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栈的名字叫双喜,雨墨与小书童很认真的睡了一觉。
从东阳到永安,雨墨走过了三个都郡,几乎穿过了半个大虞,路程之遥远可想而知。
一夜过去,直到秋日当头时,雨墨两人才醒来,洗刷之后便早早出了客栈。在街头寻了一位憨厚的大叔问路,便向东城走去。走过一座城中心的石拱桥,看了看桥下潺潺的流水。雨墨问路问路再问路,终于在一条小巷前看到了,一棵寒柳。
东城一棵寒柳身后的小巷,巷里最后一家,便是小书童的家。
“少爷,我家就在那里吗?”
“爹是这样说的,应该不会错。”
小书童的声音有些小,他低着头,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一丝怯弱。
雨墨看的出来,所以他伸手拍了拍小书童的肩膀以示安慰。
对于小书童的来历,雨墨也不清楚,他知道小书童叫叶然,很小的时就跟着他一起读书了。但他不知道小书童的来历,也是临行时知道小书童的家在永安城。
雨墨也奇怪,两地相距甚远,为什么叶然会来雨家呢,单纯的读书?想想也知道不可能啊,但雨墨没有多问,因为小书童也不知道,他的记忆里只有当时父母模糊的身影。
“走吧,你早晚要回家啊。”雨墨温和的说道,说完带着小书童,走进了小巷。
幽静的小巷很窄,有一辆马车能勉强穿过的宽度,历经风雨的石路让这里显得很破旧,两边不知是谁家的宅院,白天也很是安静,仿若没有人住。但每一户的院门都很干净,显然是经常打扫的。在小巷的最里面,正对着小巷有一道门。门很不起眼,若非走到最后能看到,雨墨绝对不会注意这道门。
就是这道门,雨墨带着小书童走了过去,并且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一位中年男子,雨墨抱了抱拳,说道:“你好!”
那中年男子的目光从雨墨和小书童的身上扫过,那眼神很是沧桑,存在着几分疑惑。
他没有说话,只是用询问的目光盯着雨墨。
“晚辈雨墨,家父雨秀山。”
雨墨说完,将手中的一封信递给了那中年男子。那是雨秀山临行时,交给雨墨的其中一封信。
中年男子接过信,看了一眼。信是青色的,用的是很普通的纸,不贵,唯一的特点就是上面有一个飘渺的雨字。
“进来吧。”
中年男子把门打开,将院里面的景色露了出来。
那是一个很旧的院子,不管是里面的石桌还是石椅,或者说是那棵落了一地红色的枫树。
这是一个年代很久的院子。
雨墨带着小书童走了进去,进去的时候他仔细看了一眼那中年男子。
他看起来很沧桑,那种沧桑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经历,他的侧脸有道疤,很长,很窄。雨墨读过一些书,他认为那是剑伤。
“你父亲还好吗?”
中年男子开口了,他的声音很厚重。
“父亲还是如原来一般,喜欢风景。”
雨墨恭敬的回答。
“当年我与你父亲游天下山水,见到的风景何其美丽,没想到现在却居于那么偏远,喜欢一山一水。”
中年男子轻笑的说着,那语气中充满着追忆。
“前辈不也居于这里,享受着一院之景,父亲与您是老友,自然知道前辈想的什么。”雨墨回答道。
“哦?你父亲怎么说?”中年男子看向雨墨说道。
“父亲说,当年的事情早已过去,你何必放不下呢,来来往往都是如此,人死不能复生,仇恨终要放下,你应该过些正常人的生活。”雨墨说完,将小书童领到了自己的面前。
“他叫叶然,是您的儿子。”
小书童站在两人的中间,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你父亲能放下吗?”中年男子沉默了许久,最后说到。
雨墨没有回答,而是继续的说:“父亲还说,永安城不错,若非家里的问题,他也会住在这里。而前辈既然已经在这里,就不要走了。”
院里的枫树随风摇动着,继而又有红透的枫叶飘落,这个场景很美,别有一番风味。
……
雨墨走了,小书童留了下来,虽有不舍,但那里毕竟是他的家。中年男子叫什么雨墨不知道,但他知道的是那是父亲的老友,两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临走时雨墨对小书童说,他会在清风院读书,有空可以来找他玩。叶然从小便跟着雨墨读书,在别人眼中确实是一个小书童,但在雨墨的眼中,那早已是他的亲弟弟。
从东阳到永安,这段时间是两人最后的旅途了。
从小巷里走出,雨墨又看到了那棵寒柳,这一次雨墨很认真的看了看,他觉的那颗寒柳很是不同。
这颗柳树太直了,它的旁枝很是发达,在这样已经深秋之时,柳叶还没有发黄,青青翠翠。像是一把剑一般直挺挺的立在那里。
柳枝在风中摇曳,妩媚的独自轻舞。一柳在这永安城内,显得别样不同。
“这便是人吗?”
雨墨似有所悟,低声轻语,向着远处走去。
……
清风院,听夜六院之一。
与别的学院不同,清风院并不怎么注重修行,院中大部分的人,都是不会修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只是读书。略有几个会修行的,实力也远比不上别的学院的学生。这样的一个文邹邹的学院,更像是一个书院。但也就是这样一个学院,它的名字排在听夜六院的第二位。
因为清风院的上头就是永安城东侧的那座竹山,和山上的那座学府。凌门学府的名号可想而知,大虞安国以是数百年,数半的为官者,都出于这座学府。文以治国,这里便是大虞的那个文。
雨墨要去的地方就是那里。
清风院在永安东城,院外围绕穿城而过的河水-淇水。
文者乐水,这就是当年那位院长的想法。
如今科举以快要开始,秋季到来,也到了各大学院招人的时候了,清风院也一样。雨墨远远的都能看到,在通向清风院的个个座石桥上,人群陆陆续续的走过。
年轻的学子,年迈的书生,那里有很多人。
雨墨随人群登桥,穿过清冷的淇水,走到了清风院的院门前。
院门的材质是来自竹山的翠竹,一节节的竹竿编成了一个可容数十人同时穿过的庞大院门。上面有提字,来自当朝相国大人,也是如今大虞的文圣,凌来。
清风自来。
雨墨看着这四个大字,写在竹上更能体会到一种气质。他知道这四个字的由来,四字之前还有四字。
你若盛开。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便是清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