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黄国这样灭亡了,管仲感到痛心疾首,直跺脚,气坏了,为什么这么气恼?黄国是齐国在南面最牢靠的帮手,现在黄国灭亡了,等于齐国霸业上少了一块南面的地盘,能不气嘛?自己苦心经营了尽四十载的霸业给这种人败掉。年事高的人是气不得的,这么一气落下了隐患。
收留乱臣贼子
感叹之际,周王室那边的战事又有了新的进展,秦国和晋国暂时解了洛阳之围。于是,周襄王把矛头指向引来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自己弟弟叔带,叔带早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想好了一旦事情失败,怎么逃跑?逃跑到哪里?
可是,让齐桓公很吃惊的是,这个小子居然跑到了齐国,把他给弄闷了。自己还正想去帮助周襄王平乱呢,作乱的主谋居然自投罗网,这么突然的确有点“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齐桓公反倒一时拿不定主意,是把他杀了,还是关起来送到周襄王那里去?太奇怪了,根本就守株待兔里的那只“兔子”。齐桓公觉得还是问问管仲。
那么,作为周王室的“乱臣贼子”的叔带为什么要逃到齐国?齐国明明是当初帮助自己的政敌周襄王击败自己的“党首”,难道他真的糊涂了吗?还是突然悔悟,反省了,要去自投罗网吗?从历史记载上看,这一点是一个悬疑,而往往历史的悬疑一旦揭迷出来就是智慧。
叔带当然没有那么笨,糊涂到去找死的地步,他是审时度势过的。大家想想看,当时,整个中原的诸侯基本上都是听从齐国齐桓公的,他逃到哪个诸侯那里,最后都只会在齐国的要挟下,被遣送出来。即便他逃到自己的娘家陈国,陈国死撑着力保他,也经不起齐国三两下的讨伐。于是,叔带干脆来了个自投罗网,赌一把,因为自己毕竟是周王室的“王爷”,齐国一向都是聪明的人,不可能把他送到刀子口上,自己落个谋杀“王爷”的越权且不义的罪名。
他还真赌对了!
管仲正在为齐国和陈国之间的矛盾犯愁,陈国已经在冷落齐国,不参加齐国的任何军事行动。陈国这是在干嘛呢?闹别扭,因为公元前655年齐国拥立周襄王,而陈国国君陈宣公的妹妹惠后(周襄王和叔带的母亲)和当时的周惠王都想改立叔带为太子,陈宣公自然是站在自己妹妹的一边,自家人当然帮自家人。
大家可以从公元前655年齐桓公拥立“太子郑”到公元前648年叔带逃到齐国这八年的史料记载上,发现这样一个潜藏在里面的细节:
公元前655年的记载:“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拥立太子郑的那次盟会,陈侯是参加的,他可能不知情,但是,即便不知情,也不敢不来,因为齐国“老大”发话了。
接着,就有略微的变化,公元前653年的记载:“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因为郑国逃盟的事情,召开盟会,当时大家的注意都在郑国逃盟的事情上,没有发现陈宣公对齐国拥立周襄王的不满,只派了自己的儿子款来参加会议,自己没有去,姑且说他生病了。
那么,到了第二年,公元前652年,“诸侯上京朝新王”,记载里还是“陈世子款”。这个时候,惠后和叔带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周襄王稳稳地坐上了宝座,陈宣公就立刻翻脸了。在公元前651年的记载“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大家就可以看到没有陈国的身影,而这是周襄王因为齐桓公帮助自己坐稳宝座而赐封的一次盟会,惟独陈国缺席,难道陈宣公这三年一直病着,就算病着,难道先前一直代替参加的“陈世子款”也病了吗?
