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谴蔡姬,暗借蔡道
对于管仲来说,齐楚一战迫在眉睫,楚国屡次想打开中原门户,攻打郑国,这一段时间内,把郑国的城池防御都毁掉,致使郑国防御界线向内萎缩,岌岌可危。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前面说过管仲需要借蔡国当掩护,才能靠近楚国使其不备,他心里早已经有了一个妙计。
于是,他想是时候了,把计策跟齐桓公一说。
齐桓公摇摇头,有点羞涩地说:“这怎么行?那样有损寡人的形象。”
管仲故意叹息:“哎呀!为臣就想到此计,再要有他计恐怕要想些时日,也未必有此计之妙。如果主公要谋楚,又何必拘泥于小节呢!”
齐桓公心说:那么,看在伐楚大计上,也只能这样了。
当天,齐桓公带着蔡姬一起游玩,蔡姬就是现在蔡国执政的蔡穆公妹妹,当初蔡穆公一时不满楚国,在和齐国结盟的时候把妹妹嫁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也比较宠爱她。《左传》记载:“齐侯之夫人三:王姬,徐赢,蔡姬”。蔡姬是在齐桓公前面两位夫人死掉之后,立为“夫人”的,也是最后一位,齐桓公就没有再立了。
两个人在花园里赏花,看着四周的景致,蔡姬很高兴。走到湖边,齐桓公心里一琢磨,有了,就对蔡姬说:“我们去划船吧?”
“好啊!”蔡姬高兴极了,两个人在船上有说有笑,当然管仲这个计谋绝对不是谋杀蔡姬,管仲一生从来不谋害无辜之人,政治家再“阴谋诡计”,也有自己的原则。
蔡姬玩着玩着就很兴奋,弄得水洒到齐桓公身上,齐桓公也像平常男人在这个时候的表现,严肃地说:“别闹了!别洒!别洒!”
蔡姬就以为是平常男女嬉戏,并不在意,欢快地摇晃起船来。
齐桓公的脸就更加阴沉,心说时机来了,愤怒地说:“怎么这么无理取闹!混帐!寡人命你停下!”
蔡姬这个时候才知道齐桓公是真的不高兴,可是已经晚了,这是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她再怎么道歉,请求原谅都没有用。只能在第二天卷铺盖被赶回娘家,借口就是“划船时无理取闹”。这不可笑,当时的礼制是这么严肃的,这种行为叫“戏君”,即便到了近代的清朝也是大罪。
管仲看着蔡姬的身影远远地消失在南边,回转身看看齐桓公,齐桓公好象要说什么,又止住了,叹了一口气回去了,他那嘴里的话大概是“寡人实在有些不忍,有些不舍”。
此时,伐楚的计谋已经布设下去了,管仲的计谋是让齐桓公随便找一个借口把蔡姬赶回去,蔡穆公必然因为这样无稽的借口而愤怒,两国必然闹出矛盾,齐国就可以找借口去讨伐蔡国,但实质上是借道伐楚。不过,齐桓公找的借口还满别致的。这招就是“虚赶蔡姬实伐楚”,隔了两步棋,就把其中的联系环节隐匿掉了。
蔡穆公见到自己妹妹被齐桓公这样“无理取闹”地赶回来,很愤怒,辱骂齐桓公,后来,干脆把她嫁给了别人。
对照
四百年后,有一位帝王汉高祖刘邦曾有类似的计谋打开与项羽争天下的局面,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而这个计策也非常有名,叫“明烧栈道,暗渡陈仓”。《史记》上的记载是这样的:“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刘邦在被西楚霸王项羽封到蜀地,在前往的途中把通往关内的栈道给烧掉,示意不会再攻打回来,使项羽没有防备之心。
然而,四个月之后,“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刘邦用韩信的计策,从陈仓悄悄地打了回来,连战连胜,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管仲的“明谴蔡姬,暗借蔡道”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楚国没有防备之心,其高明之处也不亚于韩信的计谋“明烧栈道,暗渡陈仓”。
在《左传》记载中这两年反复出现“不雨”,可想在那段时间的天气都屏息以待,送走蔡姬的那天下了一场“雨”,对于一个无辜的女人来说,这是悲惨的剧本。
远征前的最后准备
公元前657年的某一天,齐桓公问管仲是否可以行事,因为他等这天等得太久了,一个强国的国君是很难容忍旁边有另一个国家在强盛。就像唐太宗那样的国君,唐朝多么强盛,可是,他也无法容忍东北角上那个高丽小国的强大,忍了几年,最后,亲自出征。为什么呢?怕别人抢了自己的东西,因为那是强大后必然的结果。
管仲说:“现在还有三件事情要做?”
