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安葬郑僖公。
这时候,弑君的子驷(驷氏,公子騑)还没有受到惩罚。
公子们就决定除掉子驷(驷氏,公子騑)。
哪知道,子驷(驷氏,公子騑)料敌先机,比他们先下手。
——分割线——
四月十二日,子驷(驷氏,公子騑)捏造罪名,杀掉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
郑国的孙击、孙恶出逃到卫国。
四月二十二日,郑国的子国(公子发,国氏,担任司马)、子耳(公孙辄,良氏)毫无征兆地入侵了蔡国,俘虏了蔡国的司马公子燮,目的是以这种“军事行动”向晋国投诚。
【插曲:尉止俘虏了敌人,子驷又与他争抢战功。子驷为了打压尉止(尉氏宗族),借口说:“你的战车太多,不合礼制。”于是,子驷就不让他去晋国献俘虏。】
郑国上下都很高兴,只有子产(公子发的儿子,国氏)一个人没有附和。
子产说:“一个小国没有文治,却只有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如果楚国人前来讨伐,能不顺从他们吗?如果顺从了楚国,晋军必然又前来讨伐。晋国、楚国讨伐郑国,从今以后,郑国至少有四五年不得安宁了。”(这是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教训)
子国(公子发,国氏)对子产生气地说:“你知道什么?国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自然有执政的卿在那里,你小孩子说这些话,小心掉脑袋!”
【子产当时的年龄,估计在十七、八岁上下。春秋时期,二十岁行冠礼以前,都可以称为童子(襁褓之中的婴儿除外)】
五月初七,季孙宿(季武子)、晋悼公、郑简公、齐国人(高厚)、宋国人(向戌)、卫国人(甯殖,甯惠子,宁殖,宁惠子)、邾国人(邾国大夫)在邢丘会见。
会上,由晋国确定了各国朝聘的财礼数目,让诸侯的大夫听取命令(晋国不想再次劳烦各国诸侯,所以让各国大夫们听命)。
鲁国季孙宿、齐国高厚、宋国向戌、卫国宁殖、邾国大夫参加会见。
在这次会上,郑简公向晋悼公奉献了今年四月“郑蔡之战”中的战利品,所以亲自到会,听取晋国的命令(献蔡捷也)。
【郑国的子驷(公子騑,驷氏)跟随寡君来朝见晋悼公,晋悼公对郑简公却不加礼遇(言朝执事,谦不敢斥晋侯),郑简公恐惧(估计晋悼公瞧不上这6岁的小孩儿)。】
《春秋》没有记载大夫的名字,为的是尊重晋侯(晋悼公复晋文、晋襄之业,制朝聘之节,俭而有礼,德义可尊,故退诸侯大夫以崇之)。
——分割线——
冬天,楚国的公子贞(子囊)率军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入侵了蔡国(蔡国靠在楚国那边)。
郑国内部出现了分歧。
子驷(公子騑,驷氏)、子国(公子发,国氏)、子耳(公孙辄,良氏)想顺从楚国;
子孔(公子嘉,孔氏)、子蟜(公孙虿,子游的儿子,游氏)、子展(公孙舍之,子罕的儿子,罕氏)打算抵抗楚军以等待晋军的援救。
【大季氏、然氏、印氏、丰氏没有表态,大概是不想发表意见吧】
想顺从楚国的子驷(公子騑,驷氏)说:“《周诗》中有这样的话:‘如果等到黄河水澄清,人的寿命有多长?占卜次数太多,只能是自作罗网。’与很多人谋划,众说纷纭,百姓无所适从,事情就更加难以办成。百姓已万分危急,暂且顺从楚国,以缓解百姓的灾难。晋军到我们再投靠他们。恭敬地供给财礼,等待大国到来,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带着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候在我国和晋、楚两国的边境上,以等待他们这些强国来保护我们的百姓。这样敌寇不为害,百姓不因战争而疲顿不堪,不也是可以的吗?”
打算抵抗楚军的子展(公孙舍之,子罕的儿子,罕氏)说:“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东西,是信用。如果小国不讲信用,战乱随时会发生,亡国也就没有几天了。五次会盟与晋国订立的盟约,现在打算背弃它,虽然有楚国救援我们,又能有什么用?楚国亲近我们不会有好结果,想把我国作为他们的边邑,才是他们真正想得到的,不能顺从楚国。不如等待晋军。晋悼公正是明的时候,四军完备无缺,八卿和睦,一定不会抛弃郑国。楚军远道而来,粮食吃完,肯定要很快回国。有什么可怕的呢?我听说:‘依靠别的东西,不如依靠信用。’加强守备,让楚军失去斗志,依靠信用等待晋军,不也可以吗?”
子驷说:“《诗》说:‘谋划的人太多,因此难以作出决断。发言的人满庭,但又有谁敢于承担责任?就好比一个人一边走路一边和人商量事情,因此一无所得。’请求顺从楚国,我来承担这一责任。”
最后,郑国决定顺从楚国,与楚国讲和。
【这次背叛晋国的借口是“今年开会的时候(5-8月),晋悼公不礼遇郑简公”】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此时郑简公才6岁,大事情上完全不能做主~】
——分割线——
晋国的范宣子(士匄,中军佐)来鲁国访问,答谢鲁襄公在春天对晋国的朝见,同时通报晋国准备对郑国用兵。
鲁襄公设宴款待范宣子,晋国的范宣子在宴席上吟诵了《標有梅》这首诗。(《诗经-国风-召南》中,诗人用兴女色盛则有衰,众士求之,宜及其时。范宣子是在暗示鲁国及时出兵,好早点会合。)
鲁国的季武子(季孙宿,担任相礼)说:“谁敢不及时出兵呢?现在,贵国国君就像是草木,我们的国君对就好像是草木散发出来的气味。高高兴兴地接受命令,哪里会有时间上的早晚?”
季武子接着吟诵了《角弓》一诗。(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大家都是兄弟和亲戚,千万不要见外)
客人将要退出宴席时,鲁国的季武子又吟诵了《彤弓》一诗(这首诗的内容是“天子赏赐有功劳的诸侯”,意思是想让晋国的国君继任晋文公的霸业,再次建立功勋,而“受彤弓于王”,早点消弭战火)。
范宣子说:“城濮这一战(前632年),我们的先君晋文公在衡雍向周天子进献战果,在周襄王那里接受了红色的弓,作为子孙的宝藏。我士匄是先君官员的后代,岂敢不接受您的命令?”
君子认为范宣子懂得礼。
君子认为范宣子懂得礼仪(《彤弓》之义,义在晋君。故范匄受之,所谓“知礼”)
【古人的外交谈判表面上如此雅致,背面却暗藏杀意——又要恶狠狠地收拾郑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