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焦武带着****、黄火面见张骞。
焦武高高的个子,20多岁,长脸,皮肤偏白,头发粗黑,鼻子偏高,鼻翼秀气小巧,丹凤眼,眉目平直。他一身绣花丝绵袍打扮,特别是腰间悬挂的一把断了一截的锈迹斑斑的短剑,更让人猜不透他是一个来自朝廷的大内高手。
****、黄火是亲兄弟,20多岁,****为哥,黄火为弟。两个人身材瘦小,大头颅,黑红脸,胡须较少。两个人眉宇间隐藏着一种英雄霸气,他们一身襦衣打扮,腰配弯月短刀,一看就是久经江湖的勇士。
焦武做了使团的教练,****、黄火加入了使团。
120名壮士通过层层考核,两个月后组成一支铁骑。
除此之外,原匈奴人堂邑父(又名甘父),也是张骞妻子的哥哥,也入选了这支使团。堂邑父武功高强,还善于骑马射箭,他是被作为张骞出使西域的向导而入选的。
堂邑父,30岁左右,个子高大,方形脸,胡须稠密,大眼睛,小鼻子,满脸黝黑。
参加训练的有中医三人,向导和翻译三人,既有江湖人士,又有武林高手,还有一些文武双全的应招勇士。还有两名武功高强的渔民加入了使团训练,目的是遇到河流时好捕鱼抓虾,以供使团生活所用。张骞还挑选了六名懂得架桥修路的勇士,进行了严格的训练,目的是为了出使西域遇到高山和河流时,这些勇士能派上用场..训练是秘密进行的,在丞相窦婴、御史大夫赵绾等人的监管下,壮士们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百倍,他们做好了出使西域的一些准备。虽说选拔出来的勇士个个雄姿英发和文武双全,但是要想真正出使西域,必须经过严格的考验——张骞日夜练兵,教士卒射猎鸟兽。他们以击掌为号令,规定“击掌所射,而不悉射者淘汰之”。张骞命士卒射自己的善马,有些士卒不敢发箭,张骞便把他们统统淘汰。而后张骞又命士卒击掌射其爱犬。仍有士卒犹豫未射,张骞又把他们淘汰。不久,张骞命士卒以击掌射丞相的善马,士卒们皆随击掌发箭……至此,士卒们已养成了绝对服从军纪的习惯,从而都对张骞的命令绝对服从。
刘彻大为赞赏,下诏,让张骞和他的使团准备西行。
张骞训练成功的这支使团,每40人分为一个小团队,分别命三个头领率领,每个团队再设每10人的小队,每10人的小队再分成每五人的小组,分别任命了队长、小队长、组长带领。
张骞立军令,强纪律。
天子刘彻密召张骞,张骞立下军令状。
在张骞率团出使西域之前,朝廷内有两个团队都在不同程度的关注着张骞。
其一,以太傅卫绾、御史大夫赵绾、丞相窦婴和武官李广、李敢(李广之子)等人组成的大臣。
其二,以窦太后、陈皇后、卫皇后、嫔妃李夫人李姬等组成的团队。
两个团队都寄望于张骞出使西域早日得胜返回长安,许多大臣们也纷纷为张骞壮行。
择定吉日,在即将西行的头天夜晚,汉武帝刘彻又一次密召张骞,参与者除了太傅卫绾外,还有大内顶尖高手焦武。
张骞感激涕零,叩首长跪不起。
卫绾和焦武也都是长跪不起。
“众卿平身,今晚不讲那么多规矩——”
刘彻将三人一一扶起。
刘彻突然问张骞:“张骞,寡人问你,假若到了西域,你被匈奴人捉住,你该怎么办?”
“陛下放心,如果臣被捉,当拔剑自刎,一报陛下!”张骞信势旦旦地讲。
刘彻问焦武:“是你,该怎么办?”
“当然跟张骞一样,以报皇恩!”焦武不加思索的讲。
刘彻又问卫绾:“如果是太傅,又该怎么办?”
“恕我直言——”卫绾说:“以死报恩,当属我大汉英雄必须具备的气节!——不过,臣认为,张骞的想法不妥——”
“怎么不妥?太傅请讲!”刘彻说。
卫绾讲:“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肩负陛下重要使命,不到迫不得已之时,不得以命陨国——陛下这次圣诏,自几代先皇治国以来,还是史上第一次。大汉自开国以来,屡次受到匈奴的攻击,而我们还从来没有大范围内击败过匈奴!这次西联大月氏国,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欲要突破匈奴人的层层堵截,更是难上加难!——臣认为,只要不失去大汉的气节,即使被匈奴人捉住,也一定要保全性命,一边与匈奴人周旋,一边寻求逃离之计——高祖开国之前,其大将韩信就有胯下之辱,开国之后,又有‘白登’之围……这些可以证明,大丈夫立志报国,虽然有神勇之力,但也要有报国之智——”
“讲的好!”刘彻很高兴地望了张骞一眼,“太傅所言很有道理!张骞,寡人要你此次西行,并不是一介武夫之勇与匈奴人拼命,而是让你千方百计到达大月氏国。”
张骞立即叩拜于地:“臣宁可肝脑涂地,也要到达大月氏!”
