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联盟解散了之后,董卓也退往了长安。所以董卓与联盟中的诸侯一直相安无事。
但是人只能共患难,又怎么能同享福。大敌董卓一走,这些面和心不和的诸侯们就开始内斗了。
在刘岱突袭乔瑁之后,雄心勃勃的袁绍也开始谋划他的大计了。
袁绍现在要做的,就是统一北方。那么眼前的冀州韩馥,幽州刘虞,以及号称白马将军的公孙瓒。只要能够除掉这些人,那么自己北方一国的大计就成了。
眼下,白马将军公孙瓒实力最强,毕竟是和董卓一样,靠着镇压异族出名的将领,无论是将领的指挥能力,还是士兵的战斗力都是一流的。而势力最弱的就是幽州牧刘虞了。无论是他采取的怀柔政策,还是幽州士兵久疏战阵,都表明了刘虞的实力之差毋庸置疑。而最后一个,就是同袁绍关系最好的冀州刺史韩馥,无论是韩馥身本身就是袁氏家族的门生,还是在袁绍举兵之后就直接支持袁绍,就知道他对袁绍是少有防备的。
那么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所有,袁绍下手的对象,就是把袁绍当成自己人的冀州刺史韩馥。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被贼惦记上了,你日防夜防也还是能拖上一段时间。但是被熟人惦记上了,你也就只能再别人对你下手之后,才会惊讶的发现原来是你。读书人出生的韩馥哪里会知道人心险恶,等到他发现袁绍的狼子野心时,也只能无奈的将冀州的大好河山让给袁绍了。
袁绍为了将计划进行到底,首先袁绍与公孙瓒商议共同谋取冀州。现在关东联盟已经解散了,董卓的威胁也已经解除了。东汉末年诸侯相互攻伐已经是常事,君王根本无力制止,甚至还常常出现一个州郡内出现多个刺史、州牧的情况。也常常会有一个太守杀了州牧就自己上奏或者靠别人上奏给皇帝后就直接变成了州牧的情况。那么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利益上,公孙瓒都没有理由会拒绝袁绍的建议——共同攻击韩馥,事成之后平分冀州。
而公孙瓒在接到袁绍联合攻击韩馥的书信之后,欣然允诺,当即发兵攻打冀州。自从公孙瓒在虎牢关上被吕布狂虐了一顿之后,为了重新建立自己在军中的威信而不断的寻找机会,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现在机会等到了,袁绍派了人来游说自己出兵攻击韩馥,事成之后平分冀州。
公孙瓒表面上装作大喜,实际在他的内心里暗暗将袁绍鄙视了一番。袁绍太小瞧自己了,只要自己兵强马壮,又联合着袁绍共同攻击韩馥,那么韩馥定然两线作战,首尾不能兼顾之下。自己便可以用骑兵突破韩馥的防线,长驱直入到邺城。到时候主力在外的韩馥就会被自己所击破,到那个时候,公孙瓒即有着精锐的骑兵,再加上韩馥的降兵,再来和袁绍翻脸。什么平分冀州,他公孙瓒可不是单单为了半个冀州才出兵的。
尽管公孙瓒也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而且在作战时,也已经撕破了韩馥的一道道的防线。眼看着自己就要击溃韩馥的最强防线时,公孙瓒却收到了最坏的消息——韩馥已经投降袁绍,袁绍现在全面接管了冀州。“妈的”公孙瓒的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哗哗响,但是自己还是计不如人。知道被袁绍算计的公孙瓒现在也无可奈何,现在还不能和袁绍翻脸,只能另寻机会。
