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公元前652年,齐国的一招“诸侯朝见新王”的行动把叔带和惠后打算乘周襄王还未正式登基的时候作乱夺位的计划给彻底摧毁了,“王爷”叔带自然是很不甘心,时刻等待着机会。齐桓公虽然帮助了周襄王顺利登基,但是并没有真正除掉周王室作乱的隐患,因为叔带和周襄王毕竟是兄弟,齐国再插手就是干涉别人的家事,反倒落个不是,余下的就让周襄王自己解决。可是,周襄王又是个“仁义”的骨头,对于这个危险到自己地位的弟弟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于是,导致了一场灾祸,差一点就成了另一个周幽王。
公元前649年,夏天,齐国得到了紧急的军报,其他的诸侯也同时得到了这个消息,周王室的“王爷”叔带秘密私通洛阳附近的戎族各部,要借助戎族各部讨伐自己的哥哥周襄王,推翻他的政府。
《左传》鲁僖公十一年传中记载:“夏,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言明了当时突然袭击洛阳的“土匪”戎的种族——扬、拒、泉、皋、伊、雒,也言明是叔带把他们引过来攻打洛阳的。
为什么要这么言明呢?一层深的含义是在说叔带的愚蠢,不择手段的愚蠢,他忘记了自己的祖先周幽王——那个把周王朝的事业败掉的混蛋——是怎么惨死的,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之后,没有诸侯再相信他,自己以前的国舅申侯担心他要来讨伐自己,于是把犬戎引到了洛阳来抵御周幽王的讨伐,可不想这却是“引狼入室”,犬戎的本性就是“土匪”,难以控制,结果洗劫了洛阳,周幽王惨死。
现在,叔带走了前人的老路,引狼入室,但庆幸的是今天的周襄王不是当年的周幽王,他并没有戏弄诸侯,所以,许多诸侯得知消息之后,都愿意前来援救。《左传》记载:“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离洛阳较近的陕西中部的秦国和山西的晋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抢了头功,但只是解了一时之围,并没有击败众多戎族,隐患还在。
其实,河南郑州的郑国离洛阳也比较近,但郑国并没有出兵,有点令人不解,早年周王室发生“五大夫谋反”事件,郑国可是第一个出手,可是,现在怎么了?儿子不如老爹。
其中的原因有二个,一是因为郑文公在当时为太子郑也就是现在周襄王“定位”的盟会上逃盟,从而与现在的周襄王“交恶”,各自不满。二是受早期父亲郑厉公救助周惠王平“五大夫谋反”事件的影响,当时,周惠王在郑厉公死掉不久对郑国和虢国的封赏不均匀,虢国“请器”,周惠王给了,而郑国没有任何赏赐,致使当时刚刚坐上国君的郑文公的极大不满,对周王室有怨恨,在他看来,再有什么困难我都不帮你了。
于是,郑国就袖手旁观,坐观其祸。白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不过,说实话,郑文公肯定觉得我就愿意这样,别人管不着——堵着气。
管仲老了
消息经过千山万水传到齐国的时候,大约已经发生半个月了,先前有说过,在现在科技时代,坐火车把一封信从洛阳寄到山东也要十来个小时,骑马至少也要十几天,何况打仗的时候,还要突围什么的。
齐国得知周王室遭遇戎族侵犯的消息的同时,南面和临近的西北面分别传来了一个糟糕的消息:在南面,强大的蛮夷楚国气焰更加嚣张,开始攻打黄国,黄国是齐国当初远征的帮手,这大概也是楚国攻打黄国的一个首要原因,它正一步步地在瓦解齐国在南面的阵营。在临近的西北面,狄人自从灭了卫国之后,由于齐国的打击,这些强盗平静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齐国远征的失措,开始走向衰老,就好象一个壮年的人衰老成了一个老头,壮年时期那些害怕你的人现在就不那么惧怕了,又蠢蠢欲动起来。狄人把矛头指向了后来齐国在楚丘重建的卫国,卫国目前的实力只是一个空壳,一击就碎,只有齐国驻扎在那里防卫的几千人马而已。
