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辩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辩士的言语,有时候不但可以改变一位重要人物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历史进程。辩士不一定相信他自己所说的话,但是他可以通过一些真相,一些说话的技巧,来让别人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这样达到自己的目的。历史上最出名的两个辩士,便是苏秦和张仪。这两个人并不是像普通的臣子一样忠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利用了6个王国之间的矛盾,游说各个王国之间,赚取自己的利益。可以说这两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的进程。
本章中就要讲到辩士的作用。
韩信打败了赵国之后,还记挂着当时李左车的建议,所以他就给军中下了一道命令,用1000斤黄金赏赐能够把李左车带到他眼前的人。于是不久就有人把李左车绑着送到了他的面前。这韩信见了连忙亲自给李左车松绑,并且让他面向东坐着,自己用对待老师的礼仪来接待他,向他请教,自己自称“仆”,就是仆人的意思。
“仆想向北攻击燕国,向东攻击齐国,您觉得怎么做才能成功?”
这李左车是个见识高远,深谋远虑的人。虽然刚刚才被绑着来的,但韩信亲自给他松的绑,又把他当做老师对待,知道韩信是想用他不想杀他的意思。但是毕竟是刚刚被别人打败,很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且他也想看看韩信的本事。所以说话就非常谦逊了。他对韩信自称臣,表示愿意臣服的意思,“常言说,‘败军之将不足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臣不过是败亡的俘虏,哪里值得将军问我这样的大事?”。
韩信听了,就对答到,“以前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虞国灭亡了;但是在秦国的时候,秦国称霸了。这不是说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是愚蠢的,在秦国的时候就是聪明的。他们不同的结局在于他们有没有听取百里奚的计策,有没有任用百里奚这个人。如果成安君陈余当时能使用你的计策的话,那像我们这些人现在就已经被抓了。因为陈余没有采用你的计策,所以我现在才有机会侍奉您。我的确是诚心诚意向你请教,请不要推辞!”
李左车听了韩信这话,也觉得韩信见事明白,是个值得辅佐的人。所以就不再推辞了,直接分析了起来,“将军刚刚破了魏国,又俘虏了夏说。现在早上还没结束就破了赵国二十万大军。现在将军的名声已经是声震华夏,名闻环宇,连农夫都愿意听从将军的命令,这是将军的长处。但是将军的士卒远行千里,连续作战,其实已经非常疲敝,没什么锐气了,现在带着这些人去攻打燕国非常坚固的城池,恐怕很难攻下,而且旷日持久,后勤也容易出问题,这是将军的短处。善于作战的人,要能够以长击短,而不要以短击长。”
韩信听了,分析的很有道理,就接着问,“那要怎么办呢?”
李左车就接着说,“既然要以长击短,那暂时就不要出兵燕国。不如就在赵国按甲休兵,休养生息,恢复军力。同时派出一个辩士到燕国去,把我们的长处暴露给燕国,燕国必定不敢不听从。燕国听从后,在发兵到齐国的边境,这时候大势已成,齐国就会危如累卵,即使有智谋之事,也是不能为齐国出什么好主意了。按这样的思路,天下的事情都可以考虑了。兵法本来就说要先造声势,然后才进行实际行动,就是这个意思。”
韩信听了,觉得分析的非常有道理,就说“很好。”于是采取了李左车的建议,派了个辩士到燕国去,燕国果然投降了。
因为张耳在投降刘邦之前被封为常山王,也就是赵国这一块,所以打下赵国之后,韩信请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就同意了。韩信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找后路。因为很明显,破魏,破代,破赵,破燕这一路走来,张耳的功劳比韩信差远了,现在给张耳请封成功了,那后面自己的王位也就不远了。
这中间楚国又几次出兵救赵,这韩信和张耳因为是客居,所以群众基础差,根据地不牢,不得不往来救赵。然后有了精兵,就把精兵派到荥阳一带给刘邦补充兵力。
再说回主战场刘邦项羽这边。楚军有好几次断了汉军的粮道,汉军中的粮草已经不多了。情况危急,这个时候郦食其为了给楚军多树敌人,大家并力灭楚,就刘邦提了一条建议。
“从前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桀王的后裔封在了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把商纣王的子孙封在宋国。现在秦国不讲仁义、侵略各诸侯国。灭掉各国后,诸侯的后代们生无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重新扶立六国的后裔,当今六国的君臣、百姓都对陛下感恩戴德,无一不向往陛下的风范,仰慕陛下的仁义,都甘愿做陛下的臣民。这样德义已经施行,陛下即可面向南居帝位称霸天下,楚王也必定会整理衣冠,肃然起敬地前来朝拜了。”
汉王这个时候正没有计策,听了之后也没多想,就说:“好!你赶快去刻印,完事你就带上它们出使各国了。”
这个郦食其还没走的时候,张良从外面进来了。刘邦正在吃饭,看到张良就说,“子房过来一下,刚才有人给我出了一个打破楚军的计策,你帮我看看怎么样。”接着就把郦食其的建议告诉了张良。
张良听了,就对刘邦说,“谁为你出的这个馊主意?要是真这样的话,你的大事就完蛋了!”
