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10200000004

第4章 3.项城历史疆域及老县城古遗址

自从西周分封项子国(约为公元前1046年。鲁僖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被鲁国灭亡,项子国国名即被取消,仅存项地名。共延续约400年),到西汉置项县(汉高祖初年。取消建制时间约为438年),再到隋朝改为项城县(隋文帝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项县共延续约785年,无中断),再到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一脉相承的,其都城或县治一直在沈丘县槐店镇西南颍水之右的谷水之旁侧(在今项城市境郑郭镇内)。

据《淮阳大事记》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河决阳武(秦置阳武县,西汉置原武县。明初两县均位于黄河故道。1950年二县合并为原阳县),泛陈州等11州县,由汴至陈,任其泛滥,久不塞治,延续19年。”项城县治深受其害。明宣德三年(1428)黄河再次决口,夺淮入海,泛滥于南,与沙河堤平。已受害三十多年的项城县治槐坊店(非今沈丘槐店回族镇)被彻底冲毁,典吏(低于从九品,称未入流)刘镛上奏请求迁徙县治,于是项城县治迁徙到南顿县殄寇镇(宋金时置),改殄寇镇为秣陵镇,将南顿县并入项城县。至1953年项城县治搬迁至水寨,秣陵镇作为项城县治长达525年之久。1993年12月,项城撤县设市,称项城市,市政府驻水寨。

项子国自分封至国灭,疆域无史料记载。自项子国灭至秦,境内只有“项”地名,谈不上疆域的问题。汉至两晋,项县虽有“更属”,但未易名,疆域无考。东晋至元,不仅“更属”频繁,而且政区也时有“易名”,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其间疆域均无记载。

自项城县治搬迁后,疆域始定,据万历二十八年《项城县志》记载:“疆域四至:府(开封)东南四百里。延(横)七十里,袤(纵)九十里。东距沈丘县六十里,西距上蔡县百二十里,南距新蔡县百二十里,北距陈州百二十里(均系治所驻地间距离)。”“论曰:项旧治在槐坊店(非今槐店),以河(黄河)溢故改迁今所,项遗民虽仍居之,而地则属沈丘矣。今之疆域岂非昔之疆域乎!昔东广而西狭,今东西相方矣,如毛家营、面家集、钱柳店一带,皆远在东北,出今疆域外,而项民居其间者实多。城西不三里,杂以汝阳氓(民,古代民、氓通用)地,而以东、以南、以北未一舍,而为州卫地,州卫民者种种矣。”

明朝以来,项城疆域虽无大变化,但和邻县接壤处,仍时有较小变更。与邻县边界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历史上形成的插花地。据清末统计,插花村共有219个,零星村(即飞地)50个。城(秣陵)西南三里至十二里内三十余村属汝阳县(今商水县)管辖。县北沙河南五十余村属淮阳县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清丈土地时,互有交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仍有插花地。东北与沈丘县插花村,最远者距城九十余里,至界首西三里。北与淮阳县插花村,最远者七十五里。

自1947年至1948年底,民主政府(当为沈项临县和沈项淮县)调整区划,项城县调给汝南、临泉、沈丘、淮阳、商水、上蔡等六县467村,以上各县调给项城县207村。至此,项城县与邻县插花地彻底解决。调整情况大致如下:

县境北部,以沙河为界,西起刘营(今属花园办事处)东至后师寨、华佗冢(今均属郑郭镇),以北归沈丘、淮阳两县,以南归项城县。调给沈丘、淮阳34村(包括槐店河北寨、南关寨),接收淮阳81(实为73)村。

县境西北部,在饮马池、李楼、栗店、贺庄、张双楼、陈庄集等村以南和核桃李、西王坡、西齐坡、任冢、徐庄、吴阁(以上各村今均属南顿镇)等村以东归项城县,以北、以西归商水县。交给商水县100(实为97)村,接收淮阳县79村。

