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候,数学成绩好的人都知道,解一道繁琐的应用题或者证明题,最好的方法是把相关的东西一个一个从题中选找,列出来,再从中思考问题就简单多了。现在,管仲就像学校里的学生在罗列短式,他要解的不是数学上的应用题或者证明题,而是一道外交战略题。这道题里面已经基本排除了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因为军队在回国以后,好像一个干活干得很累的人一屁股坐下,很难再站起来干活,那么他只能围绕问题的中心郑国来罗列一些短式。有些时候,短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你解决复杂的问题,使其清晰化,商人要用到这种方法,政治家更加需要。
如下就是管仲在竹简上罗列的一些“短式”:
一、郑国的地理位置:郑国位于河南郑州一带,距离齐国路程遥远,即使动用军事力量,也难以控制,反反复复只会徒劳无功。
二、郑国现在的政府:现在做国君的公子婴和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有仇,也就是和齐国有仇,当初齐襄公把他的哥哥子亹给杀了。
《左传》桓公十四年传有记载,齐襄公带兵驻扎在首止这个地方,当时郑国国君子亹和大臣高渠弥一起去盟会,结果,齐襄公就把人家给宰了,把大臣高渠弥给五马分尸了。
杀了当时郑国国君子亹,五马分尸了他的相国,这件事情发生在14年前,公元前694年。郑国因此更加与齐国敌对,现在宁可投向危险的蛮夷楚国,也不与齐国言好,可想仇恨之深。
三、郑国的历史:郑国最有趣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最近三十余年的动乱政治,从公元前701年,鲁桓公十一年,郑庄公一死,郑国国君就频繁地更换。按先后顺序来讲述:
1.公元前701年,这其实就是当年“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的开幕,事情是说郑庄公娶了邓国一个叫曼的女人,生了忽(后来的郑昭公),让自己的宠臣祭仲辅佐他继任国君。又娶宋国一个叫雍姞的女人,生了突(后来的郑厉公),这个叫雍姞的女人的家族在宋国是很显贵的。
郑庄公死掉之后,忽在大臣祭仲拥立下即位,他的弟弟突也想做国君,就跑去找自己娘家宋国国君宋庄公,给出了很高额的条件,让他帮助自己坐上郑国国君的位子。
于是,宋庄公把祭仲这个顾命大臣骗来,让他把即将上任的国君昭公赶走,拥立厉公突。这就是整个过程,后来郑厉公因为无法兑现高额的条件,引发了一场七国大战,也就是“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那是后话。
2.公元前697年,郑厉公突赶走了自己的哥哥郑召公忽,做了三年的国君,但是,一直担心顾命大臣祭仲,祭仲权力太大,先前又是帮助自己哥哥的,虽然在宋庄公的威逼下成全了他,假如哪一天,祭仲又不爽他,也可能把他赶走。
郑厉公就害怕国君位子不稳,在祭仲的女婿雍纠的怂恿下,设计要除掉祭仲,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权臣之死”。结果,消息走漏,祭仲宰了他的女婿,把郑厉公突给赶走,又把自己四年前亲手赶走、流亡在国外的郑昭公忽接过来当国君,这是很戏剧化的。
无奈的郑厉公先跑到了蔡国,又从蔡国跑到郑国的栎这个地方,一直在那里待了17年,等待时机。
3.公元前695年,郑国有一个大臣高渠弥以前就和郑昭公忽是政敌,现在郑昭公又回来做国君了,高渠弥就怕他找茬把他给宰了,所以,琢磨来,琢磨去,反正政治动荡不安,先下手为强,他就贿赂了一下大臣祭仲,让祭仲别管,他在昭公去打猎的时候就把他干掉。高渠弥和祭仲不敢再召回流亡在栎的厉公突,就立了子亹做国君。
4.公元前694年,也就是第二年,上面说到了,齐襄公在首止那个地方把子亹给宰了,无奈之下,祭仲又辅助子亹的弟弟做了国君,也就是目前的郑国国君,郑国和齐国的仇恨就是那时结下的。
其实,在二十多年前,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和当时的郑庄公是很好的朋友,郑庄公死后,因为郑厉公引起的“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两国才结下仇恨。
把这些郑国的基本概况列出来之后,管仲不由吟了一首诗: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这是当时流传的一首暗喻郑国多难的政治诗,题目《扬之水》,收录在《诗经?郑风》中。“兄弟”寓意的是昭公忽和厉公突,几进几出,争到最后谁都没有胜利,一个死掉,一个流亡。
管仲边吟着,感慨其中的无常,边揣摩着对策。突然心生一计,目前郑国政府的敌人不是仅有齐国一个,还有另外一股势力在蓄势待发,那就是诗里暗喻的厉公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