等贵族提供服务才能生存。为了获得高等贵族的认可,士族必须牺牲个人利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加剧,高等贵族也迫切需要士族的服务。这一时期,士族获得的空前发展,人员庞大、理论完善、作用明显。士族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经过理论化后,就形成了义的思想,甚至出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极端思想。荆轲、专诸之辈受人敬佩,就是义的表现。如果这种义和国家结合在一起,比如关羽、秦琼之辈,那就会更受朝野敬仰了。最早对义进行系统性推崇的是孟子,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学说没有错误,但是没有把义的本质说清楚。义不是与利矛盾的东西,而是一种更好的获利方式,即“第一步我先让、第二步双方合作、第三步共享合作成果”。因为义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能够起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后来逐渐被社会大众接受并采纳。3、仁义与法律的关系。总之,仁就是给予别人,义就是自我牺牲,这两种行为实质上一回事。仁义属于为了解决社会合作中客观的不公平而进行容忍的范畴。而社会运转的根本规则还是价值生产与分配相匹配,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法律。法律是根本,仁义是辅助。仁义或者其他的道德,是否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缩小呢?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随着社会精神价值比重的增加,价值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法律不能完全承担社会协调能力,必须辅以仁义等容忍方式。

(四)礼仪。1、礼的作用。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很重要。在周之前,礼的用途主要是祭祀。周公对礼进行改造,周之后礼的用途主要是治国典制。《礼记》详细记述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应遵循的礼,非常完善、周密。孔子极其看重礼,礼和仁是孔子学说中同等重要的主张。汉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礼也受到更深入的推广,成为人的道德规范、行为标准,并进一步影响到社会典章制度。礼通过制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达到定亲疏、别贵贱、序尊卑的目标,最终实现协调社会关系的根本目的。礼是社会化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而变化。礼的根本的思路是根据人的利益关系的远近来确定社会关系的远近,根据生产组织的范围来确定社会关系的范围。礼体现的是家→国→天下的思想,适应的是以家庭为中心、以半社会化为形式的组织结构。从战国时期开始,礼的观念受到法的挑战。法家以人为中心,以同一性为标准,主张人的独立和平等,反对儒家的差异化观点。法家的兴起具有一定偶然性,即战国时期经济、军事实力为上,对人的需要极为迫切。法家以利益为工具,通过提高人的积极性,实现提高国家竞争性的目的。法体现的是个人→天下的思想,适应的是以社会化为形式的组织结构。儒法之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制度之争。由于社会化分工带来的社会组织结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必然引起社会制度变革,法家的人的同一性主张在未来也必然取代儒家的人的差异性主张。2、面子。《左传》:“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名”。《论语》:“必也正名乎”。面子是中国很重要的一种文化,所谓面子就是当事者自我设定并希望社会认可的一种身份,也就是说面子的实质是身份。这种身份是与社会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需要为其社会成员设定什么样的身份,这种身份一旦设定就不能轻易的改变。所谓给人面子,实质上就是不要侵害这个人的身份。而侵害人的身份,就是动摇了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这个人社会关系的根基,所以不给人留面子在中国是大忌。中国历来讲面子,相关理论也很完备。面子承载身份的作用,在专制社会里起着“别贵贱、序尊卑”的作用。在这个社会里,面子往往是给上级留的,什么时候见过上级给下级留面子?而在一个民主社会里,人与人是平等的,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相之间的身份是一样的,即便讲面子,那面子大小也是相同的。不管是谁,你给我面子,我就给你面子,你不给我面子,我就不给你面子。

(五)贤臣情结。中国民间,贤臣有很高的地位,比如:周朝的姜子牙、汉朝的张良、明朝的刘伯温;中国文学,往往要刻画一个贤臣的形象,比如水浒传的吴用、三国演义的诸葛亮、隋唐演义的徐懋公。“臣”这个字的本意是指男**隶,甲骨文形象是一个树立的眼睛,表示屈服。“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最高统治者看来,臣和普通民众一样,都是奴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职能发生了变化,王直接管臣,臣再管民众。在中国,王是不可冒犯的,无论如何王都是对的,是不允许被讨论的,那么民众只能评价臣了。社会管的好,是臣的功劳,社会管的不好,是臣的责任。所以,社会只能寄希望于贤臣了。普通民众盼望着当权者是个贤臣,有理想的盼望着自己能当个贤臣,这就是贤臣情结的由来。贤臣情结归根结底还是奴性思想,这种思想改变不了自己仍然是奴隶的现状。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幸福是靠不住的。

(六)高尚道德。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关系中的,关系各方对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妻子要求的是好丈夫,孩子要求的是好父亲,领导要求的是好职工,职工要求的是好领导,百姓要求的是好官员,官员要求的是好百姓。舍小家顾大家,对国家是好的但对家庭则是坏的;舍己救人,对社会是好的但对老婆孩子则是坏的。这些所谓的高尚道德真的高尚吗?从国家立场上讲是高尚的,从家庭立场上讲是不高尚。国家掌握宣传工具,给民众灌输的思想,如果不加分析的就盲从,实在不明智。

同类推荐
  • 混在笑傲当皇帝

    混在笑傲当皇帝

    穿越到大明成为皇太子,而且是现任皇帝独子。正准备打造一个盛世大明却发现原来身处笑傲江湖世界。是混朝堂?还是混江湖?是做武林至尊?或是做千古一帝?还是…………...............................老猪建了个书友群,群号:19000209有兴趣的可以加,验证秘密是书名,多谢支持!!
  • 二战也可以这么萌

