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又说到陈平了。陈平归属汉王之后,因为和汉王的一些老部下不熟,再加上暂时没有战功,全凭一张嘴,一来就来管着他们这些战功赫赫的老部下,所以这些老部下们很不服气。
周勃、灌婴等人对汉王说:“陈平虽然长的漂亮,但肚子里面却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就曾经和他的嫂子私通,为魏王做事时,因不能被魏王所容而逃去投奔楚国,但是在楚还是得不到任用,这样又逃奔来归降了大王。现在大王您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的人却这么器重,授给他这么高的官职,让他来监管着各部将领。我们听说陈平偷偷接受将领们的贿赂,金钱给得多的人就能得到很好的待遇,金钱给得少的人就会遭到很差的待遇。这样看来,这个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希望大王明察!”
汉王听了这话,心里也犯了嘀咕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于是就召来陈平的引荐人魏无知前来责问。
魏无知说:“我前面所说的是陈平的才能,陛下现在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如今即使有人有像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却无益于我们取得胜利,陛下会用这样的人吗?现在楚汉争雄,我举荐的是身怀奇谋妙计的人才,我们只要考虑他的计策不是对国家有利就可以了,至于私通嫂子、收取贿赂,这些小事又有什么值得去怀疑的呢!”
汉王听了魏无知的话,虽然也认同,觉得陈平是有点才能,和嫂子私通,收受贿赂也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也不确定他是不是真心实意的跟着自己干,会不会形势一不利就会另谋出路,所以就再召陈平来见,责问他说:“你先在魏王那干的不如意,就转而投奔楚王,但又干的不如意了,又来与我共事,守信义的人都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
这陈平之前已经听说了别人告状的事情,于是就对刘邦说:“我事奉魏王的时候,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所以我才离开他去辅佐项羽。但是项羽也不会用人,他所任用信任的,不是项姓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即便是有奇谋的人在他眼前他也不会用。我听说汉王是真会用人的人,因此才来归附大王。但我空手而来,你给的又不多,不收点贿赂就无法应付平日的开销。你看看吧,如果我的谋划确有值得采纳的地方,就希望大王采用它,别的就别管了。如果您觉得我的谋划毫无价值,那我收的贿赂都在这里,请让我封存好送到官府中,我请求辞去官职。”
汉王听了这番话,连忙向陈平道歉,并且重重地赏赐了他,授任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所有的将领。这样一来众将领们便也不敢再说三道四的了。
小胖觉得这段历史对于接受传统教育的我们不啻于当头一棒。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都觉得贪官污吏何其无耻,必须要清除。但是何曾见到陈平这个贪官污吏这么的理直气壮,而且刘邦作为他的主管居然不但不惩罚,还给他更大的官做。这个世界太疯狂了,猫都让老鼠上了床了。但是小胖要说,这里有超出我们平常认知水平的东西。
在和平年代,国家就好比一个健康的机体,没什么大毛病。国家井井有条,政治清明,这个时候就不能容许腐败,因为这个时候没有有关生死攸关的大事,这个时候所关心的,只是经济持续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而影响这种局面的,或者说可能会导致机体病变的,就是腐败。官员贪腐,造成社会不公,民怨沸腾,进而引发各种危机,所以必须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即使有的官员才能很高,但是品德不佳,那也不能任用。因为不用他,别人虽然可能做的没他好,但是不至于乱,不至于留下不可碰的弊病;但是用了他,他为一己之私设下很多障碍,做了很坏的榜样,这会成为万人之大弊。这就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头所说的,有德有才的是圣人,有德无才的是君子,无德有才的是小人,无德无才的是庸人。任用官吏,如果没有圣人,那就用君子。如果都没有,那么即使用庸人,也不能用小人,因为小人之才,足以支撑其为害。
