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元年(前140年),16岁的武帝刘彻即位。此时,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据史书记载,政府方面,是“鄙都瘐廪尽满,而府库全财”,甚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桑,陈陈相固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在民间,是“非遇水旱,****人给家足”,以至“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战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与聚会,守闾阎者食梁肉。”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伟人,他要实现大汉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梦想。
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均有建树,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按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侧重下对上的服从、忠诚、尊重,有利于说教人们服从国家意志,把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国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们,纵然它不可避免的发展为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儒学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以及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对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虽几经战乱,但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统一大国,这与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国的“大一统”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大一统”观念则始于汉武帝时代。
武帝在内政统一稳定的同时,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彼此交流共同发展,弘扬汉朝文明,促进了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大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
汉武帝通过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使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选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
第四,确立主流统治思想,统一********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面对维护政治的统一,究竟采用何种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流;法制数度,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不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众所从矣。”
在军事方面,除了健全军制和修筑道路外,最重要的措施便是建设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并积极选拔善于指挥骑兵集团作战的青年将领。他凭借文帝、景帝给他留下苑马四十五万匹的物资力量,在京师军和地方军中扩建骑兵。
汉武帝为了增加京师军的骑兵,在南军中增设期门军千人和羽林军左骑八百、右骑九百,遴选那些精于骑射的“六郡良家子”为郎,充任皇帝的侍卫。汉武帝还为建设骑兵而身体力行,经常率领期门、羽林打猎习武,并从中培养人才,拔擢优秀将领。一代抗凶名将卫青、霍去病就是这样被发现并受到重用的。在北军中,汉武帝创置了八校尉,募集锐卒进行训练。这八校尉是:屯骑校尉(掌管从各地征调来的骑兵),越骑校尉(掌管越人所组成的骑兵),长水校尉(掌管长水宣曲胡骑组成的骑兵),胡骑校尉(掌管三原、池阳胡骑组成的骑兵),虎贲校尉(掌管轻车兵),射生校尉(掌管待诏的射声士),中垒校尉(掌管北军垒门),步兵校尉(掌管上林苑门屯兵)。每校尉有兵七百人。从上述设置及其职掌来看,骑兵占有很大的优势,可见汉武帝始终把骑兵建设放在各兵种建设问题的首位。此外,为了更好地训练骑射,汉武帝还让各个部队大量雇用善于骑射的匈奴人充当教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骑兵终于建立了起来。
骑兵的主要特点是快速机动,“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并具有强大而猛烈的突击力,类似于现代由装甲机械化部队组成的“快速兵团”。汉武帝扩建骑兵集团,使之成为战场上独立作战的主要兵种,这样就使得汉匈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军从此便可以机动对付敌之机动;可以远程奔袭,能够实施迂回、包围、分割、围歼,赢得战场上的主动优势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汉武帝胜利发动了前后五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从根本上遏制了匈奴贵族对中国北部地区的入侵骚扰,“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为多民族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彻登基之时,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汉王朝已经天下清平,百姓富足,其后经济已经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而经济的好转必然使得汉王朝的军事大大加强。
刘彻登基之后,大汉军事力量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粮草,二是武器。常言讲:“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只有保证了粮草的充足,才能让将士安心奋战。对于两国交战而言,粮草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后备资源。在这方面,汉武帝刘彻虽然年少,但他心里可是有一本明细账,全国粮食充裕,军队再也不用为粮草而烦忧。再说武器,建国初期,天子想找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拉车都十分困难,而别说战马了,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在大街小巷都成为常见之物了。像汪龙等武林中人经常骑马也就不足为奇了。以至于长安城里城外的人形容一些大户人家的时势时,都讲“只认宝马不认人”。而武器呢?与匈奴作战,最重要的武器是弓箭和青铜器打造的十八般兵刃。匈奴兵力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骑兵身为彪悍之人,他们射箭的技术非常精准,而且两军对垒之时机动性特别强。
那么,刘彻在弓箭方面又有什么法宝呢?在汉代,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冶铁业对国防、民生均举足轻重,武帝时遂收归国营,设铁官管理。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共有铁官49处,各辖若干冶铁作坊。近四十年来,已发现此类遗址30多处,其面积多在10000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十几万平方米。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是发现汉代冶铁遗址最多的地区。汉代的铁官有六处设在河南境内,而且规模都比较大,已经发掘的巩县铁生沟(出土铁器上有“河三”铭文,应为河南郡铁官之第3号作坊)、郑州古荥镇(出土铁器上有“河一”铭文,应为河南郡铁官之第1号作坊)、南阳瓦房庄(出土铁器上有“阳一”铭文,应为南阳郡铁官之第1号作坊)等大型冶铁遗址,对从选矿到成品的各道工序大抵均有所反映……自汉武帝登基之后,由于汉朝冶铁技术的发展,像弩和箭以及大量铁质兵器的生产,还有大量的铁铠甲、铁头盔的生产,极大地扩张了汉朝军队的军备,从而提高了汉军的军威和战斗力。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了弩机,在汉武帝时期汉军更借助了弩机的机械力量,更增加了密集发箭的一种武器。
正因为有了军事力量的加强和粮草的充裕,年轻气盛的刘彻才有底气高举“大一统”的政治理想,与被沿袭了数十年的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刘彻这样想,派出军队摸到匈奴背后既不可能,庞大的军队根本突破不了匈奴军队的层层阻击。那又该怎么实现夹击匈奴的计划呢?