焦武说:“张大人,此去西域,路途遥远,出关后请在路途上留下标记,如果我有机会去西域接应大人,也好有个方向!”
“焦大人放心,我会安排人在路途上刻上‘大汉’两个字,另外我会留下西行的标记——”张骞认真地说。
卫绾说:“路上所需钱财和出使之品,已全部办好……出使西域各国的通关文牒与你所用的旌节都已准备完毕,另有数个腰牌你用吧!”
“传寡人口谕,再多加些钱帛,以备张骞路上之需!”
刘彻说。
夜已经很深了,张骞这才辞别刘彻。
张骞快出宫时,刘彻又一次抚摸着张骞的手,而没有言语,但他那双充满期待和希望的眸子却深刻地雕刻在了张骞的大脑里。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团进入河西走廊,走的是“西域的北道”。
张骞、李元与当地的百姓在长安郊外沿渭河河岸走访了五、六天,考察了渭河水域情况,出发的前一天,他们召集各小队队长商讨西行的计划。说起生存条件,大家议论纷纷。
李元说:“水往东去,渭水自西而来,我们出行西域是逆水而上,路途上多有大山和大漠,我们只有沿着山和水之间的缝隙而行,才有可能避开沙漠,穿越大山。我们有充足的物资,路上缺少的就是饮水,河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大山里动物的生命之源,我们有足够的饮水,还可以靠狩猎充饥……”
张骞卫尉接着说:“我们一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可能会迷失方向,天上有北斗星,大家可以按照天象辨别方向!还有,大家可以在河岸线的大树上或者大山的石壁上,用匕首刻上‘大汉’两个字,再刻上向西行的箭头,如果谁迷了路,或者走散了,即可沿着路标继续西行——”
大家都认真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张骞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
长安离大月氏有多远,张骞和李元不清楚,他们只知道此行路途漫漫,风霜雪月。初秋的天气还有些炎热,但凉风夹着细雨吹打在脸上,却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惨感觉。他们以每天30里的行军速度前进着,风餐露宿,这个使团以惊人的魄力穿越大山沿渭河线排除重重艰险,在两个多月中已经行进了二千多里路。
当张骞的使团穿过陇南(今甘肃省临兆县)进入河西走廊,渡过泽曲河,被一座大山挡住。此时天空时而有雪花飘落,大漠里寒风刺骨,冷气袭人。
张骞率使团第一次出使西域,在陇西不仅要面对大漠上的恶劣天气,还要面对匈奴人的追杀,因为多年来匈奴人对大汉疆土多有侵略,也时常有战争暴发,而匈奴人的残忍也令大汉百姓闻风丧胆,这一切张骞和李元在离开长安前就早已知道的,出发前张骞和他的使团已经做好了对付匈奴人的充分准备。已经进入了西域,面对眼前荒无人烟的积石山,张骞和李元更加提高了警惕,张骞命使团停下行进的脚步,在一大片已经干枯了的而且非常稠密的草丛中隐藏下来。
通往前方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张骞一行又必须要通过这条小路才能穿过这座大山,才能继续西行。
张骞和李元观察着大山和周围的的地形,悄悄商议着。
张骞说:“此地人烟稀少,匈奴人会在这里设伏吗?”
“大人,中原常有商人出入西域,据人讲,匈奴人多年来多次伏击我大汉商人,有些商人多年没有音讯……大人,前面的积石山地形险要,很适合于埋伏。咱们再等一等,看看动静再说。”
李元话音未落,山坳里先是有几只野鸡“咯咯”惊叫着蹿出,接着十几只鸟儿从一片树林中惊恐般飞出。
李元说:“大人,此地必有埋伏——看野鸡和鸟儿的惊恐状,它们肯定是受到了惊扰,我们要小心了!”
“军师所言很对,我们的行踪出了陇西郡很可能就被匈奴人发现了,通往积石山只有前面这条小路,匈奴人也算准了这条小路是我们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他们极有可能在积石山伏击我们……”张骞分析说。
李元考虑了半天,若有所思的说:“大人,看周围的地形,我们是无法绕过大山的,看来,我们要面临一场血战了!”
在前往大山之时,张骞和李元立即召集了汪龙、司马虎、季平等各小队队长进行了一次探讨,李元把十几块腰牌分别发给了小队长们。张骞说,我们进入西域,很可能遭遇匈奴人的伏击和围攻,我们要抱定效忠大汉天子的决心,只要我们活着突出匈奴人的包围,大家一定要往西方前行,直到到达大月氏……我坚信,我们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最终会在大月氏国相逢的……几个队长立下誓言:为报效大汉天子,不到达大月氏,决不罢休!
