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五月,大火星开始在黄昏出现。
五月丙子(初七),刮风。
鲁国的梓慎说:“这就叫做融风,是火灾的开始(东北曰融风。融风,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七天以后,恐怕要发生火灾吧!”
五月戊寅(初九),风刮得很大。
郑国的里析告诉子产说:“将要发生大的变异,百姓震动、国家差不多会灭亡。那时我自己已经死了,赶不上了。迁都,可以吗?”
子产说:“我一个人无法决定迁都的事,即使我答应你也没用(子产认为天灾不可逃,非迁所免,故讬以知不足)。”
五月壬午(十四),风刮得更大。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发生火灾。
鲁国的梓慎登上大庭氏的库房远望(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於其处作库。高显,故登以望气,参近占以审前年之言),说:“火灾在宋国、卫国、陈国、郑国。”
几天以后,这四个诸侯国果然都来报告火灾。
郑国的裨灶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还要发生火灾(去年裨灶欲用瓘斝禳火,子产不听。今复请用之)。”
郑国人请求采纳他的意见。
子产不同意,认为不需要搞劳民伤财的祭祀活动。
子太叔(游吉)说:“宝物是用来保护百姓的。如果有了火灾,国家差不多会灭亡。它可以拿来挽救灭亡,您爱惜它干什么?”
子产说:“天道悠远,人道切近,两不相关(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裨灶哪里懂得天道?他每天发布一个预言,难道一次也蒙不中?”
子产就是不给(后来,郑国也没有再发生火灾)。
子产收到火灾的险情时,郑国的里析已经死了,但没有下葬。
子产就派三十个人搬走了他的棺材(防止被烧毁)。
火灾发生以后,子产人在东门辞退了晋国的公子、公孙(晋人新来,未入,故辞不使前也)。
随后,子产下达了以下政令:
1、发布火灾险情,派司寇把新来的客人送出去,禁止早已来的客人走出宾馆的大门(为其知国情,不欲令去)。
2、派子宽(游吉之子游速)、子上巡察屏摄(祭祀的地方),直到大宫(郑祖庙)为止,以预防大火蔓延到宗庙;
3、派公孙登迁走大龟,派祝史迁走宗庙里安放神主的石匣到周庙,向先君报告(周庙,周厉王庙也。有大灾,故合群主於祖庙,易救护)。
4、派府人、库人各自戒备自己的管理范围以防火。
5、派商成公命令司宫戒备,迁出先公的宫女,安置在火烧不到的地方。
5、让司马、司寇排列在火道上,到处救火。
6、城下的人列队登城(为部伍登城,备奸也)。
7、在火灾发生的第二天,派野司寇各自约束他们所征发的徒役不散开(野司寇,县士也。火之明日,四方乃闻灾,故戒保所徵役之人)
8、郊区的人帮助祝史在国都北面清除地面修筑祭坛,向水神、火神祈祷(水神玄冥,火神回禄),又在四城祈祷(鄘,城也。城积土,阴气所聚,故祈祭之,以禳火之馀灾),稳定人心。
9、登记被烧的房屋,减免他们的赋税,发给他们建筑材料。
10、号哭三天,停止开放国都中的市场。
11、派行人向诸侯报告。
子产登上城墙的矮墙颁发武器。
子太叔说:“晋国恐怕要来讨伐吧?”
子产说:“我听说,小国忘记守御就危险,何况有火灾呢?国家不能被轻视,就因为有防备。”
——分割线——
宋国和卫国也都这样做。
唯独陈国不救火,许国不慰问火灾。
君子因此而知道陈国、许国将先被灭亡(不义,所以亡)。
——分割线——
七月,郑国的子产因为火灾的缘故,大筑土地神庙,祭祀四方之神解除灾患,救治火灾的损失,这是合于礼的。
因为城中的房屋很紧凑,空地稀缺,所以精选士兵,举行盛大的检阅仪式,准备清除场地(清除道上的可燃物,必要时拆除一些房屋)。
而子太叔(游吉)的住宅坐落在大路上,挡住了一部分道路,又被列入了“违章建筑整治清单”。
【在公元前530年,郑简公去世,需要开辟墓道,子产命人避开游氏的家庙,而拆了前门的一部分庭院】
【古代的府邸一般坐北朝南(后门朝北,正门朝南),分为家庙和住房两部分,北边(后门)是家庙,南边(前门)是住房】
子太叔(游吉)让清除场地的徒工排列在后门,告诉他们说:“子产路过你们这里的时候,如果命令你们赶紧拆,你们就向正对的方向动手(拆后面的家庙)。”
子产上朝,经过这里,发怒:“怎么不拆!?”(工期已经超出了三天)
清除的徒工闻言,就开始从后门拆毁家庙(供祀祖宗的地方)。
子产走到十字路口,停下脚步,似乎想起了什么,就派随从制止他们,传话说:“拆北面的(前门)居室,不要拆庙(子产仁,不忍毁人庙)。”
——分割线——
不久,晋国的边防官吏责备郑国(发生火灾的时候,子产在城墙上发武器,防备敌人入侵)。
晋国的使者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处,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牺牲玉帛。郑国有火灾,是寡君的忧虑。现在执事狠狠地颁发武器登上城墙,将要拿谁来治罪?边境上的人害怕,不敢不报告。”
子产回答说:“像您所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顺,上天降下火灾,又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以引诱贪婪的人,再次增加敝邑的不利,以加重君王的忧虑。幸亏没有灭亡,还可以解释。如果不幸而被灭亡,君王虽然为敝邑忧虑,恐怕也是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和投奔晋国,已经事奉晋国了,哪里敢有二心?”
——分割线——
楚国的左尹王子胜对楚平王说:“许国对于郑国,是仇敌,而住在楚国的土地上,由此对郑国无礼(前529年,楚平王复迁邑,许自夷迁居叶,恃楚而不事郑)。晋国和郑国正在友好,郑国如果进攻许国,而晋国帮助他们,楚国就丧失土地了。君王何不把许国迁走?许国不为楚国专有(自以旧国,不专心事楚),郑国正在推行好的政令。许国说:‘那里是我们原来的都城(许先郑封)。’郑国说:‘那里是我们战胜而获得的城邑(前712年,郑庄公灭许而复存之,一国两治,故曰我俘邑)。’叶地在楚国,是方城山外边的屏障土地不能轻视,国家不能小看,许国不能俘虏,仇恨不能挑起,君王还是考虑一下!”
楚王很高兴。
冬季,楚平王派王子胜把许国迁移到析地,就是原来的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