县境西部,在陈满庄、李庄、曹屯、曹庄、杨营、蒋寨(以上各村今均属范集镇)至三叉桥等村以东,桃花沟以南,归项城县,以西、以北属商水县。交给商水县12村、上蔡县35村(包括杨集及以西村庄),接收淮阳县9村、上蔡县4村。

县境西南部,在李五庄、大魏寨以东归项城县,以西属上蔡县。小孙庄、小杨庄、萧堂、大王庄(以上各村今均属李寨镇)以东属项城县,以西属汝南县(今属平舆县);大王庄、李红曾庄勤俭庄、解庄等村以北归项城县,以南属汝南县(今属平舆县)。

县境南部,在大士庄、闻庄、扈庄、周庄等村以东,张庄、欧寨、郭庄、冯庄以北,归项城县,以西、以南归汝南县(今属平舆县)。又在小王庄、路张庄、至白杨树沟以西,小泥河迄杨楼沟以北归项城县,以东、以南归临泉县。(以上村庄除大士庄今属李寨镇,其他村庄今皆属贾岭镇)交给汝南(今属平舆县)、临泉两县41村(包括新兴集寨,即火店或东和店,明称火烧店)。

县境东南部,在拖边沟下游以西、泥河以北和陈庄、苏州李、张庄、顾老庄至直谷头(即直河头)等村(以上各村今均属付集镇)以西归项城县,以东属沈丘县。交给沈丘县28村,接收临泉、沈丘二县11村。

县境东部,自华佗冢、张纸店(此二村今属郑郭镇)等村和郜沟下游直河以西,属项城县,以东归沈丘县。交给沈丘县230村,接收沈丘县18村。

自此,项城县疆域未再变动。地理坐标跨度:北纬33°03′—33°30′,东经114°40′—115°03′。东西宽35。9公里,南北长50公里,面积1078。97平方公里。东临沈丘县,南邻平舆县和安徽省临泉县,西接上蔡县、商水县,北靠淮阳县。市政府驻水寨镇。西北距周口市政府所在地31公里,西北距河南省省会郑州188公里。

项城老县城是明宣德三年(1428)搬迁的,真正开始建设是在正统三年(1438)。那么这中间十年项城县治在哪里?在今项城市李寨镇的项营村,项营原名项城营,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但有人说,项城营是因楚霸王项羽的驻地而得名,极不可能。要知道,项县是西汉初设置的,项城县是隋开皇二年(582)增加一个“城”字得名的,楚霸王那个时候不但没有项县,更没有项城县。

项城老县城,明正统三年(1438)知县胡琏始修,原为土城墙。正德六年(1511)知县张谕增筑,始甃以砖。嘉靖三十六年(1557)训导宋世相增建月城(也叫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其他城池也有在城门内侧的)门四座。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徐东渐建南北二门外吊桥各一座,三孔;东西二门外砖桥各一座,一孔。崇祯十六年(1643)知县张应弘周围修坚,增高旧垛二尺许。咸丰十年(1860)绅董公议,用高丘寺旧桥砖石七百余车及张君静斋劝捐,共建炮楼九座。宣统三年(1911)阖县绅董集议,用阎氏先人所修白衣阁三间,于步青倡修轩辕庙三间已圮之故砖,修筑坍塌城垣六十丈,修补数十丈。该城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拆除。

项城县老县城,聚落呈东西略长,南北稍窄,西南缺角的长方形。四周城墙外砖内土,城高二丈五尺,广一丈二尺,城墙上留有雉堞垛口。环城有海河,广一丈三尺,深一丈二尺。城周围七里有奇。建有四门,东曰来和门,南曰至善门,西曰重兴门,北曰忠顺门,各门上均建有城楼。四门外有四关。虹河流经城中,形成许多坑塘。

