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极佳!没遇到像样的抵抗,曹仁的骑兵直如同几只猛虎进了羊群,战士们简直就是在享受杀戮的快感了。而曹仁本人却不理睬刘僻的乱兵,马不停蹄的直扑刘备而去,逮不住刘备,这胜利也就大打了折扣。
战场经验丰富的刘备岂是这么容易逮到的?刘备早已把逃命战术锻炼的炉火纯青,一见曹军从正南出现,便醒悟到事情不妙,几乎是本能的策马就溜。
等到曹仁驱开乱兵扑到刘备的指挥位置时,刘备连同他那几名亲兵早就不见了踪影,曹仁只有把气撒在了刘僻部身上,趁胜势提军摧毁了刘僻的大营,那刘僻的万余大军竟然如鸟兽散,瞬间不复存在。
刘备直接逃到了赵云的部队中,自己的这千余老兵没遭到损失,应该是刘备的极大幸运,现在投向何处呢?袁绍的心胸狭窄、事无决断,刘备已经亲自领教了,跟着他继续把这个客卿做下去?看来前途不大光明。但现在投奔荆州刘表却不是时候,刘备极清楚那曹仁就在去荆州的必经之路上等着自己,再说,对袁绍总要有个交待,不告而别不是刘备的行事作风。
之前投降自己的那几个县现在肯定指望不得,善于观风变向的人一般都能坚持这种老传统,再变回去那是可以预料到的必然现象,别自己送上门去找不舒静了,说不定一下成就了人家,让人家在曹操那儿立上一个抓住刘备的大功。
无奈之下,刘备还是选择了重新回到袁绍的大军中去,当机立断,偃旗息鼓,部队连夜西行,迂回向孟津渡口,一路之上,刘备不禁暗怨:袁绍如果稍微加强一下自己的兵力,何至落得如此功败垂成?
获胜的曹仁却行动更为迅速,表面上部队正在忙于收复叛乱的各县,实际上那不过是他一半的部队,曹仁自己却是精选了一千轻骑,连夜插向了许都与官渡之间的鸡洛山区,那里是袁绍的部将韩荀活动频繁的地区,曹仁要趁其不备,实施长途奔袭,打他个猝不及防!
运气这次又站到了曹军一边。
韩荀现在已经不能像刚来到鸡洛山中那样,对曹军的运粮部队肆意劫掠了,曹操的护粮部队现在一般都在几千人以上,韩荀只能集中他的一千精骑,实行突然袭击,冲上去放把火就走的作战方式,就这样还要事先选好既利于突击又利于撤退的地形,这种两面兼顾的地形不是太多,以至于运粮的曹军对将会在哪里遭劫都基本有数了。
长途奔袭到鸡洛山的曹仁也发现了这种位置,他立即命令全部骑兵隐蔽于那利于骑兵逃跑的方向,抓紧休息马力,以火光为号,待命出击,作战命令极为简单:不准放走袁军的一人一骑!
不幸的韩荀恰巧也看准了这个地方,确凿情报:今天将有千辆曹军的辎重车队要经过鸡洛山,韩荀还是准备冲上去,烧掉就溜号。
车队来了,韩荀的骑兵全部出动,轻易的突破了曹军护粮部队的防线,火也点起来了,略有损伤的部队也顺利的撤下来了,谁知正好一头扎进了曹仁刚刚布好的埋伏圈!
长途奔袭的曹仁部队现在反而成了以逸待劳,韩荀在惊慌之中被好像从天而降的曹仁砍走了脑袋,部队群龙无首,外围又被赶上来的曹军护粮部队包了个严严实实,一战竟至全军覆没,未能逃走一骑!
自此,官渡的曹军后方威胁已全部解除,曹仁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此时的曹操却是连表奏奖赏都无心思了:曹操这边的形势恰与后方相反,战局逐渐恶化,官渡的外围战已经失败,现在已经谈不上什么相持了,已处于被围攻的状态。
史书上记载的东西最容易使人糊涂了,即使不同的史书能相互印证的也不例外。
例如:在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有记载的一段,曹、袁两军在建安五年四月进行完白马、延津之战后,被剥夺了军权的袁绍谋士沮授这样向袁绍建议:“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军;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此。南幸于急战,北利在缓师。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
这意思就是说:我军虽然人多,但不如曹军精锐,曹军虽精悍,但粮草储备不如我军,所以敌军利在速决,我军宜在持久,给他把战事拖下去,硬熬就会把曹军熬垮。大家注意后面的三个字:绍不从。
这就是说,袁绍不听从沮授的高明建议,一意孤行的进行了速战。
是这样吗?让我们看一下战役进程:袁绍四月便占领了曹军的第三道防线阳武,这里其实就是曹军最后一道防线官渡的外围阵地,相距百里之遥,但直到八月,袁绍的十万大军才逐步的逼近了官渡,平均一天前进不到一华里,还要怎样再缓?
很显明,袁绍是听从了沮授的建议,并没有急于与曹军决战,而是步步为营,**缓逼,稳操战役的主动权,直到压迫的曹军终于受不住了,以至于不得不在极不利的态势下出来作战。
这时的袁绍其实极为沉得住气,很明白怎样才能万无一失的战胜曹军,要说不足之处,那就是在两支派往曹操后方之奇兵的兵力配备上有点失策。
假如狠狠心交给刘备一万精兵,那将会如何?要知道,刘备以自己千余弱旅便已攻占了许都的南大门濦强,离曹操的老巢许都还有不足六十里,步兵也一日可达,那样的话,曹操还能在官渡坚持下去吗?
趁其回军救京师,出动大军掩杀其后,大胜当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中国的历史也将改变轨迹了。
再就是对派出骚扰曹军粮道的韩荀军也应该给予策应,胜曹军的关键在于切断曹军的后勤供应,千余的韩荀轻骑是官渡曹操大军咽喉上的利刃,不应该就这么让他给轻易的折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