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手边除十万步兵外,还掌握着万余铁骑,即使全部派往曹军粮道也不会影响与曹军的相持,按照“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理论,把韩荀这把杀鸡刀加强成牛刀也不为过!总胜过让韩荀部队孤单无援全军覆没为好。
即便如此,袁绍用兵的方略也逐渐显露出了巨大的优势,曹操的主力在与袁军的对持中陷入了困境。三国志载“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这应该是袁绍听从沮授建议的明证。
曹操实在忍不住了,这袁绍欺人太甚,十余万大军,东西连营数十里,隐隐已对官渡形成半包围态势。曹操也只得分兵与其对抗,但这样一来兵力更显单薄了。
将士们也心中渐感恐慌,从前线的将军到后方许都的文武官员,不少聪明人士已开始暗暗的准备后路,竞相秘密的与将来可能的主人通讯联系。还是国人那句老话:识实务者为俊杰!俊杰--谁不愿意争当?
必须打一仗了!要给后方的官员们一个安慰,要给前线的将士们一个振奋,要给袁绍的部队一个打击,趁还没有开始那决定生死的攻守战,把部队拉出去,在机动作战中灭掉袁军的威风!
曹操还是老战斗作风,身先士卒!亲率手边不足万人的部队开出了官渡的防守工事,只可惜这是以步兵为主力组成的部队,只能结阵前进,在灵活机动方面当然要有所不足了。
袁绍见曹操率军前来野战,不禁大喜,能把你的有生力量消灭在营寨外,当然对将来的攻坚大为有利。立即命令前部稍微后移,给曹军腾出厮杀战场,强弓劲弩封锁住曹军两侧的去路,却听从郭图的建议,从数里外的两翼军营,各出动一军,迂回向曹军的背后,切断曹操的归路,力求全歼出动的曹军。
曹操见袁绍的部队未经厮杀便主动后撤,感觉正是突击的良机,才欲下令结束布阵,立即冲锋,忽见两侧箭弩如飞蝗般飞来,当即醒悟:这是袁绍在给自己让出厮杀战场,这场仗是硬碰硬,没有什么大便宜可沾。那就拼一场吧,只要摸清了袁绍的指挥位置,还是要冒险突击一下的。
改令刀牌兵前移,防住敌人的弓弩,宝贵的骑兵居中待命突击,长枪军做好应付敌骑突击的准备,全军原地结阵,等待敌军出动应战,曹操本人则极力分辨袁军的传令骑来往于何处,只要弄清你袁绍的中枢之所在,那就对不起了!
只见对面袁军队列不断变幻,已经开始缓缓逼近,却不见敌军的主力骑兵出现,敌人在等待什么?
曹操不禁狐疑,丰富的战场经验使他本能的命令了望哨注意两侧远方,尤其是远处的侧后,了望哨惊报:“左右后方均有尘土扬起!”
曹操立时明白:袁绍欲包自己的饺子!一时来不及细想,立即传令全军速退,今天这仗不跟你打了!
等到全军开始向后移动,已经迟了,那对面袁绍的骑兵突然发起了冲锋,两侧的大批步兵也同时包抄过来,已经接到撤退命令的曹军阵形开始乱了。
向后方的官渡方向望去,眼见得袁军迂回的部队已经合拢,曹操大惊!所幸位于中军自己的骑兵尚未移动,曹操立即传令:张辽、徐晃率骑兵断后,许褚、乐进带自己的虎士卫队全力开道,杀回官渡。
两侧的步兵已经交上了手,现在的曹军处于三面被攻的不利态势,处于有利地位的袁军得势不饶人,杀声连天,箭弩如雨,曹军的伤亡眼见大增。
所幸且战且退的曹军并未混乱,舍命开路的许褚、乐进又极其骁勇,许褚手下的“虎士”们又个个是豁得上性命的主,终于在抄后路的袁军中间撕开了一道裂缝,曹军总算无比狼狈的退回了官渡大营。
曹操计点士卒,一战损失了三成有余,从此再也不敢出营,现在双方的战局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是相持了,是庞大的袁军开始了围攻战,而曹军则自然处于没有退路的苦守状态中了。
没有退路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事情是看不到希望!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子兵法三、谋攻。
不少古代军事发烧友对官渡之战中袁绍的用兵表示了不屑,三倍于曹操的兵力,为什么不把缩成一团的曹军给包围起来?那样的话光是饿也能把曹军饿垮呀。
这就是上面孙子兵法上所说,根据双方兵力应该采取何种战术的问题了。按孙子兵法所说,没有十倍于敌军的兵力,是不可能八面包围敌军的,这帐好算的很:包围敌军,属平均分配兵力,而被围的军队却有随时集中一点的主动权,一旦敌军突围或突出作战,全局上不十倍于敌,在局部上就极难组织起强于敌军的兵力。
按史载,“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几场外围战下来,袁绍兵损不过万,也就是说,现在袁军还应有精兵十万出头;而曹军呢?总数史未详载,但从曹操孤注一掷的抽调二线兵力集中于官渡前线来看,总数应该三万出头,所以袁绍不可能进行包围全歼的战法,处于守势的曹军阵势密集,也无法进行分割逐步围歼,现在采取的半包围态势的进攻战术应该是正确的。
从官渡本身实际发生战事以来,曹操便在关羽出走后抽调了几乎所有能抽调的部将来到了官渡,守宛城的曹洪、守阳翟的曹仁、扬武将军张绣,并且撤退了阳武的徐晃,现在已经集中起了所有能集中的兵力固守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