城内主要街道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主街道四条。东大街上有清真街(明清称回回巷,清朝后期改为仁和巷)、油坊街两条南北小街。西大街上有祖师庙街、石羊口街、关帝庙街、南小街等四条南北小街,另有东西向火神庙街一条。南大街上有黉学街一条东西小街。北大街上有城隍庙街一条东西小街。另有黄胡同(今改名文化路)、朱胡同、乔胡同、姚胡同、王胡同等更小的小巷。这些街道都形成于明代。南大街上有上虹桥,油坊街上有下虹桥,虹河水从下潺潺流过。(建国后新辟街道有长虹街、镇府街、松柏堂街、项新西路、项新东路、东海河街等街道)

项城老县城据传是按照四大天门、十三太保、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建造的。从地形上看由东向西像一条疾走的龙,故古有“龙镇”之称。东关为龙首,东关外向东北、东南延伸的两条小街为龙须,左右龙须街均有水井一眼,意为龙眼。稍微弯曲的东大街(弯曲度最大)、西大街为龙身。西关外也有左右两条小街(今仅剩一条),为龙尾街。东大街上的清真街、油坊街和西大街上的石羊口街、南小街等四条小街可看做是龙足(腿),且四条小街两两相近并不相对,很像巨龙迈步行走的样子。

城西南缺一直角,据古县志记载,建城那年,城内发生一起杀父案,为警示后人,知县令抹去一角。抹去的那一部分后来作为义地了,无钱无地之人死去可葬于此。

明清项城县衙及民国项城县署在西大街路北(老粮库所在位置,上世纪五十年代尚有少量建筑保存,现均已不存),呈长方形,自县城迁来时开始修建,后几经修葺,始具建国前的规模。西为石羊口街,东为祖师庙街,南为南小街,稍偏东路南有五六围汉槐一株(今列为县级保护文物),枝繁叶茂。项城县人民政府迁水寨前,驻黉学。

城内有钟鼓楼一座,撞钟击鼓用于报时,在西大街基督教堂(建国后改为搬运站)西面、黄胡同北口东面,楼下即街道通衢,1915年前后因扩展街道拆除。

城内有公馆、祠堂、牌坊数处。阎官宅,在上虹桥南面路西,为明代阎廷梓(今贾岭镇阎老寨人,隆庆丁卯举人,官至深州知府)、阎暖(廷梓长子,泰昌丙辰进士,官至广平知府)父子所建,今已破败不堪。

高家祠堂,在东大街仁和巷路东,为高崃云(嘉庆庚辰进士,曾任浙江丽水、永嘉知县)、高钦中(崃云长子。道光庚戌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高钊中(崃云次子,光绪丙子恩科进士,曾任翰林院授编修,提督湖北、提督云南学政,待讲转待读,加封四品,清光绪的老师)父子所建,有广梁大门、庭院、正殿和东西配房。殿内有楹联二副,上联“忠孝存心国为重”,下联“耕读传家孝当先”。今存正殿三间,西配房三间。

