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听从管仲的意见选择了公子昭,但是,他还有一个更深的顾虑:“如果立昭为太子,自己死以后,长子无亏必然会有作乱夺位的野心,还有另外几个儿子,都不是孬种,也必然想做国君,到时候怎么办呢?又不能把他们怎么样,毕竟是自己的骨肉。”
齐桓公这一点的考虑有点像当年刘备考虑魏延会造反那样的先见,管仲说:“这个好办,选择一个可靠、有能力的诸侯托付就行了。”
托孤人选
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信任的人,这是最好的办法,很多快死掉的父母早早地都是这么做的。齐桓公也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那么,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谁呢?在那样的乱世,到处都是尔愚我诈,谁能够信任。
左思右想,选了宋襄公。
理由主要有三个:第一、宋襄公有让位之任,在自己父亲宋桓公临终前,跟父亲说自己的弟弟子鱼最贤,想要把继承权让给他。第二、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桓公是齐桓公最忠实的“兄弟”,宋国也是齐国几十年来最要好的同盟。第三、宋襄公在自己父亲大丧期间赶来参加齐桓公举行的盟会,可见其对齐国也如同他父亲宋桓公那样忠心。
所以,齐桓公觉得这样的人是可以托付的。
于是,在公元前652年的盟会上,《左传》记载:“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宋襄公在父亲大丧期间前往参加盟会,当时记载历史的惯例——在丧期间的公侯称为子。
齐桓公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把宋襄公叫过来单独交谈,握着年轻的宋襄公的手说了一番自己年迈的感叹,接着,跟宋襄公吐了自己心里的担忧,然后,就说明自己的意思:“宋公,寡人想把儿子昭托付于你,日后,寡人也可安心,不知宋公意下如何?”
宋襄公见齐桓公对自己说了这么一番肺腑之言,现在又要把自己儿子托孤于他,这是何等重要之事,于是,宋襄公心中窃喜,拍拍胸脯地说:“您放心!老大!我一定竭尽全力。”
其实,宋襄公能那么爽快地答应,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我们以前说过的,他是从小听着父亲给他讲齐桓公所做的霸事长大的,对于齐桓公有一种景仰,甚至可以说是他从小的偶像,心中的“指明灯”。
但是,其实,当时宋襄公并没有全部领会齐桓公的意思,齐桓公把儿子拜托给他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宋襄公帮助公子昭坐上坐稳齐国国君的宝座,二是希望宋襄公辅佐公子昭继承他留下来的霸业。
可是,有趣的是这样的意思并没有讲明,也讲不清楚,齐桓公心里以为宋襄公明白他的意思,然而,宋襄公从他那句“把儿子昭托付于你”领悟的意思却不同,不同在第二点,他认为“老大”是把一切都托付给了他,包括霸业,也就是说,“老大”死了以后,你来主持政局,做“老大”,保我儿子坐上国君。他以为齐桓公把霸业交给了他,从历史的某种角度来说,齐桓公一时没有把话说明白,就的的确确把霸业交给宋襄公,就好象一份合同上写着“我把一切交给你了”,有两层意思,各人理解不同,就造成了齐桓公把霸业拱手让给别人的结果。
一句话的失误,却造就了后来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心花怒放
第二件事情是齐桓公的骄傲,也是这位霸主的内心首次的疯狂。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这个地方举行盟会,举行此次盟会的目的是为了“寻盟,且修好”,因为阵营里有些诸侯有反叛,特别是郑国逃盟。于是,为了加强各国的团结,巩固阵营,而且,正值齐国拉拢到周王室之际,召开这么一次盟会。
盟会上,周襄王为了感谢齐桓公帮助他坐稳王位,特地派周公宰孔前去参加,而且,要加封齐桓公。加封什么呢?《左传》中记载:“王使宰孔赐齐侯胙”。胙音同作,大意是王室祭祀的肉。分给肉是什么加封呢?
其实,《左传》的描述比较简略。《史记》中记载了三样东西:“周襄王使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路在这里的意思是车。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这三样东西就相当与后来说的“尚方宝剑”,权力比“尚方宝剑”还要大,不仅可以先斩后奏,而且有征讨四方,维持周王室的天下的权力。
而且,周襄王同时还让齐桓公接受赏赐的时候无需下拜,体贴齐桓公年老,“以伯舅耋老,加老,赐一级,无下拜”。齐桓公高兴得不得了,兴高采烈地要走过去接,管仲马上制止住,小声说:“不可。”这时候的齐桓公就有点兴奋过头了,马上回来神来,回答:“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于是,按照正规礼仪,下拜,然后,登台,接受赏赐的东西。
这个时候的齐桓公心里就美美的了,刚才只是管仲的提醒,现在参加盟会的诸侯们都过来恭喜,拍马匹,弄得齐桓公心花怒放,到了开会的时候,就已经骄傲无比,忘形了。
接着,开会。
“来来来!大家坐定了,我要发表感言了。”
领导要发表感言,下属的当然要听了。不过,原先的齐桓公在盟会上从来没有这样随意过,刚才大家只是客套一下,开会还是要认真的,但是,齐桓公没有镇定下来,大家心里都奇怪,猜想可能是齐桓公太高兴了。齐桓公的表情是很兴奋的,豪气奔放,就把自己这番骄傲的言辞吐露了出来,估计也是憋在心里太久了,终于等到个机会向大家炫耀,帝王就是这样的本性——喜欢夸耀自己。
“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齐桓公越说越激动,已经到吐沫乱飞的地步,不过,倒有点后世秦始皇的味道,接下去,就更加狂妄了:“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
管仲马上劝阻,齐桓公不听,说:“不行,我一定要封。”的确有点疯了,人老了就是这样,高兴过了头就像人喝醉了酒。
管仲耐心地劝说:“自古封禅要有祥瑞显现,没有任何征兆封禅会被别人耻笑的。”
齐桓公怕被别人耻笑,就没有再往下,再往下,他不知道要“疯”什么。
齐桓公自我夸耀,还要封禅,众人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在自我夸耀这一段还是鼓掌,叫好。到了要封禅,大家都纳闷了,齐桓公今天是怎么了,神经病了。大家就都意识到了这个老头已经老了,老了就糊涂了,好大喜功,狂妄自大,就没了先前那种谦虚,好礼,对别人就不会客气。众人就有点不欢喜的感觉,这也正表面了齐国在走向自傲的衰亡途中。
《左传》中也记载了当时参加盟会的周公宰孔对于齐桓公这种狂妄表现的想法和感受,他当时在回去的路上遇见了晋献公,晋献公是来参加盟会的,但因为山西到山东的路途太远,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快到的时候,盟会已经结束了。晋献公得知盟会已经结束,但还是要前往拜会齐桓公,他这次来的目的就是想讨好齐桓公,担心齐国向西扩张地盘会损害到晋国。
宰孔就跟晋献公说了那么一段话:“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君务靖乱,无勤于行!”说齐桓公东征西讨,不能以德服人,现在骄纵得很,已经没有能力向西扩张了。让晋献公赶紧回去,自己国家可能有乱,不用再来了。
晋献公一听,就掉头回去了,据说还是死在从山东到山西几千里的路途上。
由于齐桓公这番自傲,诸侯们已经看出齐国的衰老,没有多少能力支撑整个霸业,开始疏远了和齐国的交往,于是,天下四处的势力开始乱窜,北部的狄人又来侵犯中原,晋国发生叛乱,楚国大肆向外扩张吞食齐国的地盘,还有,周王室的一场灾难正在酝酿中。
管仲支撑霸业举措之二:收复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