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卓迁都的决议下来之后,因为有着董卓等西凉部将的大力支持。但凡是持反对意见的,基本上都被免职。但凡是公然阻挠的,基本上都被斩首示众。
按照董卓的指示,西凉军士除了将一切的财物、粮食尽数搬往长安以外,更是讲洛阳城内的所有居民强行驱赶前往长安。
总之,西凉军在撤离后,是什么也没有给关东联军们留下。能带走的已经全部被带走,不能带走的就就地烧毁,连汉室皇宫也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而且李儒为了让进一步的激化诸侯们之间的矛盾,更是将象征着汉室王朝的传国玉玺留在了洛阳皇宫之中。当诸侯们发现玉玺时,只有有人心怀贪念,必然会为此大打出手,他日董卓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而在此之前,董卓为了获取足够的资金,也为了防止关东联军得到这笔足以颠覆天下的财力。竟然将汉室二十八座皇陵尽数挖空。大汉近四百年积富尽数落入董卓之手。而曹操在见识了董卓的甜头后,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更是设立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门盗墓取财,贴补军饷。中国历史上的厚葬之风,兴于春秋时期,盛于汉唐。而厚葬的高峰时期更是出现在了汉朝。故而曹操通过盗取大墓,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大量的资金,为其今后的称霸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为现在的盗墓类小说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尽管董卓干了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而且现在董卓更是举全军之力,席卷洛阳城前往长安。但是以打倒董卓为目的的关东联军依然没有采取行动。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怕董卓有埋伏。董卓也是身经百战,而且又手握重兵,又怎么会漏出这个大一个破绽。在前往长安的途中,怎么可能不留下伏兵断后、截击前来的追兵呢?
况且董卓迁都长安,自己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取下天下的中枢——洛阳。尽管洛阳城已经被董卓焚毁,但是这并不代表洛阳城就这么一蹶不振。纵观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由此可见洛阳的重要性。
更为重要的是,董卓退往长安,就直接消除了董卓对于其他诸侯的威胁。所以,除开了董卓,今天的盟友就是明天的敌人。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接近一千八百年后,英国首相邱吉尔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关东联盟也是说得通的。所以现在的诸侯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想怎么去追击董卓,而是想在董卓走后怎么来夺得更多的土地。而后,在联盟名存实亡后,诸侯刘岱撤兵会兖州的途中,突袭乔瑁的根据地东郡,乔瑁匆匆回防,却遭到刘岱的伏兵,战死。不过乔瑁的战死是后话,现在还没有发生。
在董卓前往长安的时候,有两个人开始行动了。一个是准备前往洛阳城内抱着捡漏心态的孙坚。而另一个人就是率军追击董卓的曹操。
话说孙坚第一个冲进了洛阳城内,只见洛阳城一片断壁残垣,更无半点人影。原本浩大的洛阳国都如今变成了一座没有半点生气的死城。本来还想在城内搜寻一些有价值的事物的孙坚现在对洛阳城连半点兴趣也没有。一无所获的孙坚现在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了平时深受万人敬仰的皇宫之中。
不知道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还是各种机缘巧合。李儒刻意留下的传国玉玺居然被孙坚找到了。有道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大汉的国之重宝居然被现在手无寸兵的孙坚所找到,那么消息一旦泄露,那么孙坚也离死不远了。
可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孙坚私藏玉玺的事情很快就被各个诸侯知道了。眼下袁绍袁盟主召见各个诸侯,明面上是说商量下一步的行动,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个借口,无非就是为了逼迫孙坚交出传国玉玺而已。孙坚虽然憨,但是毕竟不是傻子,早就看出来袁绍的阴谋诡计。反正孙坚是死鸭子嘴硬,打定了主意就说自己什么都没有找到,更别说传国玉玺了。但是另所有人意外的是,本来逼问孙坚的袁绍竟然相信了孙坚的说辞,而且更为孙坚找借口,说孙坚先到玉玺是西凉军散播的谣言,不可信。