话分两头,在袁绍得到公孙瓒同意进攻韩馥的时候,就立马向韩馥告密。对韩馥说明了公孙瓒将要进攻冀州。袁绍原来就同韩馥的关系很好,所以也就相信了袁绍的话。在韩馥心里,不管公孙瓒是不是准备攻打自己,防御工作还是要做的。这也使得公孙瓒从战争开始,并没有取得兵贵神速的效果。韩馥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来应付公孙瓒的突袭,所以公孙瓒想要速战速决,撕开韩馥防线直奔邺城的计划直接成为了泡影。另一方面韩馥也没有松懈,也同时加强对于袁绍的防御。但是另韩馥没有想到的是,早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就已经将韩馥的文官武将拉拢得差不多了,张郃就是其中一个。到底是四世三公出生的,对于官场上的明争暗斗早就已经无师自通了。在张郃答应弃韩馥而投奔袁绍时,袁绍并没有直接就让张郃过来,而是让张郃继续留在韩馥那里。直到现在袁绍准备谋取冀州时,才动用张郃这一颗深藏的棋子。因而当张郃主动提出要去提防袁绍时,韩馥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所以,在张郃的带领下,袁绍的部队并没有遇到一点阻扰,便成长驱直入到了韩馥的所在地——邺城。当韩馥正在忙于应对公孙瓒的攻击时,却发现袁绍已经兵临城下了。在邺城岌岌可危之时,另一个投靠袁绍的谋士荀谌又献策了。“现在袁绍兵临城下,邺城朝不保夕。袁绍之所以对于邺城围而不打,就是像要主公您献出冀州。倘若是主公主动出让冀州,那么袁绍必然会念在往日的勤奋上优待主公;倘若主公负隅顽抗,袁绍对于冀州势在必得,那么他必然会攻城,到时候邺城一破,那么主公不要说得不到现在投降的待遇,恐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保。”在谋士荀谌的连哄带骗下,在邺城被困的韩馥屈膝向袁绍投降。所以,袁绍才能在公孙瓒之前更早的入主冀州。
公孙瓒是打着攻打韩馥的旗号夺取冀州的,因为韩馥并没有太大的名气,所以打了也就打了,不会招来太大的非议。但是现在冀州易主,成了袁绍的土地。袁绍从一开始拔剑指董卓时就开始名震天下,后来又成为了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再加上他又是出生于四世三公的名门。其名声之大,基本上已经属于路人皆知的地步。要是现在再继续攻打冀州,那么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冀州能不能打下还要另说,自己的部下会不会因为无缘无故的攻击袁绍而产生哗变都不一定。
公孙瓒现在又有了一条计策在心里。当即派了自己的弟弟向袁绍讨要冀州,然后自己的部署才能完成。在这个不讲情面的世界上,怎么可能靠着嘴皮子获利?后来的鲁肃不是多次想刘备讨要荆州之地,后来要回来了吗?然后不是演变成了一句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最后孙吴怎么要回荆州之地的,还不是靠着吕蒙的白衣渡江,靠着武力从刘备手里夺回来的。所以,公孙瓒料定了袁绍不可能按着约定将半个冀州让给自己。
但是,现在公孙瓒要做的,就是要伏杀自己的弟弟公孙越,然后嫁祸给袁绍。不明就里的公孙越,到死的时候都不知道是自己的哥哥公孙瓒下的手。而在嫁祸这件事情上,公孙瓒没有直接嫁祸给了袁绍。而是说伏杀公孙越的,是董卓的部下。这样却恰好体现出了公孙瓒的高明之处:董卓在千里之外,怎么可能派人在半道上截杀公孙越,这说不通。既然截杀的人不是董卓,那么就另有其人,而那个人却不敢表露身份,因此才推说是董卓的部下。那么当公孙瓒指出杀他弟弟的人是袁绍派的时候。在别人看来,于情于理就说得通了。首先,公孙越在离开袁绍处时,他的行踪袁绍是知道的。当袁绍派人去截杀公孙越的时候,自己又不敢承认,所以才嫁祸给远在长安的董卓。敢做不敢当,这就是做贼心虚的表现,明显的当****还要立牌坊。
公孙瓒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袁绍百口莫辩,因为如果直接说是袁绍干的,那么袁绍还可以推脱是其他人嫁祸。如果现在就说是一个不可能做这些事的人干的,那么公孙瓒想说是谁干的都能够说得通。所以,公孙越之死,不但坐实了是袁绍伏杀公孙越,这既给了公孙瓒攻击袁绍的借口,又能够打击袁绍的名声。此外,他还能顺手除掉这个拥兵自重的弟弟公孙越。
这样公孙瓒既除掉了拥有一定兵权的弟弟,抓实对于兵权的控制;又打击了名震天下的袁绍的名声;还使得自己又有充分的借口去攻击袁绍,吞下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