但是在战争年代就不是这样了。生死攸关之际,一步天堂,一步地狱,所以只要能够取得胜利,那就什么都不用管。人无完人,管的多了,丢了主要矛盾,那就得不偿失了,这就是陈平获得重用的理由。
这就好比治病一样。对于一个健康的人,偶尔得点风寒感冒,头疼脑热的,那就得治疗。但是如果是一个危重病人,那这个时候总是要以续命为主,用药首先要能续命,即使这个药会引起腿疼屁股不舒服的,都不要紧,先得抓主要矛盾。等大病治好了,那些小病再慢慢考虑。
魏王魏豹过来拜见汉王,请求回去看望父母的病。结果一到魏国后,就绝断了黄河渡口,倒戈投降了楚国。
在楚汉斗争正激烈的时候,刘邦又遇到一个大麻烦,关中发生******了。那米贵到一万钱一斛。老百姓饿的互相吃人。刘邦就让老百姓到巴、蜀一带找粮食吃。
这里穿插一个小故事。当初秦朝灭亡的时候,那些豪杰都争着抢夺金银,只有一个姓任的在深挖窖,广积粮。到了楚汉相争的时候,到处都是战场,老百姓根本不能耕种,于是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那粮价就蹭蹭蹭的往上涨。这样老百姓为了活命,就不得不用高昂的价格来买粮食,结果那些豪杰抢夺的金银最后都到了这个姓任的手里。这个姓任的因为这个事情,家族一直富裕了好几代。
刘邦命令萧何在关中辅佐太子,同时命令萧何总管后方事物,制定各项法令,建立皇祠,建造宫殿等事宜。有些事来不及禀报的,就先行处理,等后来再禀报。萧何总管后方,给前线用的粮饷,人员补充等从来没有断过。这也是萧何后来位在群臣之首的原因。
汉王派郦食其去劝说魏王豹归降,并召他前来。魏豹不听,说,“汉王这个人,为人太傲慢无礼了,太喜好侮辱别人了,骂起诸侯、群臣来,就像斥骂自己的奴仆一样,我绝不会再去见他!”汉王于是就任命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一起去攻打魏国。
汉王问郦食其道,“魏国的大将是谁呀?”
郦食其回答说:“是柏直。”
汉王说道,“这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怎么能抵挡得了韩信!”
又问道,“骑将是谁啊?”
郦食其答,“是冯敬。”
汉王说,“他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有点本事,但也无法抵抗灌婴。”
接着再问道:“步兵的将领又是什么人呀?”
郦食其说:“是项它。”
汉王道:“这个人抵挡不了曹参。既然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啦!”
韩信也问郦食其,“魏国没有用周叔作大将吗?”
郦食其答道:“是柏直。”
韩信于是说:“蠢货而已!”
随即进兵魏国。
魏王豹在蒲坂部署重兵以阻挡从临晋方面来的韩信军队。韩信见了,便增加更多的疑兵,摆出船只,做出要在临晋渡河发起进攻的态势。同时让埋伏部队从夏阳乘坐这大木瓮渡河,渡河后便从侧方袭击了安邑。魏王豹这时大惊失色,连忙改变部署,领兵迎战韩信。结果到了九月份的时候,韩信便俘获了魏豹,将他押解到荥阳,全部平定了魏地。把魏地改成了河东、上党、太原三个郡。
这个魏王豹确实比韩信差很远。防御之道,一定要部署的周密,要能做到《孙子兵法》上讲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敌不知其所攻。”也就是说,自己的防御部署一定要做到无迹可寻,要严密,灵活,善于变化,要能让敌人无处下嘴。但是显然魏王豹没有做的这一点,他的一切防御都被韩信看了个通透,而且知道他会怎么变化。所以既然你觉得我会在蒲坂渡河,那我就做出一副要强攻的样子,让你在这个地方重点防守,增加兵力,让你觉得你的判断是对的,让你的注意力都在这,而我却早已找到了你真正的弱点。在你把眼睛钉牢我的伪装部队的时候,我却暗中派精兵上去在你致命之处狠咬一口,你也就失去了和我同台竞技的资格了。所以说韩信和魏王豹的对弈没有一点悬念,差的太大。韩信是真正能够做到《孙子兵法》讲的“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敌不知其所守。”韩信的攻击,那绝对是非常的出人意料,敌人根本无从防御。这就是所谓的“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也是所谓的,“能应敌变化者为之神。”不过在韩信的才能在对魏王豹的这场战斗中是没有体现出来,因为魏王豹太弱,整个战斗一个声东击西就搞定了,战斗过程单调乏味。在后面的井陉之战中,韩信的才能才真正的体现了出来。
当初汉王在徐州战败,往西逃跑的时候,陈余已经察觉出来张耳没有死,于是就背叛了汉王。韩信平定了魏国之后,就派人向刘邦申请三万人。他要用这三万人继续向东攻击赵国、燕国和齐国。如果能成功的话,那么南面楚国的整个后勤补给线就暴露在韩信的控制区之内,那么胜利的曙光就可以看到鱼肚白了。
后来刘邦同意了,就派张耳和他一起完成这个计划。九月份的时候韩信攻下了北边的代国,就是原来项羽把赵王歇分封的那个国家。后来赵王歇又重新被陈余立为赵王之后,就把陈余立为了代王。但是陈余因为赵地不平,所以没去。没想到现在被韩信打下来了。韩信攻破了魏和代之后,刘邦就派人把魏和代的精兵拉到荥阳成皋一线,和项羽对阵。