李元说:“各小队队长一定要带好自己的队伍,前面山坳里如果没有埋伏,算我们虚惊一场——万一我们遇到了埋伏,千万不要乱了阵脚,匈奴人的箭阵很厉害,大家不可麻痹大意,不要聚拢扎堆,大家可以选择敌方薄弱的地方分头突围,不用担心张大人和我的安危,我们自有脱身办法……继续向西只有前面一条路,无论前边多么艰难,大家都要拼出一条血路通过大山……如果我们有人突出匈奴人的包围,在前往大月氏的路途上,一定要留下像走河岸线一样的标记,指明西行的方向!”
“出发——”张骞传令。
百余人的使团重整装备,一行人沿着这条羊肠小道向山坳里行进。
张骞一行并没有受到匈奴人的伏击,他们艰难的顺着渭河逆流而上,河水沿着崎岖山道盘旋而上,河道或宽或窄,径直翻越了大山,在一处平原之地继续逆流西去……在这处平原之地,流经的渭河是长安至右辅都尉(今陕西宝鸡)到天水郡西行的河西走廊的陇西郡(今陇西县)附近,渭河即在这里分叉,这是咸河与渭河的交汇处——渭河西上,咸河南流。
张骞命使团埋锅造饭,原地修整。
张骞命李元召集各小队队长聚在一处,他们席地而坐,商议着继续西行的方案。
汪龙说:“这里两河交汇,往哪里是上行呢?”
“对呀,听捕鱼的士卒讲,两条河流水深都差不多,河岸沿线也多有高山,哪儿是上行,大家都不清楚。”司马虎说。
李元说:“司马大侠,你派两个士卒在附近找找当地的百姓,让百姓们过来讲讲这两条河的走势——”
“遵命!”司马虎领命而去。
一会儿,张骞与众人正在议论,司马虎领着四个当地的百姓过来了。
李元问百姓,两条河哪是上行。
百姓不知。
百姓说,我们虽然不知道上行的方向,但在这一带非常熟悉。
这时候,张骞跟李元对视了一下,果断地说:“我们兵分两路,沿着两条河流的方向走上一段距离,如果没有发现匈奴人设伏,然后再回到原地相聚,再决定前行的方案。”
“张大人讲得很对,我看这样——李玉子小队长带上小队的士卒,由两个百姓带路,你们沿着咸河逆流而上,一个时辰后,无论遇到匈奴人与否,你们一定要想办法回到这里。”李元认真地说:“长安五兄弟和司马虎、阳赤、邓高等人,你们带领使团的一部分人由另外两个百姓配合,你们也是一个时辰后,无论遇到匈奴人与否,一定要回到这里与李玉子队长会合……张大人和我带领其余的人就地等待!”
“军师已经讲明白了,咱们分头行动吧——”
张骞传令道。
两路人马分别沿着渭河和咸河而去。
一个时辰后,长安五兄弟和司马虎等人所率的人马没有返回到原地,他们沿渭河西行了一段距离,并没有发现有匈奴人埋伏。
张骞和李元着急起来。
又等了半个时辰,却没有等到李玉子一路人马。张骞放心不下,忙命几个军士沿咸河一路寻找。
又过了一个时辰后,几个军士回来了,他们说,在咸河河岸的一处,发现了很多杂乱无章的马蹄印,还发现了十几枝带血的箭杆,既没有发现李玉子等人的踪迹,也没发现他们的尸身,两个百姓也不见了。
李元派往渭河逆行西上寻找长安五兄弟等人的几个军士也回来了,他们讲,只听到一个山谷里有喊杀声,近前一看,有不少匈奴的尸体,还有使团的人的尸体,长安五兄弟和司马虎等人已不见了踪影。
李元分析说:“张大人,看样子,李玉子他们肯定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士卒们应该被害了,尸身可能也扔到了河水里面……长安五兄弟和司马虎等人一定是遭到了匈奴人的伏击,凭着长安五兄弟、司马虎、阳赤、邓高等人的武功,他们杀出重围没有问题,但他们如再返回到这里,是不可能了!而去往咸河的一路人马遭遇的可能是小股土匪,大批的匈奴人没有出现,说明这条路比通往渭河的路要安全的多,我建议咱们的大队人马沿咸河南行,然后咱们可以找到奔往大月氏的路线,请张大人三思……”
“……哦——”张骞也思考了很长时间,说:“沿咸河而行才是我们继续西行的方向,此地不宜久留,我们就沿着咸河继续走吧!长安五兄弟和司马虎等人都是成名的江湖人士,他们又忠于大汉,一定会赶往大月氏国,我们不等他们,咱们在大月氏与他们会合吧!”
“好——就按照张大人的决定行动吧!”
李元说完,把手一挥,早已收拾利索的使团逆咸河而上,踏上了奔往大月氏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