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升高了,微笑着跨过了山峰,悠闲地漫步于云中,兴许是一时兴起,又或者是诗意大发,容光焕发地跳出了云层,调皮地以银光为笔,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副如梦似幻般的场景;微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躁动地跑来凑热闹,扰得那“仙境”变幻无穷,摇曳多姿,别有一番韵味,不禁得意地笑了,欢呼地轻嚷了;月亮也笑了,盈盈起舞,于是那“仙境”更是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了,勾引得本已安歇的虫豸们又不安分了,迫不及待地跃出了老巢,欢快地歌唱。
项羽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左等右等,也不见“蔡镇稷”出来,不免焦躁,心想被动地等待也不是办法,不如主动出击,偷偷地闪进稷下学宫,一探究竟,盘算已定,正欲行动,忽听得车辚辚、马萧萧,知是大队人马近来,忙又躲到不为人所注意之处,循声望去,不多时,一个庞大的车队快速地驶来了,弯弯曲曲地绕在了稷下学宫的周围。
为首一人,身长八尺有余,体魄雄伟,佩剑持弩,束带着冠,髭须飘逸,威武沉稳,这人便是中车府令,赵氏,名高。这赵高与其兄弟皆生于隐宫(1),可谓身份卑贱,今却为宦人(2),有宦籍(3),职务虽不算很高,但终究是秦王的近臣,地位显赫,颇为引人注目。他的奋斗经历,在时人看来,也称得上是一个传奇。
(1)隐宫:《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隐宫”一词,
本来语义不明。
《正义》说:“余刑见于市朝。宫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曰隐宫,下蚕室是。”将“隐宫”解释为“蚕室”,为处宫刑以及宫刑者疗养康复之处。这个解释,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依照这个解释,对于赵高的母亲受刑,赵高兄弟数人为何生于这种地方,道理上完全讲不通。
另一种解释: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后人逐渐认可了这种说法,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说法,就逐渐固定下来。
实际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的文字“隐宫”所作的曲解。
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根据《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军爵律及法律问答,隐官为官府的手工作坊,收容赦免后身体有残缺的受刑者作工。
《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据其中“户律”所载,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隐官一词,不仅用来指称收容刑余者的官府手工作坊,更用来指称被收容于隐官的刑余之人,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在爵制等级身份的秦汉社会中,隐官是一种法律定义明确的身份,其身份与(减刑有期)刑徒的司寇同等,在没有爵位的什伍、公卒和庶人之下一等,其田宅名有量的限制为半顷半宅,相当于庶人等级的一半,允许单独立户。也就是说,隐官是介于庶人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相当于今天的刑满释放人员。因为母亲的身份为刑余隐官的原故,所以史称赵高世世卑贱。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傅律:“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据此,隐官产子,其身份当是无爵的士五。也就是说,尽管赵高的母亲是刑余隐官,身份低贱,但是,赵高兄弟的法律身份是士五,与普通的庶民相同。
(2)宦人:据《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故赵高实际上是正常人,是秦王的亲近之臣。
(3)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