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郑国的驷偃(子游)死了。
驷偃在晋国的大夫那里娶妻,生了驷丝。
驷丝目前还是个少年。
所以,他的父辈兄辈立了年长的子瑕(驷乞)做继承人。
子产讨厌驷乞的为人,而且认为不合继承法规(嫡长子继承制),不赞同,但也不制止。
以至于驷氏家族的人提心吊胆起来。
过了几天,驷丝第一个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舅父(母亲的兄弟,晋国大夫)。
——分割线——
冬季,晋国的大夫派人带了财礼来到郑国,责问立驷乞为驷氏家族继承人的原因(晋国是盟主国,要过问郑国的内政)。
驷氏家族的人很害怕(怕晋国借口攻打郑国,这后果和责任太大了)。
驷乞想要逃走,子产不让他走;请求卜师用龟甲占卜,结果也是“不能逃”。
大夫们商量如何回答晋国。
子产不等他们商量好,就回答晋国的客人说:“郑国不能得到上天保佑,寡君的几个臣下不幸夭折病死。现在又丧失了我们的先大夫驷偃。驷偃的嫡长子还小,他的几位父兄害怕断绝宗主,和族人商量就立了年长的庶子。寡君和他的几位大夫说:‘这是上天要搅乱继承法(嫡长子继承制),我们哪里知道上天这么做是什么意思啊(把这种情况归结于天意作乱)?’俗话说,人家在吵架,千万不要站在他家门口。百姓动刀动枪作乱,人们都害怕经过那些地方,现在更何况是上天要搅乱的东西(指嫡长子继承制)?大夫居然想要询问它是怎么产生的,呵呵,反正寡君是不敢去了解的,也不晓得谁敢知道其中的原因。平丘的那次会盟(前529年),晋君重温过去的盟约说:‘无或失职(不要有人失职)。’如果寡君的几个臣下去世了,晋国的大夫就要专断地干涉他们的继承人(不在其位,却谋其政),晋国相当于把我们当作你们边境的县城了,那么郑国还算什么国家?”
子产辞谢了晋国客人的财礼,而回报他的使者。
最后,晋国人放弃这件事,不再过问了。
【子产严厉地拒绝盟主国的无理要求,不仅保全了郑国在晋国面前的尊严,而且也给予对手沉重的心理层面的打击。子产明确地告诉晋人:我国的内政是不需要别人来插手的】
【《左传》在这一段话中,把子产的形象充分展示出来】
——分割线——
冬季,郑国发生大水灾。
传言,有人看到龙在时门外边的洧渊争斗(那时的龙其实就是鳄鱼),国内的人们请求举行禳灾求福的祭祀。
子产不答应,说:“我们争斗,龙不看,龙争斗,我们为什么偏要去看呢?那洧渊本来是龙的家,现在你们居然向它们祭祀而祈祷它们离开?而且我们对龙没有要求,龙对我们也没有要求,两不相干嘛。”
于是,大家就停止了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