三件事情同时摆在了眼前,周王室、黄国、卫国,哪个都不能不救,可是,齐国又没有三头六臂,上了年纪的齐桓公面对这样的困境已经没有当年的热血,现在只有疲惫,望着脸上的皱纹比他还多的管仲,管仲的身子骨看上去还是比较硬朗的。
人老了,脑子不灵光的时候,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三件事情罗列出来,分个先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可以了。
管仲推算了一下,周王室遭到侵犯已经过了半个月,估计已经有诸侯前去救援,如果没有诸侯前去救援,靠洛阳那点兵力,周襄王差不多就已经在逃往齐国的路上——东周时期的周王室基本上是这个样子,要么等着别人“施舍”,要么就是“丧家之犬”。所以,事情已经发生了,并且来不及挽回,齐国即便现在派兵,到洛阳也要些日子,等到了,洛阳要么沦陷要么被救,齐国派兵都是多余的。
楚国攻打黄国是一个比较头疼的事情,齐国和楚国之间哪方都不敢正面交战,两方都是聪明人在谋划,对于类似解围的办法只有一个老套的招数——围魏救赵,这种伎俩在春秋时期基本上用烂了。黄国是自然要救的,不过,不是那么急,因为黄国也不是一般的小国,国土面积大约有一个市那么大,不是那么容易攻打下来的。所以,齐国还是按老路子召集诸侯前去救援,免得发生与楚国正面交战时,齐国实力不足,召集诸侯是一个保险的做法。
至于狄人要攻打新建的卫国,这是一个未发生而将要发生的事情,较之前两件已经发生的事情来说,此事还没有造成损失,如果及时预防,就可以避免祸患,这句话其实是预防一切相关灾难的警句。而且,狄人在前年,公元前650年,灭了温国,温国就在卫国楚丘西面不远处。《左传》中记载:“狄灭温,温子奔卫”。狄人侵占了温,兵力就已经在楚丘附近,随时可能向微弱的楚丘城发动攻击。卫国都城楚丘的位置离齐国是较近,所以,比起前两者来说,救助卫国的事情应该放在前头。
于是,管仲就采取了这样一个路径:先召集诸侯帮助卫国加固城池,然后,一起前往救援黄国,“围魏救赵”的战术基本上就是跑跑腿,解了围就达到目的,最后,回头再到洛阳扫除那些戎族。
从这个普通的策略来看,管仲老了,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向一箭双掉的“仲父”所谋划出来的对策,我想年轻时候的管仲应该会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而不是按这种简单的事情先后来做的对策。只有老了无力的人处理一堆木头的时候,采取一根一根地扛木头的方法,年轻的人就会两根三根地一起扛,而且很稳,一根一根地扛反而容易摔交,来回次数和时间太多是一个原因。
公元前648年,《左传》记载:“十二年,春,诸侯城卫楚丘之郛,惧狄难也”。 郛音同扶,意思是外城。
黄国灭亡
正当齐国率领着诸侯们热火朝天地为卫国大搞建设的时候,南面不幸的消息传了过来,黄国被楚国灭了。三个月的时间,黄国居然灭亡了,这让管仲很震惊,实力不算弱的黄国何以在三个月内灭亡了呢?
《左传》中给出了一个解释:“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郢音同盈,楚国国都。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黄国自从投靠了齐国的阵营,有了齐国这样强大的靠山,就不再搭理楚国,扬言说:“从楚国到我国的距离有九百里,楚国怎么敢侵犯我?”言外之意就是有齐国会来救援,所以,楚国不敢侵犯。
记载中刻意引用黄国政府的这句话是要说明什么呢?骄傲,是骄傲使黄国灭亡。自以为有齐国做靠山的黄国骄傲到不做防备,以为齐国马上就会来救援他们,所以,楚国一举而下,把黄国给灭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早就说过了:骄傲使人失败,这个是历史的教训。可是,有多少人听呢?还是重蹈覆辙,就好象另外一个道理:“**亡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是,有多少帝王国君能引以为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