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神宗决定对西夏用兵,还要从西夏国的内情开始。
自从西夏毅宗皇帝李凉祚去世,儿子李秉常即位之后,朝政一直由其母梁氏一族把控着,史称“母党专权”。起初年幼的李秉常不懂世事,权力完全操控在太后梁氏手中。但是随李秉常的长大、渐渐懂事,再加上西夏朝中李秉常亲政的呼声日益高涨,太后梁氏不得已让十六岁的李秉常亲政。
但是亲政后的李秉常发现,国家的实权还是操纵在梁氏手中。于是渐渐对现实不满的李秉常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蓄谋对抗梁氏一党。
经过数年的努力与策划之后,觉得时机已成熟的李秉常终于决定对梁氏一党动手了。
于是在元丰四年,李秉常经过周密的思考后,决定借助宋朝的力量来对付母党梁氏一族。他暗中安排自己的亲信使臣李清,准备出使宋朝,结好宋朝。
但不幸的是,消息走漏,被梁氏一党知觉。梁太后紧急召集相国梁乙埋和亲信大臣罔萌讹等人密谋,在李清去宋朝的路上将其诱捕诛杀,随即又夺去了李秉常的皇权,将其囚禁在距兴庆府不远的木砦。随后梁氏一党调集兵马,控制了兴庆府与朝廷。
一时间西夏举国震惊,一些支持李秉常政权的皇族、李秉常的亲信朋党和各地反对梁氏母党的部族纷纷站出来反对,而且几股反对势力之间大有相互联合的趋势。看到此种情况,梁氏一党急忙调集更多的兵力对各处的反对势力进行镇压,因此西夏国内一时处于混乱之中。
也正是基于此,宋朝的掌权者们看到了机会。首先以鄜延路总管种谔为首,上述朝廷称,西夏内乱,我们整改趁此机会一举荡平西夏,此乃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此同时在朝廷内也有一批反对者,诸如枢密院和知谏院的一些大臣们表示,兴兵讨伐容易,但是后续事情却很麻烦。反对者们主张,从内政上让西夏国内的各股势力相互分裂,最终使他们不和,甚至相互为敌,最后大宋再出兵将他们各各击破。
经过一番朝堂争论,神宗皇帝最终采纳了主战派的主张。当廷宣布,调集熙河、麟延、环庆、泾原等十几路兵马,共计五十余万大军,以熙和路经略使李宪为兵马大元帅,兵分五路征讨西夏。
宋朝五路兵马部署,李宪部出熙河路,种谔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环庆路,刘昌祚部出泾原路,王中正部出河东路,另外朝廷再调京师禁军捧日和忠义两大营四万人马做后应支援。
宋朝的作战计划是先取西夏兴、灵二州。由泾原、环庆两路合力攻取灵州,河东、鄜延两路合力攻取夏州、怀州,最后四路兵马回合,攻取兴州。于此同时宋朝还邀请西夏的邻居吐蕃诸部出兵北渡黄河攻取西夏凉州,以牵制西夏右厢兵力。
朝廷拟定好了作战方针之后,举国上下顿时忙乱起来,所有的事情都是此次大战为先。各地都开始整备军马,筹集粮草,操练士兵,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在举国上下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卢俊义三兄弟也在为自己的计划忙的不可开交。聪明的卢俊义一向主意比较多,他像两个师弟建议他们应该分头行动,由于林冲平日里和御林军的军官们关系比较好,所以由林冲出面去找薛用,让他去向师父说情让他们三个参军;由于周烈是师父周侗的唯一的儿子,考虑到闻焕章对师父的敬仰之情,所以爱屋及乌,让周烈出马去找闻焕章,希望闻先生能出面向师父说情;最后,若是前两步都能做到的话,再由自己出面向师父请缨出战,想必到时候师父会答应的。
制定好了计划之后,三人就分头行动了。先说林冲去找薛用,说明来意之后,薛用一口答应,当即随着林冲一同来到周府,去找周侗说情。当然是薛用一个人去面对周侗的。
听了薛用的说辞之后,周侗还来不及惊讶,闻焕章也到了。虽然不知道周烈用了什么法子,但是闻焕章毕竟还是出面为他们说情了。
起初,听了薛用的说情之后,周侗本是十分恼火,想不到这几个弟子竟然瞒着自己想去参军打仗,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打仗毕竟不是街头打架斗殴,一旦战场失利,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就会被轻易的绞杀。这几个孩子太年轻,他们还不知道战争的残酷。
后来,听了闻焕章的说情之后,周侗却破天荒的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原因很简单,闻焕章是读书人,而且是聪明的读书人,所以他更加懂得如何劝说一个人。再加上他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周侗自然也就更容易接受。