到了十月份的时候,韩信和张耳就来攻击赵国了。赵国主事的是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他们两个听说韩信来了,就在井陉口摆下重兵,号称20万,严阵以待。
估计张耳,陈余和赵王歇这三个人心里也是百般滋味。三个人从秦朝还没灭亡的时候就在一起,同心同德,打造赵国。尤其是张耳和陈余,他们的交情之深当时名闻诸侯。没想到当初因为巨鹿救援的事情产生裂痕,再到将印之事彻底分手,再因为分王之事自相残杀,再到为了出兵楚国的不死不休,最后直到今天战场上的兵戎相见。人生的际遇真如白云苍狗,当你以为你自己的路已经确定无疑的时候,命运却常常悄悄的给你做出一些变动。
扯远了,接下来就详细说说史上闻名的井陉之战了。这场战斗中,攻击一方的主帅是韩信和张耳,其实主要是韩信。防守一方的主帅是赵王歇和陈余,主要是陈余。韩信带兵数万人,陈余号称20万,反正是多于韩信。这对韩信来说是个挑战,因为按照惯例,攻击者要是防守者人数的三倍,这样才有把握攻城。现在韩信的士兵远来疲敝,而且人数占劣势,不知道他怎么破这个局?我们下面就一步步的重现战局的发展。
陈余指挥部。
陈余正和一群文臣武将讨论对韩信的用兵方略。广武君李左车劝说成安君道,“韩信、张耳离开汉国后一路胜利,时期高涨,锐不可当。这样的形式下硬碰硬,恐怕我们会吃亏。所以我们得利用我们的优势。兵法说,‘从千里之外的地方供给军粮,士兵们就会面有饥色,因为军粮必定供应不上,临时拾柴割草来做饭,军队当会常常食不果腹,因为一时捡不到那么多的柴火。’而今井陉这条路,非常的崎岖难走,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也不能成列,行军队伍前后要拉开几百里的距离。这种地形下,随军的粮草必定落在大部队的后面。因为在前面的话,粮草容易被攻击,在中间的话,就会把他们自己的队伍隔成两块,不利于作为一个整体作战,只有放在后面会比较安全。所以希望您拨给我三万人作为突击队,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而您这边就高垒深沟,不和他们作战。这样一来,他们向前无仗可打,退后又无路可回,田野里又抢不到什么东西,也就没有了后勤补给,不用十天,他们的士兵就会溃散了,韩信、张耳这两个将领的头颅就可以献到您的帐前了。如果不这样般的话,那我们肯定要被他们二人给俘虏了。”
但陈馀曾经自称是仁义之师,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所以就说:“韩信兵力单薄且又疲惫不堪,对这样的军队还避而不击的话,那各诸侯便会认为我们胆怯,就会随便来攻打我了。”
应该来说,李左车的建议那是绝对的灵丹妙药,成安君陈余也不是不知道这个办法好,但是他有强烈的自信。而且前面也说过,基于传统军事理论上功防双方的力量对比,韩信确实不占优势,所以这个陈余觉得自己必胜无疑。
而作为旁观者在这个时间点上来看战争现在的态势,也确实认为陈余的方法也无可厚非。后世唐太宗时代,侯君集将军去攻打一个小国的时候,那个小国正在祭祀,部下都认为这是个攻击的好机会,因为他们没有防备。那个时候侯君集也是自信满满,不屑于偷袭,一定等那个小国完成了祭祀,摆好了架势,才开始发动攻击,结果果然赢了。这一赢就打出来唐朝的气势,一般的小国看到唐朝军队这么牛B,再也不敢随便反叛了。像陈余这样的,毕竟都是打老了仗的人,基本的军事素质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陈余现在就想给韩信一个机会,让他排好阵势,然后正面击垮他,向天下堂堂正正的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让那些觊觎赵国土地的人再也不敢正眼看着自己。
陈余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如果他的对手不是韩信,而是张耳的话,也许这一仗就是一次鸡蛋碰石头的战斗,简简单单的过程,后世也不会传名了。正因为他的对手是韩信,能够见人所不见,从不可能处入手,所以把陈余的自信变成了一个大笑话,陈余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和张耳、赵王歇只见的恩怨也终于以他的失败画上了句号。
间谍探听到了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后,就把消息传回给了韩信。韩信听了又惊又喜,惊的是赵国居然还有李左车这样的牛人,喜的是陈余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接下来韩信就放心的开始部署战斗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