“还有什么事情啊?”齐桓公很奇怪,该做的都做了。
“再会江、黄,召见季友,知会郑国。”
伐楚大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但是,还有细微的地方,古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是关乎管仲一生心血和齐国整个霸业的最后一战,可以说胜负在此一举。
第一,再会江、黄两国,为什么呢?不是会过了吗?齐桓公也是这么问的。最后,要再会江、黄两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这条伐楚路线的稳固,毕竟江、黄两国是刚刚投靠过来的,可信度并不高,或者说转舵的可能性比较高,所以,需要再次确认一下,同时做一个临战前的最后部署。
第二,召见季友,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将伐楚的安排告之季友,因为现在的鲁国是季友在治理,他掌管着鲁国的决策。鲁国作为中原大国,在这场伐楚的战争中是不可缺少的同盟,虽然齐国没有和鲁国一起谋划,但必须要得到鲁国的支持。二是为了防止齐国在远征的时候,鲁国的“反齐”势力乘机作乱,所以,需要交代季友阻止鲁国这些人捣乱,以免破坏远征,把两国的关系搞砸。当然,季友肯定是留守在鲁国,不会和鲁僖公一起出征。
第三,所谓知会郑国,就是告诉他们坚持一下,我们很快会对楚国做出反击。管仲担心在这关键的时候,郑国因为齐国没有援救,支撑不住,向楚国妥协,那一切都完了。
这是一个很紧张的时刻,可以说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套上,伐楚的事情就会泡汤。
楚国三伐郑
管仲站在高高的盟台上远望,此时已经决定了伐楚的时间和路径,那是他的整个霸业征途中久久等待的一步,像这盟台的顶端。微风徐徐,盟台上四国刚刚结束结盟仪式,这是在齐国的一个地方叫阳穀,秋天。《左传》记载了这次临战前的会议:“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穀”。
楚国听到齐国在阳穀和江黄两国举行会晤,又开始担忧,齐国在挖他的墙角,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采取了回击的措施,三度伐郑。
如此频繁地讨伐郑国,三年来,每年讨伐一次,这让当时的郑文公害怕起来,想暂时向楚国妥协,以自保。当时的郑国政府就是这样形成的“狐狸性格”,忽东忽西,处在两股势力的中间举棋不定,丢失了信意。没有办法,这是地理逼的人,要知道这是打仗流血,很残忍的事情。郑文公想要妥协,幸好管仲做了准备,已经和叔詹通过气,让他们无论如何坚持住,等待着他的重重的一击。
《左传》记载:“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孔叔是郑国大夫,属于“亲齐”派。经过孔叔的劝谏,最后,郑文公没有像他父亲郑厉公那样轻易地妥协,间接为远征奉献了一份力量。
明年开春,就是远征的开始。
强大的远征
这一天真正到来了,公元前656年,《左传》鲁僖公四年。
春天,齐国集合了宋国、鲁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七国的军队,加上自己一共八个国家,秘密集结,对外宣称是讨伐蔡国,因为蔡国国君把齐桓公的女人改嫁给了别人,这好象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战斗,却组织了八国的军队,这种强大的阵势外人看来是“不灭蔡国”不死心,有点黑社会争风吃醋的感觉。
其目的实质上是讨伐楚国,在当时,即使是在军队集结以后,其中也有几个国家元首并不清楚此行的真正目的,以为就是讨伐蔡国。直到攻陷蔡国之后,齐桓公才会间接地对这些不知情的国君表明要顺便讨伐楚国,这样的保密是为了整个战略顺利地进行,并且成功,给楚国打给措手不及。
齐桓公率领八**队大约走了一个月,这是他历史上最远的征讨,后来他自豪地说:“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
农历三月,季春,大军到达蔡国边界,二话不说,一举攻下蔡国,以蔡国这么实力怎么可能抵挡中原八国的军事力量,对于远征军来说,根本就是菜刀切蛋糕,不仅迅速打下了蔡国,而且生擒蔡国国君蔡穆公。可是,原先其实并不想真的攻陷蔡国,但蔡穆公做的太过分,竟然敢把齐桓公的女人改嫁掉!这对于丈夫、伟大的霸主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放到现在来说,也是很愤怒的一件事情。
攻下蔡国之后,齐桓公就要把伐楚的事情说一下了,在诸侯都在场的情况下,他叹了口气说:“老远跑来,就这么一眨眼就把蔡国给打趴下了,还真没有意思。”
大家都笑,这话就感觉其中有点味道,哪次齐国不是以多压少啊,可他玩得就是这个。
齐桓公接着说:“哎呀!总不能大老远地跑来就干这么点事情吧。这里离楚国不远,这个楚国时常滋扰中原,特别是最近,一旦这只狼打进来可不得了,不如乘现在大家都在,把它给解决了,怎么样?”
