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夏、大宋、辽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各自的国力都在迅速的发展,与民休养生息,粮食物产丰富,各自国力渐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生活还是相当安逸、幸福的。生活在繁华都市汴梁,人们的日子过得尤其快活。
且说燕青在卢俊义的调教下,功夫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可毕竟尚未成年,不能发挥出学到本事的全部威力。这一点卢俊义心知肚明,因此对于燕青的贪玩有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天,燕青趁着卢俊义他们在御拳馆练功的时候,又偷偷跑了出去。他信步悠悠的来到朱雀门外,正要进内城去转转,猛然间听到御街对面一个小勾栏里传来悠扬的歌声,婉转动人,好似百灵鸟的歌声。
燕青自幼通晓音律,从小混迹于大名府的各种勾栏瓦肆,跟着那些民间乐曲艺人学到了不少本事,更是练就了一管好竹箫。此时,勾栏里传来的歌声,引起了他无限的兴趣,也打消了他去内城游玩的想法。
燕青移步向勾栏走去,那里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些小富之家的子弟和衙役的子弟坐在内里的凳子上高声喝彩,而一些普通的市井之民则站在外围鼓掌叫好。
燕青拉住一个年级比他长的少年,问:“哎,这位哥哥,这是谁家的小奴唱的这般好听?”
少年看燕青年级尚小,不禁有些轻视,撇了撇嘴,拖着长腔说:“呦~你这小毛孩子也懂的音律?”
燕青嘴甜,一口一个“哥哥”叫着,又说些好听的话,顿时把少年哄得开心起来。不一会儿,燕青就从他嘴里知道了这个唱歌的女子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唱歌的女孩原是京师东郊牛行街上皮货匠王寅的女儿,取名王梅燕,自幼生的乖巧伶俐,王寅视若掌上明珠,百般疼爱。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小梅燕两岁的时候,母亲吴氏染了一场重病,为了治病,将原本殷实的家底花了个精光,最后还是一命呜呼了。
从此小梅燕就跟父亲王寅过起了清贫的日子,虽然缺衣少食,但父女俩相依为命,日子倒也算舒心。经过两年的积累,家里的皮货铺刚刚有所起色,不想小梅燕又病了。并且病的奇怪。看了好多有名望的大夫都有瞧出病因,这可把王寅急坏了,小梅燕是他的命根子,他决心就算花尽所有的积蓄也要将小梅燕治好。
这天来了一个游方的江湖郎中,王寅也是有病乱投医,请了郎中到家里来给小梅燕看病。没想到这郎中也瞧不出病因,但他不肯砸了自己包治百病的幌子,于是便估摸着小梅燕身子弱,胡乱开了些由名贵药材组成的滋补养身的方子,让王寅去抓药。
王寅一心只要女儿健康,千恩万谢的拿了方子去药店抓药,哪想到这些药价值不菲,就是把全部家当卖了也抓不起一副药。王寅甚是沮丧,苦苦哀求店家佘给一副,但店主铁石心肠死活不肯。
一番纠缠下,王寅动手抢了药就跑,还没跑出店门便被眼疾手快的伙计拦住了,这一下两方争执起来。一方喊着要给女儿治病,一方喊着要去见官。王寅想起家中病重的小梅燕,死活不肯去见官,两下争执起来。
在纠缠的过程中,王寅恼了。不顾三七二十一,抬手便开始打人,只为早些脱身。没想到厮打的过程中,几人将一个年老的伙计推到在地,偏巧后脑勺撞又到了台阶上,年老的伙计一命呜呼。店家便将责任都推到王寅的身上,王寅百口莫辩,只好被他们押着去见了官。
公堂上王寅一人辩不过店家十几张嘴,于是府尹当场认定王寅就是凶杀案犯,当堂定罪,打入死牢。
这一来,就苦了小梅燕。身有重病不说,还是个孩子,又无人照管,眼见得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又或许小梅燕命不该绝。这天小梅燕在床上饥饿难耐,从床上爬到门口,准备到邻居家讨口吃的。刚到门口,却被一个化缘的和尚见了。和尚略懂些医术,碰巧又见识过这种病,于是伸以援手,用三天时间就治好了小梅燕的病。
小梅燕病愈之后,经打听才知道父亲因给自己抓药,失手打死了药店里的伙计,早已被拿入死牢,等待秋后问斩。小梅燕伤心欲绝,却也改变不了什么。从此以后,小梅燕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过起了流浪乞讨的生活。
好在京师乃繁华之地,也不缺心善之人。小梅燕在一些善心人的施舍下,饱一顿饥一顿的过了两年。
这一天,朱雀门外春灵班的班主李和到东郊刘员外家里讨账,走到汴河上土桥边时,正遇到了饿的奄奄一息的小梅燕。李和顿发善心,将小梅燕救了起来。
从此小梅燕就被李和养在了春灵班,跟随李和改姓李,也学一些曲艺弹唱。没想到小梅燕如此聪明伶俐,对于曲艺歌舞一学就会,令李和惊讶不已。对小梅燕也重视起来,开始拿她当将来的台柱子,重点培养起来。
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小梅燕如今依然出落得小有姿色,虽然仍是个孩童模样,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孩子将来必是个绝代佳人。
此时,燕青听到的就是小梅燕唱的曲儿。
燕青站在人群后面的石墩上,踮脚看着内里舞台上那个标志的小姑娘,心里突然一阵悸动。燕青一直待在勾栏外面,直到日上中天,该吃午饭了,许多人都离开了,他还是呆呆的站在石墩上不肯离去。
直到看客们都散尽了,燕青才意识到偌大的勾栏场只剩自己一人了。他的目光还是追寻着舞台上那个小姑娘的身影,直到小姑娘转身进了内厅看不到了,燕青才怅然若失的准备离开。
一转身,却看到了腰间的短箫,他犹豫了一下,随即抽出短箫,凭着自己的记忆,吹凑出刚才小姑娘唱歌的曲子。
话说这小梅燕,刚来到内厅,准备换衣服去休息,却挺好前厅音乐又响了起来,而且全不似老乐师那般熟练,正在奇怪。只听外厅李和说:“谁家的小子,恁地有才,我这曲子刚创出来没多久,你竟然也会?”