刘邦听了大吃一惊,赶紧问道,“为什么?”
张良说,“借用一下你的筷子,我给你分析分析。”这就是后世经常引用的一个成语,借箸代筹的出处。
接着张良就分析了,“从前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封立夏桀、商纣王的后裔,是因为估量到自己可以掌握住对他们的生死大权。而如今陛下能够决定项羽灭亡的命运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国君后代的第一个理由。周武王进入殷商的都城,在里门表彰商纣王时的贤人商容的德行,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翻修比干的坟墓。而如今陛下能够这样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之后的第二个理由。周武王曾经发放商纣王巨桥粮仓的粮食,散拨鹿台府库的金钱,以赈济贫苦百姓。如今陛下可以这么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之后的第三个理由。殷商灭亡后,周武王废弃战车,改作乘车,倒置兵器,以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如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四个理由。把战马放养在华山的南面,以显示让它们休息不再驱用。如今陛下可以这么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五个理由。将牛放牧到桃林的北面,以表示不再用它们运输粮草辎重。如今陛下能够这样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六个理由。天下远游的士子,所以要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抛弃自己祖先的坟墓,离开自己的老友,跟随陛下辗转奔波,为的就是得到那日思夜想的一点点封地。倘若今天重新封立六国国君的后裔,使天下远游之士各自回去事奉他们的君主,伴随他们的父母妻儿,返归他们旧友、祖坟所在的故土,那么陛下还依靠谁去夺取天下呢?这是不可封六国之后的第七个理由。况且当今只有楚国强大,尚无超过它的,假如复立的六国后代重又屈从楚国,那么陛下还怎么使他们臣服于汉呢?这是不可封六国之后的第八个理由。如若真的采用了那位宾客的计策,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可不就完了吗!”
刘邦听了这话大怒,立刻就不吃了,把嘴里的肉吐了出来,大骂,“这个酸腐的读书人,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于是命令立刻把印削掉。
小胖觉得,郦食其的本意是想立了各诸侯国之后,各个诸侯国就会感激刘邦,同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同楚国开战。这个意愿是很好的,而且表面看起来逻辑上也确实可行。但实际却是行不通的。不过张良的分析小胖没找到重点,下面小胖分析一下。
郦食其的建议在什么时候有用呢?在革命初起,大家一起反对原来独据中华大地的大鳄时有用。这个时候,大家之中,藏龙卧虎,不乏高明之士,很多能在起义大军中独当一面,而且彼此之间利益纷争不大,因为夺取的都是原来大鳄的东西,谁拿到就是谁的,大鳄这个时候也不可能和这些起义军结盟。但是此时大鳄的力量很大,所以一定要给大鳄多树对头,大家齐心协力打破大鳄。这个时候郦食其的计策是对的,就要给大鳄多树敌人。但打破大鳄之后再怎么说,那就要看新的力量对比怎么样。
但是郦食其的建议在楚汉相争到非常激烈的点上已经不适用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斗争到了这个时候,英雄已经出了很多了,再冒出英雄的概率已经很小了,也就是说,即使复立了六国之后,那这六国之后是否有能力一起攻击项羽,那是很难说的,多半会一击而垮。换句话说就是立了也没用。
而且项羽和他们也不是敌我矛盾,项羽完全可以也和他们结盟,反过来攻击刘邦。因为项羽当时的攻击力还是非常强的,六国初立,迫于项羽的威慑,多半会同意,那这样就更糟了,立了反而有害。
其实郦食其的这个思路,张良早在之前就已经提出过了。当时是刘邦刚从徐州败退,这个时候想用大片土地封功臣,问张良可以一同建功立业的人,张良就推荐了韩信,黥布和彭越三人。当时这个思路其实就是为楚国多树敌人的思路,而且是比较吻合实际的,因为这三个人确实都能独当一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三个人确实对牵制项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汉王刘邦在与项羽激烈的斗争中也感觉前途迷茫,就问陈平,“现在天下斗的纷纷扰扰,什么时候才能定下来?”