大家立刻严肃起来。
齐桓公知道肯定没有人发言,于是就按原先安排好的,说:“这样,举手表决,**一点。”
唰!宋桓公、鲁庄公、郑文公、卫文公都举手了,其他三位一看,这叫什么**啊,分明是预先设计好的,不举手也不行了,去就去吧。
于是,全票通过,大军随即向楚国进发,正当进入楚国边境时,意外发生了。
急智对话
《东周列国志》中这么描写当时的情景:“只见界上,早有一人衣冠整肃,停车道左,磬折而言:‘来者可是齐侯?可传言楚国使臣奉候久矣。’”
所有人都呆住了,这是管仲第二次碰到这样的情景,第一次是鲁国的公子结,本来想给别人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别人却给自己一个措手不及,难道这次也和上次密谋讨伐鲁国一样,这个人是临时得知的来冲好汉的。不是!帖子上面有规规矩矩的楚国政府的证明。
管仲第一反应就是说:哪个王八蛋泄漏了这等机密!以下省略在场N个人这样的咒骂。
太残酷了,一切到头来就因此要功亏于溃了,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天意!还好管仲的心理素质不错,没有像三国里的老头子那样气急**。泄漏就泄露吧,总不能像老鼠一样缩回去,我们有那么强大的军队,怕什么,先听听他怎么说。
于是,管仲出去单挑,战场上经常有口战,也就是相互较量所谓的“三寸不烂之舌”。
《左传》中记载了这段管仲急智的经典对话:“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大意是:使者说:“齐国在北海那边,我国在南海这边,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不知道你们带着兵马到这里有何贵干?”
管仲巧妙地回答:“当年召康公传周王朝的天子旨意给齐国的先君,说:‘周王朝天下的诸侯,你可以征讨,命令他们供奉周王室’。赐给齐国的权力,东可以到东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现在你们不进贡包茅,周王室无法过滤酒,我们要追问此事。而且很早以前,周昭王南征的时候落水失踪,我们也要追问一下。”
使者却遭被反问,变得理屈,回答:“包茅不进贡,是我们的错,也不敢不进贡。至于昭王失踪的事情,发生在汉水,你去问那边的诸侯。”
在阵前,原本前来想以理责退大军的使者,反而被责问,于是,理屈回去回报楚成王。
在这种突发事件面前,管仲成功地以“王命”责问楚国数年不贡“包茅”,再次在这样的事件面前反败为胜。“包茅”是什么,做一种酒的料。把陈年旧帐翻了出来,礼数俱全,楚国使者说不过,只好回去复命。
使者走后,齐桓公问管仲:“而今当如何?”现在怎么办?退兵还是前进?
管仲一笑,但内心是苦楚,回答:“既已责义,虽当进,但楚国必防,不如以义观之。”
管仲的意思是说:当然要进攻,但是楚国必然有防备,不可贸然深入,不如看楚国的态度,臣服不臣服。原先本来是“先斩后奏”,攻下半个楚国再问罪,现在是“奏而后斩”,很难喽!如果楚国臣服,在名义是胜利了,实质的效果几乎为零。如果楚国不臣服,只有一场血战、苦战,胜负难测。
大军于是继续前进,驻扎在陉这个地方(陉音同形),等待楚国方面的回复。《左传》中记载:“师进,次于陉”。观望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