燕青一听勾栏里有人与他搭话,立马收了短箫,上前与李和攀谈。
燕青嘴甜,又加上会揣摩人心,专拣李和爱听的说,每一盏茶的功夫,已把李和哄得眉开眼笑,盛情邀请他到内厅喝茶。
来到内厅,燕青更多的是与李和讨论礼乐曲调,完全是一副求教的姿态,李和难得遇到这么聪明伶俐又肯虚心向学的孩子,内心欢喜,也不大在意燕青的年纪小,尽心的给燕青讲解着刚才燕青吹凑中的错误之处。
如此半天时间,燕青便于李和的戏班都熟络起来,上下没有一个不喜欢他。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小梅燕。
往后的一段日子里,燕青在御拳馆待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在勾栏里的待的时间却来越长。慢慢的,燕青与梅燕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大有两小儿情悦的意思。
直到有一天,这样的日子被打破了。
这一天,勾栏里依然人满为患,燕青正与勾栏乐师合奏曲子,前台小梅燕正卖力的演唱,不时还与燕青交换眼色,眉目传情。
谁也没有注意到,今天台下来了两个富家少爷,正坐在第一排醉心的听小梅燕唱曲儿。两个富家少爷翘着二郎腿、大摇大摆地在正中间坐着,他们周边的座位上竟一时间无人敢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位爷不好惹。
小梅燕一曲唱罢,跳下台来,端着盘子向在座的客人讨赏。可她不知厉害,讨赏的第一家竟是那两个富家少爷。
富家少爷相识一笑,其中一个从怀里掏出一个钱袋,大约有四五十两重,全部都放在小梅燕的盘子里,小梅燕一下子有慌张,赶紧说:“多谢公子,这也太多了,我们这……”
掏钱的富家少爷一摆手,阻止了小梅燕的话,道:“不多,不多,我们兄弟今天高兴,上多少是我们高兴,拿着就行。”
小梅燕欣喜的道了谢,正准备转身离开,向其他客人讨赏,却不想富家少爷拦住她的去路,道:“哎~哪去儿啊?我们兄弟还有话说呢!”
“哦,公子请讲。”
“我们兄弟今天赏了这么多银子,你不妨就单独为我们哥俩唱一曲儿,顺便陪我们哥俩喝杯酒,如何?”说完就来拉扯小梅燕。
小梅燕大惊,这才反应过来:遇上无赖了。
这时李和赶紧从后台跑了过来,陪着笑脸说:“哎呦~两位爷,您看这话是怎么说的,我们这个小奴哪里得罪了两位爷,我这里代她给您赔不是了。”说完,就对两个富家少爷作揖。
两个富家少爷,正欣赏着小梅燕扭捏无措的样子,内心欢喜着呢,没想到横插出来这么一个老帮菜,不禁有些上火,也不管这老帮菜是谁,随手推搡了他一把。
李和一个没站稳,蹬蹬倒退几步,身体失衡,跌坐在台下。
那边厢却惹恼了燕青。他早已看见这两个富家子弟不怀好意,如今又出手打人,登时火起,大喝一声,抓起坐下的板凳隔空就扔了过来。
板凳飞过舞台,不偏不倚,正砸在一个富家少爷背上。
这是李和一看事情要闹大,赶紧再次来到富家少爷跟前劝和。富家少爷被打着一下,正火冒三丈,抓住李和,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这一下,勾栏里乱了起来,看客们你推我挤、逃也似的跑到勾栏外,围观者继续看“好戏”。一帮乐师上前来拉架,燕青也夹在人群里对两个富家少爷拳打脚踢,给李和报仇。
好在此处勾栏就在皇城门外,巡城军来得快,两位富家少爷这才罢休。可是巡城军好像都认识这两位富家少爷,并不敢处理他们。
两位富家少爷一看巡城军来了,也不想把事情闹大。在人群里寻视了一番,没有发现燕青的身影。于是喝问那群乐师:“方才那个拿凳子仍我的小杂种哪里去了?”
勾栏外不知哪个多事的看客说:“在那儿呢,正沿着御姐往南跑。”
一个富家少爷闻声跑出勾栏,看见燕青正往御拳馆的方向跑,他吆喝了一声,抬腿就追。另一个富家少爷气呼呼的指着李和道:“这事咱们不算完!”说完也追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