建元元年(前140),刘彻的思虑终于成熟了。
在匈奴首领还是头曼单于的时候,他因为十分宠爱幼子,想将单于之位传给幼子继承,于是便有了废掉太子冒顿的想法。当时正是秦朝初亡的时候,匈奴刚刚摆脱了秦朝的控制,其实力还处于他们相邻的大月氏国之下。于是,头曼单于便想到利用大月氏来除去冒顿。头曼单于假意与大大月氏交好,将太子冒顿送到了大月氏做人质,随后再出兵去偷袭大月氏。然而,头曼单于没有想到的是,儿子命不该绝,大月氏人还没有来得及对他下手,冒顿已经偷了一匹马快马加鞭的逃回了匈奴。头曼单于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从此匈奴与大月氏成为了仇家,而冒顿也对父亲产生了怨恨,最后杀了父亲自立为单于。
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匈奴才逐渐强大起来,攻灭东胡,同时打败了大月氏。冒顿单于死后,其子老上单于继位。老上单于继续攻打大月氏,并且还杀死了大月氏的国王。大月氏人对匈奴的仇恨不共戴天,但又苦于势力上的悬殊而无法与之抗衡,于是,打不过只能跑。大月氏为了摆脱匈奴的控制,只得迁徙到远离匈奴的西边。
建元三年(前138),天子刘彻通过审讯匈奴俘虏,听说在匈奴以西的敦煌(今属甘肃)祁连山之间,原有一个强大的月氏民族,四十多年前被匈奴击败,大月氏王的头颅被匈奴单于拿来做了酒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武帝当下制定了联合大月氏等国共击匈奴的战略。于是,他决定招募能通大月氏的使者。他想把大月氏国作为击败匈奴的利器,从而实现他一统天下的雄伟霸业。
刘彻久经揣摩之后,对于派谁出使西域却成了一大难题。
他想起了三朝元老太傅卫绾和御史大夫赵绾。
卫绾曾经多年做过他的老师,赵绾是他在朝中极为宠信的大臣之一。
三个人深夜密谈。
出使大月氏是一次危机四伏的冒险。首先,没有西域各国的精密地图,而且朝中没有任何人能够确定大月氏具体在西域的什么地方。这相当于是在寻找一个漫无目标的部落,出使之人极有可能随时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之上。其次,在遥远的路途之中,极有可能随时隐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而这种危险随时可能让冒险出使的人命丧黄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想要到达大月氏,就必须经过匈奴的地域,这就意味着出使的人随时可能被杀死在匈奴,再也不能抵达到大月氏。
“朝中那么多能人志士,谁又敢冒险出使西域呢?”
刘彻自言自语,又好像询问赵绾。
赵绾急忙叩拜于地。
“陛下,恕臣直言,朝中虽然有那么多能言善辩之士,那么多横刀立马于千军中取上将首级之人,但能担此重任的人——”
“御史请起,坐下说话!”刘彻说:“您是不是讲,我朝中无人呢?”
赵绾不肯入座,接着说:“陛下,咱们刚才议论过了,出使大月氏,先要过匈奴这一关。如果使者被匈奴捉住,要么屈服,要么被杀。即使派一个万夫不挡的勇士,也很难活着冲出匈奴辽阔的地域……以臣之见,朝中要派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还必须有大汉气节的人,富贵不能淫,威武而不屈!——臣以为,只有具备这样条件的人,才有可能突破匈奴的围堵,最后到达大月氏……”
刘彻默默不语,他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臣可以推荐一人,他可以担当此任!”赵绾跪拜叩首。
“谁——”刘彻惊异的问,脸上略露喜悦。
“‘郎’官张骞——”
说完,赵绾抬头看着刘彻。
“‘郎’官张骞?——朝内卫尉,我知道这个人!此人文武双全,是朕最喜欢的一个侍卫!”刘彻高兴地说:“若得此人率团出使西域,朕放心矣!不过,如果要他训练一个使团,不知道能否担当重任否?”
“陛下,张骞不仅练有一身武功,还有足智多谋的本领,臣更加看重的是他的报国大志!——他曾讲:‘现在国家正在受到西域匈奴的威胁,大丈夫应该立志报国,驱逐匈奴之志’,陛下,此人有大汉气节,即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所围,他也不会变节,陛下,臣也多次观察过他,正准备早朝时上奏,举荐他为国效力。今天,议论出使大月氏之事,臣干脆说了出来。”
赵绾满头大汗,仍然匍匐于地。
刘彻问:“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张骞有惊天动地之才吗?再说,出使西域是我大汉建朝以来还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朝内有不少三朝和两朝元老,寡人又怎么让大臣们去认可一个小官呢?”
刘彻说着,忙让赵绾平身。
“臣有一计,可以让群臣们服气——”赵绾说。
刘彻说:“请讲!”
“陛下明鉴——陛下可以派人在长安城内外张贴皇榜,写明我大汉为了打败称雄漠北骚扰我中原疆土的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攻击匈奴,现招募能人志士准备出使西域,决定联络被匈奴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国以共同夹击匈奴军……”
“好——”刘彻激动地把赵绾从地上扶起。
“御史足智多谋,越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你越能帮助寡人!寡人一统霸业之时,就是你封侯耀祖之日——关于出使西域一事,明天早朝再议!”
刘彻的话很坚定,但却让赵绾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早朝,群臣对出使西域一事各抒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