其实最打动的周侗的还是闻焕章的那句话:大丈夫生在天地间,自当为国建功立业。如今孩子们都大了,我们不能再将他们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是时候让他们出去经风历雨了,而战场就是最好的洗练之地。
同时闻焕章也央求周侗去找关系的时候,顺便将自己的弟子许贯忠一起捎带上,好让自己的弟子一起去历练一番。
最后竟没用卢俊义出马,周侗就完全同意了他们去参军,并且还动用自己的关系为四个少年在忠义营里某了个差事——伙头营的伙夫。这还是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搞到的名额,如今捧日和忠义两大营人满为患,已经远远超出了四万人的编制,两营总人数已经接近六万了。这其中有权贵们为族中子弟升迁而硬加塞进来的,也有富商为了发战争财而安插人进来的,当然,更多是一些为报效国家而托关系加进来的热血青年人。
得到了伙头军的名额,曾一度令几个人少年很是沮丧,但是好在能够上战场打仗,总会有杀敌立功的机会,于是几个人很快也就释然了。
就在李宪、种鄂、高遵裕、刘昌祚、王中正五路元帅陆续赶到京师朝见天子,接受朝廷晋封,只待祭过旗,喝了出师酒,便随同禁军两大营一同出师。
在这期间,却又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卢俊义等三个师兄弟准备向往常一样去仁安村听闻先生讲授兵法战术,却突然有一个清秀的妙龄女子拜访了他们。
问清了谁是卢俊义之后,妙龄女子便将一个绣着梅花的荷包送给了卢俊义。这顿时引起了林冲和周烈的妒忌,在一边不停的起哄,卢俊义更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在林冲和周烈的起哄下,妙龄女子很快就闹了个大红脸,低着头说了句:荷包里有一首诗,公子看了之后便会明白。之后便匆匆离去了。
卢俊义禁不住两位师弟的酸言醋语,当即打开了荷包,里边除了一首诗外还有一段新鲜的梅花枝。看那首诗上写道:
舒日梅花未放,
国历十载寒秋;
赵水红莺巧至,
瑞雪冬来盛开。
这是一首藏头诗,卢俊义一看就明白其中的玄机。四句诗,每句各取第一个字,便是舒国,赵瑞;而舒国公主正是赵瑞的封号。统看整首诗的大致意思便是赵瑞以梅花自比,从小时候他们在一起玩耍,到他们分别至今已经十年了,如今在卞水河边再次巧遇,她觉得自己终于苦尽甘来了。
这首诗虽然含蓄,但卢俊义还是明白了赵瑞要表达的意思。卢俊义明白,并不代表林中和周烈也明白,这俩人平时最头疼的就是诗词歌赋。
周烈看了布绢上的诗句之后,酸溜溜的说道:“写的什么呀?我怎么看一窍不通呢?”
林冲也附和着说:“是啊,师兄,给我说说这都写了什么意思啊?”
卢俊义明白什么意思,却不得装作不明白,于是沉吟了一会儿,脸也不红的撒谎道:“谁知道什么意思!一首不通的诗谁能看得懂?说不定人家送错了呢?先留着,等过后再好还给人家。走了!该去上课了。”说完,他当先跨上马,也不等周烈和林冲说话,一马当先的冲了出去。
周烈看着卢俊义的背影,很不以为然的说道:“送错了?人家叫着名字送来的,还能送错了?这里边肯定有鬼,看来师兄有事瞒着我们。哎,林师弟,你说……算了,我们还是去上课吧。”说到这里,周烈突然转变了话题,因为他忽然想到,林冲也是快要有家室了人了,与他谈论这个话题不是找刺激吗?
在闻焕章的私塾内进行了几天的战前培训,便迎来了出征的日子。
这一天,大梁门外的教武场内,一队队雄壮的士兵整齐的排列,各路元帅也都穿戴上皇帝新赏赐的金林铠甲,跨上千里良驹,等待着皇帝宣布那动人心魄的出征时刻。
三通鼓罢,神宗皇帝身披铠甲,亲自登上点将台,手里擎着一只大海碗,面对着数万雄壮的将士,心情激动的说道:“朕自即位以来,励精图治,未尝懈怠,而今我大宋兵强马壮,剑锋所指定会所向披靡。然那西夏羌人,屡次返我边陲,使我西域大宋子民饱受战乱之苦,朕不忍坐视不管,所以朕欲趁此机会,发兵伐夏,希望一举荡平西夏。众位将士们,此战成功与否都依仗你们啦!”
点将台下,李宪带头大喊:“不负皇恩,克敌制胜!”
后面数万将士也同时山呼:“不负皇恩,克敌制胜!”
神宗皇帝对这个效果十分满意,他双手将大海碗举过头顶,喊了句:“敬将士们!”说完将就一干而尽,接着将酒碗“啪”的一声摔在地上。
台下的数万将士也是将酒一干而尽,接着将碗摔在地上。卢俊义等四人被这场面深深的震撼了,尤其是身处其中,内心压抑不住的激动,周烈更是浑身战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随着神宗皇帝拔出宝剑,对着西方一指,大喊道:“出征!”
随后,这支雄壮的队伍就昂首挺胸的迈出大梁门,奔向西域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