张五大人城宅,张镇芳大排行老五,故称张五大人,城宅位于上、下虹桥之间,虹河之阳,即现在秣陵镇东小所在位置,现存藏书楼一栋,五间两层,砖瓦木结构。

刘公馆,在西大街路北大槐树西与县衙之间,为晚清海军军官刘虎臣(上蔡人)致仕后在项城所建府第。高家与刘家俱项城显要,有“东高吟诗西刘田”之说。

夏家牌坊,为夏四老为其继母——夏六太太所建。

其他还有邓家祠堂、过街牌坊等。

西关外路北有杨烈妇祠。杨烈妇,唐代项城县令李侃的夫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李希烈背叛朝廷,攻陷汴州后,又准备掠夺陈州,就先分兵攻打附近各县,进攻项城县的多达几千人。李侃不吓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急得团团转,甚至准备弃城逃跑。杨夫人先训斥李侃:你是县令,守城是你的职责,就是战死也尽职尽责了,你若逃跑谁还守城?城池若守不住,城内兵器、财产、女人尽归叛军,你的罪过就大了。从而奠定了李侃的守城信心。然后又鼓励城内居民,你们性命、财产、先人尸骨都在这里,不能外逃必须严守城池,否则城破就被叛军俘获也成为叛军了。从而坚定了居民的守城信心。然后又挂出赏格,砖头瓦块击中一贼赏钱一千,射杀一贼赏钱一万。从而鼓舞了军民的士气。军民守城,杨夫人亲自烧水做饭送上城头,更加鼓舞了军民守城的决心。丈夫受了伤想休息,她又说,与其说在家里养伤被叛贼杀死,还不如战死在城墙上好呢。李侃羞愧再次出战。结果军民射杀了叛军主帅,叛贼大惊,一哄而散退了,项城县城得以保全。韩愈的女婿李翱写了一篇文章《杨烈妇传》,赞扬杨夫人是一位“忠”“勇”“智”“义”俱全的女性,被收入《新唐书·烈女传》。后人称杨夫人为杨烈妇,并建祠立碑纪念他。项城县城迁至秣陵后,人们仍然没有忘记这位杨烈妇,遂于西关外再建祠纪念她。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陈万言立碑,本地人阎廷梓撰文;万历二十几年,知县王钦诰又重修,本地人马文诠撰碑记。可惜现在祠、碑均无存,人们只能从史籍中知道这位杨烈妇。

教育机构有黉学、文庙、文昌宫、莲溪书院等。黉学,县学,位于南大街南端路东黉学街北侧,为春秋祭祀孔子和教诲生员的地方,包括儒学和文庙。文庙内建有大成殿、东西庑房、戟门、泮池、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启圣阁等建筑。儒学内建有明伦堂、乐育堂、节孝祠、忠义祠、教谕宅、训导宅等建筑。文庙居东,儒学居西,二宅相连,建筑宏伟,整齐肃穆。明正统十四年知县胡琏所建,后知县王璟、钮秀、刘勃重修,今建筑均已无存,仅存泮池和破败的状元们(即戟门)。

文昌宫,又名文昌阁,位于油坊街南段路西,黉学东南角,为明嘉靖廪生张承恩(秣陵镇侍郎张庄人,太学生,官至山东登州通判。祖父是侍郎张遇)所建,今建筑均已无存。另助建启圣祠(也叫启圣阁,在黉学内)。

莲溪书院,位于黄胡同(今文化街)东面虹河故道南侧,四周有虹河分流环绕,莲置其中,书院被绿叶红荷包围,故名。为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梁作文始建,嘉庆二十二年知县邵杰重修,并镌碑文为记。碑文(部分节录):“县之有书院也,与乡学并重。凡乡之秀美而文者,自成人以及小子,咸得读诗书,习礼乐,互相砥砺与其中。是其作人育才,培植风化,为功其浅鲜哉!夫故不可一日而或废也。”是培养生员以外学子的地方。明清两代诸多进士、举人、秀才大都在这里学习过。道光二十六年全县士绅学董再修,增设文场,共有大门、讲堂、习所、腰屋、厢房、号房七八十间,均为外砖里坯布瓦顶。民国初年,莲溪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今仅存讲堂五间,明三暗五,中间三间出厦。

城内宗教庙堂建筑多处。三个教堂:西佛堂,位于石羊口街南段路东,是供奉佛祖的地方,解放后为西街小学,今为秣陵镇面粉楼所在处。

东佛堂,在松柏堂街(该街南起西大街,北至项新西路,1990年新辟,因东佛堂即松柏堂遗址在此,故名),也是供奉佛祖的地方,民国年间改为戒烟的“再理会”,今已无存。

基督教堂,也叫福音堂,位于西大街路南、黄胡同北街口东侧,是帝国主义文化入侵中国的产物,解放后改为搬运工会,今为商贸场所和酒馆。

城内庙宇众多。城隍庙,位于北大街与城隍庙街交叉口西北角。原有庙宇几十间,正殿供奉“城隍”,东西庑房内塑有十大阎罗神像以及阴曹地府的各种行刑场面,阴森恐怖。院内有戏楼一个,每逢大会,在此演戏。抗战时期全部扒毁。今为居民住宅。