到了公元前648年,叔带逃到齐国,中间三年,齐国基本上和陈国没有了交往,齐国等于失去了陈国这个盟友。
现在,齐桓公问管仲怎么处理叔带?通过这样的分析,管仲的回答就很明显了,当然是留下来招待。
招待“乱臣贼子”?齐桓公惊讶不已。
管仲像往常一样微微一笑,这是他最后一次这么笑,也是最后一次给齐桓公分析他的谋略。收留叔带意在重新把陈国拉拢回来,陈宣公因为齐国帮助周襄王与他妹妹惠后和叔带为敌脱离了齐国阵营,现在如果齐国救叔带一命,陈国必然会感激,同时,也可以通过叔带拉近齐国和陈国的关系,这就是管仲在力保齐国霸业。
当然,这样做也会有负作用,周襄王肯定会因为齐国包庇叔带而感到极大的不满,因此,为了同时讨好周襄王,管仲在这年冬天,带着七十八岁的高龄率兵出征,为周襄王摆平戎族的侵犯,此事放在下一章说。
由于齐国收留了叔带之后,再看公元前647年的记载:“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陈国又回来了!不过,装病装了九年的陈宣公在得知齐国收留叔带之后,就心安地去世了。
管仲最后的人生
其实,去年夏天的“乱子”早就应该解决了,可是,到了第二年公元前648年还没有摆平,连累到了年迈的管仲要亲自出马,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这个“乱子”拖延到第二年呢?
说起来,又有趣,又气人。公元前649年夏天,秦国和晋国最早得知戎族侵犯洛阳,不约而同地出兵前驱救援,一路拼杀,一个从东,一个从西,两位诸侯在洛阳城下相遇,发生了一次有趣的碰面。
晋惠公视力好一点,远远一看对面的是英姿魁梧的秦穆公,不禁吐口而出:“切!”一摆手就掉头走了,跑得比兔子还快。有人就纳闷了,刚打洛阳城下,为什么不进去邀功领赏呢?难道白打了?不去领赏还跑得比兔子快,难不成是怕赏赐金银财宝?当然不是了,跑得比兔子快的情况只有一种就是遇到债主。秦穆公就是晋惠公的债主,当初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坐上晋国的国君的时候,晋惠公曾经答应给秦穆公五座城池作为条件,结果到现在,半座都没给。所以,晋惠公一看到这个债主,内心又尴尬又惊慌,不禁吐了个感叹词:“切!”撒腿就跑,
而秦穆公刚开始还没有看清楚是哪路诸侯,只见旗上写着晋字,等看清是晋惠公,人家已经调头走了,分明就是怕他这个债主讨债。秦穆公气愤地吐出一个词:“靠!”至于吗?老鼠见到猫似的,跑得比兔子还快。自己也一挥手,调头撤吧,待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人家都那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等不进去领赏,我们也别没皮没骚的,这是一个气话。当然,既然没有赏赐,没有利益,这仗也不会白白地再去打。就这么,“乱子”平到一半,就没人管了。
倒霉的是谁?是周襄王,是管仲。周襄王一看这两位都半路撤了,戎族的军队还在附近随时可能再来攻打,那怎么办呢?还是要向齐国“老大哥”求助。
于是,公元前648年,冬天,北方的天气越来越寒冷,已经七十八岁高龄的管仲独自领兵前往洛阳,临行前,君臣久久相望,管仲说:“君年事已高,国可以无管仲,但不可一日无君。”然后,带着一把老骨头在崎岖的路上颠簸,向洛阳进发,就好象他的人生道路一直向着一个目标前进,走过来到今天是多么的崎岖,一种结尾的叹息!
这个时候,戎族人一看到齐国的精锐部队,立刻就说:“这不是我们要来攻打洛阳的。”把责任巧妙地推到了叔带身上。仲父凭借强大齐国的威名,没有开战就摆平了戎族,和戎族达成了协议,《左传》记载:“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这是管仲治理齐国以来,在他的霸业征途中第一次独自带兵出征,也是唯一一次。
管仲轻而易举地摆平了侵犯洛阳的戎族,周襄王十分高兴,还是齐国厉害,还是管仲厉害,一出马就摆平,于是,要大肆款待管仲,讨好这位霸业的总设计师。怎么样款待呢?用对待上卿的礼仪招待他,周王朝不同级别的官员的待遇是不一样的,级别现在也是如此。那么上卿有多大呢?《礼记*王制》中记载:“天子之卿视伯”。也就是说天子的上卿这个爵位相当于诸侯里的“伯”爵,仅次与齐桓公的“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