陈平听了,知道刘邦是问怎么打败项羽,他想了想,就说,“项王身边得力的臣子,也就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那几个人而已。大王您如果确能拿出几万斤黄金,我用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关系,让他们内部互相猜疑,而项羽的为人原本就猜忌多疑,很容易听信谗言,这样一来,他们内部必然会自相残杀,我们即可乘机发兵去攻打他们,如此击败楚军是一定的啦。”
汉王说:“对啊!”
便取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让他自己做主使用这些黄金,自己不过问他使用的情况。陈平于是用许多黄金雇请间谍到楚军中去进行离间活动,扬言说:“各位将领如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卓著,但是却终究不能分得一块土地而称王,因此他们便想与汉军联合起来,借崐此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项羽果然有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陈平是很牛的,他利用了项羽的缺点,而这些缺点都是韩信之前给刘邦点出过的。一个是妇人之仁,给部下赏赐太轻。一个是匹夫之勇,不能任属贤将。而刘邦这么正好相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相当慷慨大度。
项羽因为妇人之仁,所以陈平才让间谍宣言他的部将得到的赏赐太少,都想要封王,而这是项羽绝不会提供的。因为匹夫之勇,性格又猜忌,所以陈平断定项羽君臣之间没法坦诚的交流,一旦有隔阂,那是很难拟补的。所以陈平的计策很容易成功了。
而刘邦这边因为这个豁达大度的性格,他的臣子们始终觉得他不错。因此在刘邦死后,吕后擅政,但吕后一死,他的臣子陈平和周勃等立刻就自发组织发动政变,恢复了刘姓正统。事成后这些功臣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再要求进一步的权利和地位,君臣和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也说明了刘邦的厉害之处。
夏季,四月的时候,楚军在荥阳围住了汉王,不断的攻击,形势危急。刘邦向项羽请求议和,将荥阳西面的地区划归汉国,东边划归楚国。但范增知道这个时候正是灭亡刘邦的大好机会,因此劝项羽全力攻打荥阳,刘邦因此忧心忡忡。这时陈平的反间计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项羽派使者到了刘邦的地方,陈平准备了丰富盛大的宴席,让人去款待楚国的使者。但是等见到楚使,一交谈,就假装惊诧地说,“搞错了!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随即命令把好酒好菜又端了出去,改换成了很差的饭菜送给楚使食用。楚国使者这下这个气生的不小,回国后,立刻把这些情况添油加醋的汇报给了项羽,项羽听了,果然又对范增起了疑心。范增是什么人?那是连项羽的叔叔项梁都敬重的人,项羽称他为“亚夫”,意思是仅次于父亲,地位相当高。他想要加紧攻下荥阳城,但项羽听了使者的汇报已经不信任他了,不肯听从他的意见。这范增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便怒气冲冲地对项羽说,“天下事大体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干吧,望能准许我辞职回家!”于是范增就一肚子怒气踏上了归途,结果还没有到达徐州时,就背上毒疮发作死去了。
可惜了一代忠良啊,范增原本没什么异心,而且年纪也大了,也活不了多少岁了,对项羽根本没什么危险。本来可以君臣和谐的,结果却因为猜忌,不得善终。鸿门宴上范增就曾说项羽,“竖子,不足与谋!”,那个时候只是他对项羽不满,怪他当时没有直接杀了刘邦。没想到发展到现在,刘邦真的起兵反叛了,应了他当时的预言的时候,范增这个当年直言进谏的忠臣反而遭到了猜忌,范增这个时候心理的悲哀啊,真正是哀莫大于心死,完全失望,完全气恼,悲愤交加,以至于发疮而死。从这里看,领导真的重要啊,刘邦虽然骂人,但是刘邦最终的决策,事实证明基本都是对的。项羽虽然有绝对的武力,但是往往用了不当的方法,最终败于刘邦之手。
到了五月份的时候,荥阳城已经危在旦夕了,纪信对刘邦说,“事情万分紧急了,我请求去迷惑楚军,大王趁乱逃出去!”
于是陈平夜里从东门放出去2000多女人,楚军一看,立刻四面八方的围过来进攻。这个时候纪信就乘坐了汉王的马车,使用了汉王的仪仗,到东门外大声喊道,“城中没有粮食了,汉王投降了!”
楚国的士兵一听,都喊万岁。刘邦见了,机会已到,就命令周苛、魏豹、枞公继续把守荥阳,自己趁乱带着几十个骑兵逃出了荥阳城。项羽的士兵把汉王这伙人拿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假冒的,就问纪信,“刘邦哪里去了?”纪信就说,“已经出城了!”项羽听了大怒,直接就烧死了纪信。
这边周苛、枞公这时相互商议说,“这个魏豹曾经背叛汉国,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很难和这样的人一起守城!”于是这两个人就杀了魏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