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谏齐桓公
秋天一过,就是冬天,管仲就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时刻回到齐国,虽然流亡很短暂,但是命运的波折太大了,挫折足以摧残人的心志。这年,他已经四十岁了,前途仍然是一片渺茫。此刻,他的所有希望都在他最好的朋友鲍叔牙身上。
鲍叔牙把管仲安排好之后,跑去见齐桓公,他的任务就是要说服齐桓公重用管仲。后来管仲才感叹:原来最了解他的人居然就是大义凛然的鲍叔牙。
有的书上说鲍叔牙先说服齐桓公,然后才去鲁国解救管仲。但是,《左传》庄公九年明确记载着:“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僖,使相可也。’”就是说先救回管仲,鲍叔牙才去跟齐桓公说:“管仲这个人比我和高僖都厉害,应该拜他为相国。”
要说服一个人接受他的仇人,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心理学是在19世纪才产生出来的,这门学问公认的创始人是弗洛依德,到了卡耐基那里又把它转化到现实生活里,弄了门口才学。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门口才学就发挥到了极致,“说客”们能很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战术运用自如。
鲍叔牙没有直接跟齐桓公说管仲如何如何厉害,只是当齐桓公谈到要拜他为相国的时候,他才借机勾起齐桓公的欲望,郑重地说:“您如果只是想做一个安稳的国君,保全社稷,用我和高僖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要称霸四方,成就一番伟业,非这个人莫属!”
哦!齐桓公感叹一声,这正是他想要的梦想,连忙问:“这个人是谁?”
“唯有管仲!”鲍叔牙的语气加强。
齐桓公一愣,很吃惊,然后摆摆手说:“那不行,他是我的仇人!”
鲍叔牙微微一笑,引出后面这段很有口才的话:“自古以来国家社稷重于私人恩怨,管仲有经天纬地之能,乃旷世奇才,如果主公要做一番伟业,仅此一人!仇恨只是一时之快,霸业才是千古佳话!”
齐桓公有所动容,如果说管仲真的是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够帮他建立霸业,那倒可以摒弃仇恨,重用此人。齐桓公虽然有那种君王惯有的“小气”,但在伟大的理想和自私的现实之间,他还是会选择去完成理想。就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使齐国强大、开创霸业,这些人才摒弃前嫌走到了一起,为之奋斗。
正式朝见
鲍叔牙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余下的就要管仲自己去走。
这里面有一个“心甘情愿”的问题。虽说管仲心中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渴望,然而他们毕竟曾经属于两个敌对的集团,生死恩怨并不能轻易泯灭。齐桓公的诚意有多大,管仲自不清楚,这也将影响到他将来的辅佐是否死心塌地,竭尽所能。
鲍叔牙当然也知道,所以,他劝说齐桓公以最高的礼仪去接待管仲,人才非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得到,这是一种尊重。为什么这样说呢?打个比方,得到了一块无价的美玉,总要编造一番如何如何弄来的经过,就是炫耀自己的本事,如果说是随手拣来,那不仅让人怀疑这块美玉,别人也只会认为你小子拣了个便宜而已。
于是,齐桓公沐浴三日,祭祀三日,这是相当隆重的礼仪。他亲自去把管仲接到宫中,管仲这才肯和齐桓公共事。后来,诸葛孔明也是这样觉得,要让刘备隆重地请他,自比管仲,累得刘备兄弟三人三顾茅庐。
这是管仲平生第一次正式地和齐桓公姜小白见面,以前不管是听说的,观察的,都并不能算是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和思想。原本是仇人,此刻却隆重地把他请到宫中上座,管仲心里是没有底的,再三推辞,依然很谦卑地称自己是罪臣。
齐桓公心说你罪不罪的现在不要紧,等试探过你不是什么人才,再“罪”你个五马分尸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