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戚却是一声长叹:“嗨!宋国危矣!”宋没有什么希望了,要灭亡了,晚了,宁戚做出像对待癌症晚期的患者一样的表情,眼神透露着绝望。他不仅歌唱得好,也很有表演天赋,许多外交家素来都有艺术天赋。
宋庄公很惊讶,这个人也太狂妄了,一进来那股气势就感觉很傲慢,现在直接说我的国家癌症晚期了,要灭亡了。如果不反驳几句,还真显得我软弱,强硬的宋庄公中了套,不服气地问:“怎么个灭亡法?我的爵位现在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力也是一等的强盛,谁灭亡得了我?”心说这个人真奇特,跟疯子唱戏似的。
宁戚第一招已经引宋桓公上钩了,这是说客的基本功,就跟作家写作一样,开口几个字就要引人入胜,使对方放弃自己的抵抗情绪,跟着说客的思路进去,这样接下去的关子就卖出去了。他正眼瞅瞅宋桓公,装出很惊讶的表情说:“难道你比周公还厉害?”意思是说除非你比周公还厉害,国家或许有点希望。
什么话?宋桓公更加奇怪,非要比周公厉害,我的国家才有救,没有的道理。他倒要问个明白:“难道我没有周公厉害,国家就要灭亡吗?”
宁戚看已经套住了宋桓公,就开始解释:“周公辅助周王治理周王朝,天下太平,四夷宾服,是什么原因?人家周公吐哺掘发,既勤奋又谦虚。现在的齐桓公继承了经过两次动乱的齐国,学习周公的作风,很勤奋很谦虚,对贤士宾客很尊敬,就像我这样的人都直接提拔为大夫,给予很高的待遇,还怕招揽不到人才,因为人才不去他那里辅助他,国家就不能昌盛。可是,尊驾呢?说句大不敬的话,你妄自矜大,简贤慢客,让我就站在这里,即使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治国外交的方案,也不会告诉给你。如此轻慢客人,谁会到你这里来啊!你的国家不是将要灭亡了吗?难不成还是周公那样治理国家的人要灭亡?”
宋桓公听了宁戚这番解释,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些都是真知灼见,很有道理,任何一个聪明的国君都不会去和正确的东西作对。特别是在动乱的年代,对于人才的需求极大,竞争的世界更加需要人才。战争的年代对人才的重视远远高于和平年代,没有市场的竞争是不会知道人才的可贵。况且宋桓公也是个十分想做番事业的人,他后来跟自己儿子宋庄公说他这一辈子最敬仰也最嫉妒的人就是齐桓公,经常跟宋庄公讲齐桓公的事情,表现出极度的忠诚。宋庄公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齐桓公晚年最铁杆的“粉丝”,并且希望成为第二个齐桓公。
宋桓公连忙道歉说:“哎呀!对不起啊!宁先生,我一时不明事理,请先生勿怪!多多指教!”
在一旁的谋士戴叔皮见宋桓公掉进了宁戚的套子里,连连挥舞腰带暗示宋桓公,但宋桓公“入魔”已深,不理会戴叔皮。心理学的作用就是那么奇妙,能使傲慢变成谦卑,它就像皇帝微服出巡,一经亮明身份,那些贪官府中的众人马上“扑通”跪地。物质不变,形势却转化了,这就是说客。
进入正题
既然宋桓公已经入套,宁戚就可以详细地说明目前大军压境的利弊:齐桓公是名正言顺,奉天子之命来讨伐,你是逃会在先,又要违命在后,理曲的战争必然是输定了,而且齐国结集的大军实力那么强。何况齐宋两国实在没有什么仇恨,只是一点意见冲突,齐桓公派我来的意思,眼前最好的办法是讲和,不要因此破坏了两国多年的关系。关系一旦破坏,宋国背后受到郑国和蛮夷的危险,这边又和齐国不和,到时候,必定孤立无援。
这么详细的利害关系一分析,宋桓公表现出大彻大悟的模样,连连点头。
整个对话见《东周列国志》,加上作者的总结和推敲。
为了杜绝小人的讥讽,巩固自己的地位,宁戚虽然走了一招险棋,但这不失为是一招好棋,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让他在齐国的地位日益稳固。
《左传》庄公十四年传:“取成于宋而还”。成就是讲和,但实质上是宋国妥协。
宁戚带着宋桓公送给齐桓公的几车礼物回来向管仲交差,没有人比管仲更高兴的,他发现了一把上好的利器,对于以后实现抱负有很大的帮助。管仲立刻把几车礼物转送给了周王的“钦差”单伯带回去,一来是给周王献功,让他以后更坚定地支持齐国,二来是宣扬齐国不是为了贪利,而是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
半年的功夫就收服了中原两个大国,可以说对外战略非常成功,但这只是在外人看来的,管仲知道这些都是暂时的臣服,也就是所谓的“嘴上服心里不服”,心服那是以后的事情,他没有去想,目前,中原还有一个大国没有收服,就是河南郑州一带的郑国。可是,已经用兵半年多,士兵有些怨言,况且长途跋涉恐怕不利,只能暂时回国休整,但是,一旦中止行动,就好像一辆热气腾腾的车在冬天冰冻里停下来,马上就会丢失热量。
俗话说:乘热打铁,怎么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