祖师庙,位于祖师庙街最北端路东,一个大院,有庙宇数十间,院内松柏长青,明清时期庙内供奉祖师爷,至于是哪个行业的祖师爷,已不清楚了。民国时期是县警察局所在地,庙门前有一棵大槐树,上挂一口大铁钟,抗战时期,每逢日军飞机前来骚扰,县警察局的人都敲击这铁钟报警,全城居民都能听到。解放后扩街被扒掉。

大吉寺,随同项城县治搬迁时一同搬来,清宣统三年《项城县志·祠庙志》记载:“大吉寺,在县治(今沈丘县槐店西南)东南。创建不知何时,唐人亦有题咏。明洪武初年重建,置僧会司。宣德三年避水患迁今治,寺亦随,改于县治西南隅。”位于莲溪书院南面。有人祖殿,拜殿,千佛殿,观音阁,客厅,斋房,山门,瘟神殿,罗祖殿,十王殿,五佛殿,葛仙殿,前后山门以及周围垣墉等建筑。凡遇庆贺,官吏师生习仪于此。朔望讲约亦集于此。宣统年间各建筑尚保存完好。民国时期曾在此办过项城县农林试验场,试种果树、洋麦(从美国引进)和刺槐,后改为项城县体育场,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老建筑数十间。院内有明三边总督傅宗龙灵柩,今无存。解放后先后改为项城一中、五七学校、项城教师进修学校、老城高中,今闲置。

奶奶庙,据说为“小罗王”(王道辉)任项城县令时所建。传说从县衙向南有一道地气直通王营村,县衙公务人员议事,王营的百姓句句都能听见。经风水先生指点,在南小街路西建一奶奶庙,才能压住这股地气。解放前夕扒掉。

火神庙,从南小街向南走尽头向东拐,就是火神庙街。火神庙街向东与黄胡同(文化路)相交,西北面就是原来火神庙所在之处。原有庙宇数十间,自成院落,内供火神爷。民国时期曾在此先后设县蚕桑局、教育局、县简易乡村师范女子班。解放后为项城一中女生宿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改为教师家属住宅区。

龙王庙,东关外向东北、东南延伸两条小街,每条小街上均有一眼水井,百姓称这两条小街为龙须,把这两眼井叫龙眼。因此在两街之间建了三间龙王庙,供奉龙王。逢年过节出高跷、肘歌、狮子、旱船、龙灯,都要先到东关朝拜龙王。所以老百姓把东门叫龙门,称东关为龙头。至今城内居民娶媳妇,拐弯抹角也要从东门进再回家,以图吉利。

北阁,也叫人祖阁、人祖庙,位于北关外,为一组庙院。正中坐北朝南面对北城门,是一座跨街而过的两层阁楼,阁下是北关外大道,上面的大殿供奉的是人祖伏羲的塑像,阁两旁有数十间偏殿,塑的是观音送子、财神爷等神像。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是人祖爷的生日,也是朝拜人祖爷的盛会,会期连续七天,不但北关,就是整个项城也都非常热闹。抗战时期项城城墙被扒掉,北阁也一起被扒掉。

天爷庙,原址是一个大高台子,上面有三间庙,供奉的是老天爷即玉皇大帝,建庙时间不详。抗日战争时期被扒掉,如今成了居民住宅。

蚂蚱庙,也称刘猛将军庙、蝗王庙、蝗神庙,在城隍庙街路北祖师庙于城隍庙之间,里边供奉的是驱蝗的蝗王或蝗神。旧社会遇到蝗灾往往举措无策,便借助神灵灭蝗,于是就有了蝗王、蝗神。一般认为蝗王或蝗神是南宋时期抗金英雄刘琦,被秦桧等主和派解除军职,任地方官时适逢百年不遇蝗灾,他千方百计灭蝗,取得成绩。宋理宗景定四年大旱,蝗灾横生,在此危急时刻,宋理宗借助刘锜的抗金战场勇武、地方驱蝗有功之名,敕封他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以此灭蝗。此后江南地区为他建庙,供奉他的塑像,以至遍及全国。

