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帐上的乌鸦
兵法里没有“明知故问”这样的招数,也没有“明知道胜利,当然要去”这样的指导。既然救郑是一场随手能拣到的便宜,干嘛不去拣呢。
公元前666年,此次救援行动就像叔詹预料的那样,救兵没有到达,楚国的大军就跑了。为什么跑那么快呢?首先当然是这个首相子元的头脑冷却清醒了些,自己带的兵力也不多,抵挡不了救援的联军;其次,楚国和中原的大国齐国从来没有正式交过锋,而这个齐国已经是中原霸主,军事实力必然很强,他又怕腹背受敌。反正原因很多,就是怕输了,输了就没有脸回去见自己的嫂嫂息妫。想来想去,不如见好就收吧,于是,悄悄地溜出郑国。
怎么个悄悄法呢?后来,这件丢人的事情倒成了一个典故,也成为了兵法上察看虚实的一种方法。他是乘着夜色跑的,连营帐都没有撤,怕撤营帐被发现,敌人会追杀。但是,第二天清晨还是被发现了。怎么发现的呢?营帐上面有几只乌鸦停着。
乌鸦是很警觉的鸟类,有人在的地方,它很少出现,只有四处没有动静,它才停在那里观察,下去吃残食,而楚**队撤退之后,有许多剩余饭菜,饥饿的乌鸦看没有人就飞去了,所以,营帐中已经没有人了。这个是谁发现的呢?是叔詹。
其实,叔詹这个人也是比较聪明的,他的聪明只在于“一国”,仅仅对于自己国家这个地域来说比较厉害,对于天下,就只算是个平庸者,就好像在中国,清朝的刘墉算是个人物,可是,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就不怎么有建树。
“楚幕有乌”这个成语就这么诞生了,它的主角不是叔詹,是楚国的子元,没有子元这种丢脸的行为也就没有这个成语。
令尹子元这个人不仅丢脸,而且有点不要脸——那种男人为了女人无耻到极点。他硬说自己是打了胜仗回去的,一出郑国国境就让士兵高唱凯歌,让人感觉自己是打了多大的胜仗,主要就是显给楚夫人息妫看,故作聪明,其实,弱智到极点。也不想想,楚夫人息妫如果是那种笨女人,早就被他的那些手段诱惑去了。现在用一个小小的伎俩,这个伎俩还很不要脸,反而被这个女人耻笑。
后来,这个令尹子元居然无耻找到一个借口去照顾生病的楚夫人息妫,搬到后宫去住,进一步接近她,伺机实现“叔*嫂”的目的,结果引起大臣的义愤,死于非命。这种鲁莽的“蠢货”后来还出了一个,那就是庆父,但庆父倒没有子元这样“不要脸”的“无耻”。
子元之死
话说回来,齐桓公带着齐、宋、鲁三国的联军没有到达郑国,就得到楚**队撤退的消息,郑国派了犒军的使臣带着礼品欢送三国大军各自回国。虽然此次救援实际上是无功而返,但在别人看来,是楚国怕了齐桓公率领的大军才落荒而逃,这是管仲很庆幸的地方。他的确是怕此刻和楚国正面交锋,从他执政以来,从来没有过一次恶战,都是稳稳当当地前行和胜利。在他看来,只有束手无策的人,才会想到两败俱伤的恶战。
经过令尹子元的这一番闹腾,管仲开始担心这个南方蛮夷楚国,因为中原的局势实际上并不稳固,齐国虽然已经把大国巩固在自己的阵营里,但小国还是散落四周,没有处理。原先是打算解决卫国的事情后,再来处理零星的小国,没有想到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件事情,就好像本来大太阳的天突然下了一阵雨,让你担忧稻谷该不该拿出去晒。
当听说楚国方面发生了动乱,令尹子元在动乱里死掉了,他松了一口气,心头开玩笑地说:我别的人不怕,就怕那种没有头脑胡来的人!
楚国令尹子元死了原本是件高兴的事,可是,齐桓公又担忧起来,为什么呢?
公元前664年,《左传》中记载:“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斗射师谏,则执而梏之。秋,申公斗班杀子元。斗穀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穀音同“谷”。纾音同“舒”,意思是缓解。
大意是:子元讨伐郑国回来以后,居然住到了王宫里,想要加大力引诱楚夫人。大夫斗射师劝谏,子元就把他抓起来关押到牢里。秋天,申公斗班愤怒地杀了子元。接着,斗穀於菟这个人取代了子元的位置,做了令尹,亲自贡献自己的家用,来帮助楚国缓解目前的困难。
本来子元死了是一件好事,可是,楚国动乱之后,楚成王突然起用了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叫斗穀於菟,很有身世背景。他一上台做楚国的首相,首先就以身作则减少家用开支,充实国库,可见此人很有抱负。一个人一旦有恒心去做某事,就必然有成功的那天,这对于齐国是很可怕的,对手楚国的强大将直接威胁到齐国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