在孙坚侥幸逃过一劫之后,孙坚也明白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的道理。拿着传国玉玺的他怎么可能会被别人放过。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人才是最实用的真理。所以孙坚现在又怎么可能久留在联盟军中?所以孙坚就找借口想要脱离关东联盟。再这一次,袁绍依然选择相信孙坚,任由孙坚脱离关东联盟。所有打着玉玺主意的诸侯看见袁绍都放行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只有任由孙坚离去。殊不知袁绍这样只是先任由孙坚离去,等离开了各个诸侯的势力范围,再出手,那么玉玺就手到擒来。而且到时候就算是其他诸侯眼红也没用。
话分另一头,荀彧原来是袁绍账下的谋士,素来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不断的劝说袁绍出兵追击董卓。但是袁绍并未听从,因此转而投向了愿意听从荀彧出兵追击董卓的曹操。荀彧预料大曹操会打败而归,在荀彧的眼中,曹操非败不可。所以还特意嘱咐了曹操如果兵败,无论如何都要回到酸枣大营来。只是出乎荀彧意料的是,曹操这次追击董卓,居然会败得那么惨,而且差点连命都丢了。若不是曹洪舍身相救,曹操哪里还有命回到酸枣。现在的曹操依然太年轻了,在徐荣的埋伏下,杀得曹操仅剩下百余人。在这之后,曹操痛定思痛,在他今后领兵进军的日子里,再也没有中过敌人的伏兵。
然而到了酸枣之后,曹操却发现现在的酸枣已经是兵去营空了。原来在曹操追击董卓的日子里,联盟内部发生了剧变。首先是董卓跑了,联军要是再进军,战线就会拉长,补给相对变得困难,而且董卓的威胁也远了,就没有半分再打下去的想法。其次,孙坚得到玉玺后想独吞,便找借口溜了,然而第一个逃跑的孙坚却没有被背负任何的罪名。有人带头,那么就会有其他人依葫芦画瓢,陆陆续续的有人也退出了。最后是刘岱奇袭乔瑁,这就预示着关东联盟彻底的决裂,昔日的盟友早已经变成了今日的敌人。
然而就在诸侯退兵之时,酸枣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从洛阳已经周围逃难的难民前来寻求联军的庇护。所以在诸侯退兵之时,为了得到爱民如子的好名声,都将军中多余的口粮分给了那些难民,然后就找个理由堂而皇之的撤兵会各自领地去了。
现在曹操回来了,那些难民又围了上来。曹操心想:反正现在是无兵可用了,那还留着粮食干什么,自己这点人又运不回去。干脆就把留在酸枣大营的粮食想其他诸侯一样发放出去,自己也还能混个好名声。
就在曹操想要开仓发粮的时候,一旁的荀彧却做出了令他出乎意料的事情。荀彧义正言辞的对曹操说“曹将军,请告诉他们,军粮是用来打仗的,叫他们回去。”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曹操的风格。但荀彧的做法似乎明显是错的。就在曹操犹豫间,四周的难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大有前来抢粮之势。荀彧当即抽出腰中宝剑,只听见“唰”的一声,明晃晃的青峰举在荀彧身前。荀彧大声喊道:“胆敢明强军粮着,杀无赦。”这声音,明显是说给四周黑压压的难民们说的。
然而,面对拔剑的荀彧,难民们非但不退,反而有人说自顾自的说到:“自关东联盟成立以来,关东军拥疆土之强兵,举天下之大义,讨伐逆党董卓。我们以为战乱即将平息,我们又可以重建家园!”那人停顿了一下,表情显得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然而,现在的这群诸侯非但按兵不动,而且刘岱更是在董卓退走长安后攻击身为盟友的乔瑁。而现在,他们更是一个个的从酸枣撤兵!”说到现在,那人的表情明显的愤怒了起来,而且与其中也带有丝丝的呐喊:“他们有这么多的粮草,更是有这么多的士兵,消灭董卓,平定天下根本轻而易举!”
尽管那位难民说出了心中的话语,但是眼前的荀彧并不为之所动,而且现在的荀彧也明显变得暴戾了起来,他挥剑挡在胸前,似乎还在防备着那些他看似觉得要将要动手抢粮的难民:“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这么愤怒,但是我在重申一次,军粮是用来打仗的,你们现在给我滚回去。”
那位难民反驳道:“不,全联盟中,只有曹操将军一人是真心全意讨伐董卓、安定天下!尽管兵败却死战不退,仍然回到酸枣整兵再战。”而且语气中十分激动:“曹操将军为了打到董卓,宁愿背负见死不救的骂名,也不愿将军粮换取名声。”
另一位难民也开始帮腔说话了:“没错,我们现在看见的,并不是一支败军,而是一个肯回酸枣再战的义师。”
这时,原来的那位难民更是将从其他诸侯处得来的大米丢在了荀彧面前,慷慨激昂的喊道:“天下大乱,区区一包米又怎么能够收买人心!与其在战乱中饿死,不如倾尽全力,为曹大人平息国乱!”
在难民说完话之后,难民们的呐喊声渐渐由小变大,响彻大地“愿为曹大人效犬马之劳!”“愿为曹大人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当夜,曹操的大帐内,除了以前的老伙计以外,又多了三个人。一个就是拒绝发粮的荀彧;另一个则是今天和荀彧演对手戏的难民,也是荀彧的侄子荀攸;而第三位就是今天帮腔的难民,荀攸的长子荀缉。只可惜荀缉却不幸早亡,早早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原来这一切只是荀彧安排的双簧。在他们的鼓动下,前来酸枣寻求庇护的难民尽数加入曹操。
至此,曹操在酸枣收难民十余万,更得兵粮无数。更加之其他流窜之难民也会闻风而至,陆续加入曹操势力。在山穷水尽之时,曹操竟然不用耗费一分一毫,反得无数军粮、兵马。魏武之强,由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