也有说是元末任江淮指挥使的刘承忠,当时江淮地区蝗灾严重,他率领军民把蝗灾扑灭,为江淮人民立下大功,元亡后他不愿归明而投河而死,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蝗神,建庙祭祀。

刘琦和刘承忠都是勇猛的将军,因此被尊为蝗王或蝗神——刘猛将军。

还有几种说法,一是北宋末年大臣刘韦合,一是南宋中期进士刘宰,一是宋朝放牛娃刘佛寿。他们对灭蝗也都有一定贡献。

东清真寺,位于东大街仁义胡同西侧可后,是回民守礼拜的地方。

另外还有关爷庙、灶王爷庙、西清真寺等,都不存在了,遗址成了居民区。

其他:上虹桥、下虹桥。古虹河横穿县城,在南大街上建桥,名上虹桥(俗称状元桥);在南新街上建桥,名下虹桥。古时,上虹桥上建有小亭。亭柱、檐板绘有人物、花草、走兽,形象逼真。下虹桥,小巧玲珑,形似下弦月。二桥东西向照,小亭和两岸楼台倒映水中,犹如水晶宫一般,为游人观赏虹河夜景提供休息场所。可惜亭已不存,仅留旧桥及干涸的虹河遗迹罢了。

西关外有“甜水井”。秣陵镇作为项城县老县城有525年的历史,古虹河穿县城而过,天长日久留下许多盐类沉淀物,地下水变成了咸水,不能饮用,只有四关外的水是淡水才可饮用。而四关外的淡水又以西关外的水质最好,故称“甜水”。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有专门挑甜水卖的。后来买水被视为剥削,卖水的绝迹,城内大部分居民自己人担、车拉,用之煮饭。1970年,在西关外甜水井附近建了自来水供应站,埋设地下管道通到北大街路东邮电支局南边,建了水塔,才解决了全城居民的饮用水。

城内水坑较多,较大的有书院坑、瓦子坑、张坑等。也多菜园,有李家菜园、马家菜园、丁家菜园等。解放前有句俗话:进了项城县,两眼四下看,除了苇子坑,掉下是菜园;进了项城猛一松,除了菜园净大坑。可见旧项城城内大坑、菜园所占面积之大。

七十二道沟:位于黄胡同路西火神庙后一片大坑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芦苇台,小沟纵横交错,人称七十二道沟。沟内水深数尺,盛产黄、黑鳞大鲫鱼。七十二道沟水向城外排入城海河的地方有一隧道,群众把它叫水道,把这里叫葡萄湾(即城墙缺角的地方)。

同类推荐
  • 借子记

    借子记

    寡妇蔡大娘给独苗闺女蔡文花招来上门女婿,二人婚后三年未孕,蔡寡妇带女儿文花到乡间老庙借子,第一个孩子生下来后蔡寡妇暴亡。此后,蔡文花又两次借子,生出来都是残疾。三个孩子长大后,在村子里掀起另一段恩怨情仇。
  • 血雨山河

    血雨山河

    宋朝初期,赵匡胤一統天下,在宋辽之間斗争迟迟得不到完美的句号。在数年的争斗两国战将各为其主。
  • 凡人治理大明记

    凡人治理大明记

    稍懂历史的凡人穿越明末,是否能拯救大明于水火?是否能全身而退?
  • 目击天安门(四)

    目击天安门(四)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
  • 战国一哥

    战国一哥

    这是一位变法图强的战国初期政治家,还是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事奇才。他是战国时代唯一能够打败秦国夺得其土地并将秦国遏制在函谷关内的大将军。他一生中征战无数,在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包括秦国在内的土地千里。他共与诸侯国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竟然没有一次败绩!他的《吴子兵法》在历史上闻名遐迩,在汉代甚至超过孙子兵法!而且,有证据证明他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与《左传》有扯不断的奇特联系……他是谁?战国一哥!
热门推荐
  • 四季TF我们还在

