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远房亲戚?你们还蒙在鼓里呢?”这一天早晨,村里象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小村的宁静被打破了,村里的长舌妇杨婶在村口嚷嚷开了“你们知道吗?别看殷老汉两口子平时不吭不哈的,可阴着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说出来怕把你们下巴惊掉。”“可别这么说,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搭救人的,就比如你我,自己还吃不饱,不是自己家亲戚谁犯那个傻?是自己家的亲戚都不见得愿意帮。”有人开始反驳了。
“说了你们还不信?你去问问他是他哪门子亲戚?亲戚怎么摔伤来还到他们家来养伤了?人家不得是好好的才会来走亲戚啊?”杨婶可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主。“说得也是,平时从来也没见过他家这个亲戚。怎么会摔伤了才到他家来呢?就算是正好被他们搭救了,也可以送回去养伤啊,怎么没想过这个事呢?”“要不说你们没脑子呢?就不会琢磨琢磨?这里面肯定有道道啊。”杨婶故弄玄虚地说。
“那你琢磨出什么来了没有?”旁边有人打趣了。“其实我本来也相信了,也没多想,还是我家老杨回来告诉我的,他说有一天上集上赶集时看到殷老汉了,你们猜怎么着?殷老汉去揭榜了。”杨婶眨巴着眼睛说。“什么榜?”“告诉你们,我们家那口子识字,上面写的是悬赏,是扬州秦府的公子来润州山上打猎时失踪了,有可能是摔下山去了。你们知道赏银多少吗?五百两银子,五百两啊!后来他们家就出现了这个小儿,怎么那么巧?”杨婶越说越激动,唾沫星子都喷出来了。“啊,是这么回事儿啊?”这个消息象一个重磅炸弹,在这个小山村里一下子炸开了锅,那是满满的羡慕嫉妒恨啊!
“妈呀,我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哪。肯定是殷老汉看到了悬赏告示,才会对这个小儿大发善心的,因为他知道这就是秦府要找的人。”其中一个叫李三的说,他在家排行老三,人称三子。他没见过这么多钱当然是正常的,有多少种地的农民见过在这么多钱的?
虽说萧礼的脚还肿,但是一瘸一拐地能走几步了,为了减轻殷老汉老两口的顾虑,更主要的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他还得表现得很轻松,没事儿的时候跟他们拉呱拉呱,搞好关系,毕竟“寄人篱下”嘛。
有的时候,他也会帮他们干干家务,比如剥剥豆子什么的,又或者是帮他们扫扫地什么的,毕竟他拄着凳子什么的就可以行走了。老太太自然是很高兴,有了萧礼,家里变得干净利落了许多,觉得萧礼在这住的时间长短都不是问题了。
问题是萧礼可不这么想,他觉得无聊,虽然是个十二三岁的身躯,可装着的却是个成年人的灵魂,干这点活倒累不着他,但是这也是为了顺利地“回家”而已,并不想长时间这么憋了巴屈地在这儿将就。
这一天,殷老汉从山上打柴回来了,今天收获颇丰,老汉来回背了好几趟,才把所有的木柴背回来。“老伯,这些木柴可以烧好长时间了,你可以很长时间不去砍柴了。”萧礼说。“是啊,马上我把这些木头都劈成木柴,估计得不有少捆。”但是由于背了好几趟,所以就先把木柴堆在了院子里,没有着急劈,而是去倒了一碗茶水,坐着休息一会儿。
“殷老伯,我家究竟在哪儿啊?你又是我的什么亲戚呢?”萧礼就跟他闲聊了起来。“你看你,着什么急啊?你也难得来一次,不着急啊,在我们家养好伤再走。”殷老汉一边吸溜着茶水,一边说。
“那我多过意不去?这都够麻烦你们了,还是把我送回去吧,哪能老呆在你们家呢?”萧礼干脆装傻。“你别看我们五十来岁的人了,身体硬朗着呢,尤其是我,连伤风头疼都很少,老婆子就是走路慢一些,身体也不错。你又不是特别小的孩子,会吃会喝了,又不用我们喂,吃饭多双筷子就行了。还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生机,多玩几天,多玩几天。”殷老汉爽朗地说。不是他好说话,而是他分明看到了五百两银子在向他招手,花这点小钱算什么?
再者说,毕竟润州到扬州还有好一段距离,萧礼腿没好利索怎么走?让殷老汉背他吗?那不行,虽说身体还可以,但是这么远,背这么大孩子行路肯定是吃不消。
早上吃完早饭,天气凉爽,殷老汉并没有着急把昨天打来的柴劈开,反正也不着急,先放在院子里晾一晾也好。把碗一放,开始用面团制作鱼饵,准备出去钓鱼。“老伯,今天不用去地里干活了?怎么还有这雅兴?”萧礼好奇地凑了过来。“地里的活是干不完的,想干天天有得干,不在乎这一会儿,这不是为了给你增加点营养吗?到河里钓两条鱼上来给你补补。”
那感情好啊,这下子萧礼不感觉到无聊了,感紧过来给他帮忙。“你别动,你现在养伤要紧,坐那儿,坐那儿。”殷老汉不让他插手。“没事,我这脚好多了,干这点活不在话下。”萧礼说。说着,他找了一把小铲子,开始在门前的地里挖了起来。“你在干吗呢,帮我种地哪?用这小铲子可不行,得用锹。那个你不会,锹你拿不动。”萧老汉赶紧阻拦。
“我可不是帮你种菜,我也不会,我是在帮你找鱼饵。”萧礼边说边挖起了蚯蚓。“我先去河边了,我的鱼饵已经准备好了,你慢慢找吧。”殷老汉说完乐滋滋地提着木桶走了。
萧礼用铲子卖力地挖着,不行,干的地方蚯蚓不多。于是,他找了个潮湿的地方,因为附近的菜长得特别茂盛。果然有不少蚯蚓,萧礼找来了一个小陶罐,垫了一些湿土在下面,把挖出来的蚯蚓小心翼翼地放了进去,然后把盖子盖上。
鉴于走路不太方便,萧礼想了个办法,他到小院里找了截大小长短合适的木头,那是殷老汉昨天刚伐回来的。他又找来了斧子,脚步灵便,但是其他地方没问题,把这个木头用斧子稍微加工了一下,一根拐棍就做成了。
但是问题来了,萧礼不知道殷老汉在哪儿钓鱼,不管那么多了,鼻子底下是嘴,到时候到村里问一下就知道了。想到这儿,萧礼拿着陶罐,拄着拐棍就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