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间,女子被夺了心爱之物,直怒得柳眉倒竖凤眼圆挣,在骑将身后追了十几步。
但人腿哪里追的上战马,女子又跑回夜皈尘身边,伏在他身边用手指着一个方向焦急地嘱咐道:“一直往北走,不远就有个小镇,在那能弄到食物和水!千万别让人看到你胸前的印记!不要来追我,后会有期!”
说完,女子又打了一个悠长而婉转的口哨,地平线处,一骑绝尘而来,正是方才那匹白马。
女子开始顺着马头的朝向加速奔跑。
白马跑近主人时,主动放慢速度。女子探手抓住马鞍,一翻身,骑跨上去,策马朝那骑将离开的方向追了过去,动作连贯矫健,丝毫不显柔弱。
“你的袍子……“夜皈尘话只说了一半,白马和姑娘就跑远了。
夜皈尘只好将袍子穿到自己身上,开始朝着姑娘所指方向跑。
因为已经喝过水,又在姑娘的照顾下休息了一段时间,此时夜皈尘感觉自己的体力已经恢复了不少,已经感觉不到方才在沙漠深处时的眩晕感,只是胸口那血色印记处仍传来隐隐灼烧般的痛楚。虽然很久没吃东西了,但夜皈尘依然感觉脚下很轻,依然能以比平时快得多的速度奔跑。
一望无垠的红色沙漠上,空无一物,除了夜皈尘身后的一串脚印外,只有沙漠中的炎风在沙地上吹出的波纹。
可跑着跑着,夜皈尘发现,沙地上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划痕,好像是风吹动树枝一类的尖锐物在沙地上划出来的痕迹。
划痕越来越密集,突然,夜皈尘看到一串奇怪的大脚印,呈类圆形,很像大象留下的,但每个脚掌印前端还有一排脚趾印,脚趾印很密集,呈楔形深入沙地,似乎留下这串脚印的生物的巨足上生有密集而锐利的爪子。
渐渐,开始出现人的脚印和马蹄印,之后是车和其他一些不知道什么东西留下的印记--沙地上各种印记越来越密集、杂乱。
突然,在地平线处现出一串黑点--好像一片建筑群。
夜皈尘觉得那就应该是姑娘口中的小镇,赶忙加紧脚步,朝那串黑点奔去。
黑点越来越大,开始显现出建筑物的细节特征,有的好像是楼阁的飞檐,有的好像是院落的围墙。夜皈尘也渐渐感到疲累,肚子咕咕作响。
“这儿是什么地方?自己是怎么来到这儿的?为什么?刚才那些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大打出手?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夜皈尘。也许在小镇上能找到答案!“夜皈尘心中暗想。
终于,夜皈尘来到了“建筑群“的边缘。驻足细看,禁不住大失所望,因为这里并不是一座小镇,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座小镇的废墟。
沙地上,到处是残垣断壁,建筑物稀稀拉拉的,都十分低矮,破败不堪。有的建筑已经塌顶,红沙灌进去,几乎将内部填满;有的窗子掉了一片合页,在另一片合页垂死地拖拽下,耷拉在窗框上,随风晃动,好像被打断了骨头的枯臂。
夜皈尘觉得眼前的景象很诡异,因为从建筑的状态看,这明明是一群已经被废弃的建筑。可在沙漠中,脚印很快会被风吹覆,这说明沙地上的脚印是新鲜的,而且从脚印的分布来看,这座废墟是这些脚印的中心。
一阵燥风袭来,吹进一间间空无一人的矮屋里,发出阵阵呜咽之声。
日渐西垂,有些冷了,夜皈尘决定进镇!
走进小镇,细心的夜皈尘发现,镇上的建筑物基本都是被漆涂黑的,漆涂得并不均匀。没被油漆遮盖的地方,露着白的底色。
夜皈尘每路过一栋建筑都用手摸一摸,虽然似乎已经遭到风沙经年累月地侵蚀,但摸上去其表面大都很光滑、坚硬,从质地上看似乎是上好的大理石。
有的建筑上还有大幅的壁画和浮雕,虽然经过岁月的侵袭大都已经淡褪、剥落,难以辨认,但依然能够感到当年的精美和宏大。
更让人不解的是,残存的门窗上都有精美的镂空雕刻,其表现的都是水软风轻、绿树成荫的景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雅的格调,并漆着均匀而上乘的防潮包漆。
只有在气候宜人、温润潮湿的生活环境下才会使用这种风格的雕刻!
走走看看,天色渐晚。
夜皈尘来到镇中心,忽然发现前面立着一块奇怪黑色木牌,明显与周围建筑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风化得很轻。走近一看,上书:沙中镇入口。字下面是一个箭头。
夜皈尘顺着箭头指向望去,不远处有一间亭子似的建筑。
这栋建筑由石质立柱和圆顶构成,没有台阶,明显比其他建筑大得多,但依旧残破不堪,门口几乎被红沙堵死。
夜皈尘发现,“亭子“门前的沙地上布满了脚印,好像有千百人踩过。脚印全部朝里不朝外,说明有进没有出。可这“亭子“随比较大,但从外观看,万万是装不下这么没多人!
移步门前,夜皈尘发现门口的沙堆上有一大块奇怪的凸起,好像是一个正处于坐姿的人形轮廓。
风裹挟着砂砾吹打在夜皈尘的脸上,生疼!破旧的门窗被风一吹,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动,好像垂死之人在呻吟。
正在疑惑,突然,骇人的事情发生了!
人形轮廓的头部猛地破开两个洞,露出一双死鱼般的眼睛。
夜皈尘被惊得不由倒退两步。
再看那人形轮廓,头部上沙子竟开始的悉悉索索地滑落,先是稀疏如枯草般的头发,再到皱纹横生的脑门,然后是眼窝深陷、如死鱼般的眼睛,最后是皱缩的两腮——一颗干瘪如僵尸般的老年人头从沙堆中钻出来!
人头一侧脸颊上有一个大大的“夜“字烙疤,焦肉向外翻着,很明显是新伤痕。
这颗头颅张开青紫爆皮的嘴唇,用一种沙哑而虚弱的可怖嗓音说道:“门票,一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