    四季TF我们还在

    她们是曾经的SEASONS,他们是她们纠纠缠缠半辈子的人,最后,爱情来了,婚姻来了,死亡,好像也来了。
  • 混沌剑法

    混沌剑法

    张梦星少年使剑高手,获得《太极剑谱》,醒悟“混沌心经”穿越奇遇剑魂,自创“混沌剑经”,修成极剑天兵,抗击列强入侵,大战东洋龟(鬼)子,血肉筑成长城,力战至尊强者,杀上仙路大道。
  • 接引花之沙华

    接引花之沙华

    她沙华{刹华}是幽暗恐怖的冥界接引者,任何一个鬼魂都有各自不同的记忆过往,而她就负责区分魂魄的三六九等并带他们入轮回...终年枯寂的生活使得沙华对追寻自由的心更加向往,在不明老者的指引下追寻一个名叫玉清道士的有缘人替自己渡劫重而获得自由,然自由之路对于沙华来说路漫漫其俢远希......
  • 你是我的旅人,我是你的路人

    你是我的旅人,我是你的路人

    曾经都奢望我们也能像三毛一样浪迹天涯,在巴西感受异域的风采,在撒哈拉沙漠陪同非洲小孩度过一天,有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像新加坡新秀作家徐一帆在大学未毕业之前就周游欧洲,做义工,邂逅杰西。可那个奢望到最后就真的就变成了奢望。也许你和我一样喜欢摄影,喜欢文字,喜欢不安分的生活,出发吧,别让你的人生留下遗憾,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每顿饭都有山珍海味,而是在兜里只有一毛钱的时候还想着那个未涉足的远方。94年出生,在一所普通二本上大学的纬帆喜欢感受生活,喜欢记录身边的美好。亲身体验着21世纪年轻一代的不一样。他说:“别怕,兄弟们都在”。这本书用最平淡的文字书写着发生在你我身上共同的事情。
  • 日常脑洞

    日常脑洞

    你希望这是什么文?玄幻?科技?穿越?言情?没有归类,集众多二哈倾力之作,故事接龙无缝穿插,脑洞没有底,看你走到几。这是一个我们的故事,内容千奇百怪,情节抓心虐狗,指不定哪天就能看到个文风大转折,别来骂我,因为,认真你就输了~~~
  • 今朝有熹明朝岩

    今朝有熹明朝岩

    自古红颜若雪却道命薄,今来几人痴情又叹缘浅。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日无情他日恨。
  • 合欢散尽

    合欢散尽

    那一世,她与他还只是小孩子,无意中在西来的藏传佛教大喇嘛钵中,放了一块自己最喜欢的饼,大喇嘛感念这份童稚的善心为二人灌顶,二人不知不觉于体内形成强于常人的念力。他们因着相似的性情、相似的境遇、对于彼此的依恋,世代临终发大誓言,要永远在一起。这一股执念造就一段段孽缘传奇,使他们世世相遇、恩怨情仇,纠缠五世。不是有份无缘就是有缘无分,或者缘分浅薄。每一世她都在执着地寻找他,而每一世,她都会莫名其妙感念到有一个声音在劝她:回头是岸。因着这份强大的念力,前尘往事如云烟,使她每每坠入梦境,最终在世世熟悉的声音指引下,该如何选择呢?
  • 崛起的时代

    崛起的时代

    从孤村中走出的少年,一次又一次的在磨难中成长,曾经迷失的方向,是否找到?曾经追思一生的记忆,是否在辉煌中得到再一次诠释?
  • 时空之创世曙光

    时空之创世曙光

    在这个时空就是这样,你不能选择就只能去适应它,你需要努力、拼命、奋斗、玩了命的去捕食,厮杀或者逃亡,你能做的就是付出更多的努力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干掉更多同时代的人,那么你就成为佼佼者!
  • 灵妖乱

    灵妖乱

    混沌初开,洪荒伊始,妖族林立,而人族才刚刚诞生,人族式微,只能在各妖族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着。妖神降临,各路妖王竞相争夺神位,战火纷飞,灾难四起,孱弱的人族前路又在何方,他们又要如何度过危机在写传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