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乡土中国》里这样描述乡村与现代社会。这里是摘抄费孝通先生对农村研究中的一小段总结,甚是精辟。他这里所说的社会应是除类农村之外的社会,比如某某厂、公司,小区,城市。因为它们大多为三五成群的陌生团体。画押、签字是信任的问题,即使谁都认为自己值得信任,但不会有陌生人选择相信你,反之亦然。即使信任你,也太多出于人的道德素养,以他自身的道德准则来衡量你的道德标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出于道德,然后才是法律。道德对每个人所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思想认同有着联系。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差别了。
我有一发小,现在基本不联想了。从小就在一个村子里长大,而且也经常在一起玩。经常是我去找他,我年少时是别人父母口中“别和那个孩子鬼混”的孩子,单亲家庭的我跟着奶奶长大,奶奶又很疼我,我玩的时间便多;他家庭美满,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妹妹。首先就是一个班级而且经常同桌,一直到初中,都还是在一个班级里面,在同等的教育条件下,我俩的成绩却悬殊很大。初中之后我选择高中,直到考上大学,而他初中之后便上中职,之后就是学校安排去SH实习,便一直留在那边了。
还有我伯母家的儿子,初一便被开除了。他是与我一个环境长大的。写这么多似乎是在突出我是个优秀的人,但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垃圾,所以并没有对比性,只是想说明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别的,即使把你和某富二代从一开始就互换,那也将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相同的教育、生长环境下,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越学习越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不仅限于在差别上,读那些在各领域的“大牛”人物的著作,会觉得世界之博大,自己永远处在冰山一角,没有什么建树,自身性格都被弱化。我曾有一段时间总是一种消极过去视角。很容易或经常回忆过去,但总是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以至无法自拔的境地。现在的我算不上消极过去视角的人,但我也经常回忆过去,大多以平和的心态,以往我不会用“平和”,现在的我也觉得“无所谓”比“平和”更事实。“平和”只是在美化自己,这是一种卖弄文字的行为,借以文字的表达来展现自身是个怎样的人(这我已经写过)。
人都要犯贱的心理。我属于比较严重的,好了伤疤忘了痛。在受伤时能立下无数誓言,甚至下定多大的决心,把未来的奋斗目标都规划得非常清晰,但等伤好了之后,便忘却了伤时的痛,也不记得什么决心、毒誓,都过去了,身上找不出残留的一点伤痕,以至于记不得,也不想记起。也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觉得平常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所以我不惧苦难。它对我还是产生了一些作用,至少在做事时会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比如看书,现阶段的我也只有看书这一件事能称上有意义了。
始终有那么一件事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下去的:或一个长期的业余爱好。用一辈子做一件事你终会成功这句话必定是有人先说了,我不过是重复一遍。于我来说斯蒂芬,金说的“开始写吧!年轻人”这句话会很受用。
上学时老师常说很多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那试卷也只是有参考答案。在将答案这一问题泛化的前提下,这里存在一个自身所立足的角度问题。最直接的是正反两个角度,“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个圈子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费孝通先生这样写道。比如我这里的“写道”不能说是错误,但在还没有太深知识学习的低年级学生看来应该用“写到”才是正确的。林语堂先生总结“人之言皆偏见”很好的说明了自身阵营、角度的问题,偏见并非错误。再如“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是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力”出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这句话涵盖“严于律纪”的意思,可能有一些人认为应该用“严于律己”才是正确的。“克己”便是让自己去遵守纪律而不去做些出格的事,也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能相互产生信任、尊重的基本原则。而“严于律己”是人们条件反射出的成语,更通俗、通用化。人们约定俗成的常用法,但形成一种唯一标准的思想认同,这应是我们要尽量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