    二战也可以这么萌

    林有德不再是唯一的蛋疼星人宠儿,另一个穿越者带着蛋疼星人的祝福(诅咒?)降临这个世界,是和林有德共同发展,还是上演穿越者争霸的大戏?“即使是战火纷飞的二战,也可以这么萌!”邢云豪气满满的发表宣言“啊啊啊斯达琳我错了不要打我啊啊啊,不要打开魔导炮啊喂!”“无路赛!愚蠢的下仆!”金发矮个的少女拖走了哀嚎的少年。。。“真是和谐啊!”人生赢家林有德带着后宫看着邢云发出了同(幸)情(灾)的(乐)感(祸)慨。ps:阅读本作前可以先阅读《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本作经过月面授权哦。
  • 葬心棋局

    葬心棋局

    本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一朝巨变放弃了所有的感情,走上了那复仇之路。为官者鱼肉百姓,为君者视苍生为蝼蚁。这样的官这样的君要之何用?家仇大?还是国仇重?若是两样都是一个目标那就不分彼此。就算是我的双手沾满了血腥,我也要毁灭这个残暴无情的国家。
  • 乱世乞丐

    乱世乞丐

    他前世是个从小混混摸爬滚打崛起的超级总裁,一次意外让他从二十八楼摔下来,谁知没有把他摔进阎王殿,却摔到了一个陌生的时代,化作乞丐的李子希还要重新摸爬滚打,再来一遍。
  • 霸血枭图

    霸血枭图

    男人流血不流泪,铁铸筋骨不下跪,抬头九霄风云动,脚踏九州山河碎。诗一样的悲歌,酒一样的醉人。且恋最美的人,饮最烈的酒,霸业皇图,枭血河山,且与我重铸九州,鼎立乾坤!
热门推荐
  • 刑鬼人

    刑鬼人

    我要跟你讲的这个故事跟刑罚有关,常言道“刑不上显贵,罚不及亡魂”,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刑鬼人的世界你绝对从未听说过,那是相比刽子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恐怖执刑者。我见惯了阴险狠毒的罪恶,也看惯了暴力残忍的血腥,我的刑鬼经历,绝对离奇到让你不寒而栗……
  • 一代商娇

    一代商娇

    她坚信:商之大者,可商天下——哪怕,在这个世界上,她只是一个孤女,也能凭着自己的双手,一步一步,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她以一个穿越者的身份,在大魏王朝从一个失怙的孤女,成为举世闻名的女商,却痛失所爱,独抚遗孤,何故?她是两位帝王毕生的牵念,两代帝妃临朝称制,也都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最后她却只落得到大厦倾覆,流落海外的下场,何故?她是皇帝亲封的“一代商娇”,止瘟疫,平战乱,开慈堂,受无数人景仰,却被后世之人骂为祸国妖孽,何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俱文章。且看她,如何成为那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一代商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卧底掠爱:绝杀八面玲珑

    卧底掠爱:绝杀八面玲珑

    他,富可敌国,S国司南皇室唯一继承人,却隐瞒身份,在M国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她,M国金牌特工,5年的魔鬼训练,5年的蛰伏,亲手毁灭他的一切!让他受尽穿肠烂肚的惩罚!却不知不觉情根深种,可一切无法挽回,爱以成伤,抵死缠绵!再相见已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 转身寥寥遇见凯

    转身寥寥遇见凯

    一向高端的凯凯,面对一个在同一个班级里的夏柠溪,凯凯会怎样呢?敬请期待。。。。
  • 重生之赌徒

    重生之赌徒

    这不是一个讲赌术的小说,不,可能也是,毕竟人生就如同一个偌大的赌局。赌上我们的一生所有,胜即站在成功的的顶峰,败则一无所有。主角职业赌徒白色重生与1997年的华国,为了前世的牵挂走上了绝世财阀的道路。利用世纪交替之间的巨大商机——互联网迅速崛起。看白色如何以近妖智慧布局天下。有彩蛋在等待你。
  • 天空的花园

    天空的花园

    你是否注意到过学院的飞鸟居住在灌木里栖息在枝桠间不是它们没有能力离开而是它们就属于这里
  • 蚩尤鬼王

    蚩尤鬼王

    族中重宝被卖,父亲离奇死亡,身边怪异连连,究竟是人在作祟,还是它们在活动?究竟有多少你所不知道的它们与你在一起?更多精彩,更多刺激,尽在蚩尤鬼王!下一个死去的人就是你……
  • 仙神风

    仙神风

    战乱年间,废柴风行为了族人踏上修仙之路,一路走来有奇遇、有热血、有灵宝、更有情有义!闯三界,神秘失踪……看废柴风行如何问鼎修仙界,闯出不一样的天空……
  • 官媒

    官媒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出身农家的我,从二流大学理工科毕业后,竟然横扫各路新闻系骄子,进入晚报当上了记者。在媒体圈,经历谎言与欺骗、把柄与诱惑、背叛与惩罚的生命洗礼,我渐渐变得凉薄,并走上了一条世事到头螳捕蝉的不归路。这是一部现实题材小说,也许你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片片都似你

    片片都似你

    倘若不遇见,就没有再见。“下雪了,竟感觉,哪一片都像你。”“每一片都那么美,千万朵美砸在身上。要么拥有,要么粉碎。”“……”“什么是唯一?唯一就是那种不变的感觉在别处如何都寻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